(共30张PPT)
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寓意。
教学目标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作品:《吕氏春秋》是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郑人买履》
郑---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县。
度---忖度,作动词用,量长短。后一个“度”名词,尺子。
之---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座位。
操---拿,携带。
罢---集市解散。
履---鞋。
无---不。
词语积累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鞋子
这里作动词用,量长短
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 同“座”,座位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一词多义:
之①至之市②而忘操之③试之以足
至①至之市②至爱的女儿
通假字:反归取之
脉络导航
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码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地启迪。
小结
词语积累
《刻舟求剑》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从其所契者---其,他;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之处。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指导朗读:
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渡过江河
立刻,匆忙
雕刻
这儿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
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丢失的剑
表转接
糊涂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小结
背诵二则寓言
布置作业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探究讨论
1、郑人买履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刻舟求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4、你觉得刻舟求剑中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5、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6、刻舟求剑的寓意是什么?
7、畅谈你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后懂得的一些的道理。
8、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意义
呢?
拓展练习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没有真实本领的 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
2、比喻自己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
3、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
4、塞住耳朵去偷盗,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
二、你能讲一个成语故事吗?讲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看谁讲得好。
三、填上合适的字
( )人摸象 ( )人忧天 ( )人寻味
( )人之危 ( )人相轻 ( )人师表
( )人君子 ( )人买履 ( )人深省
( )人头地 ( )人心弦 ( )人唯亲
( )人善任 ( )人窒息 ( )人而异
四、填反义词构成成语
自相( )( ) ( )( )相长
( )( )双全 混淆( )( )
( )( )唯谷 颠倒( )( )
( )( )交困 只争( )( )
五、说出带点字意思
之:反归取之 至之市 试之以足
惑:不亦惑乎
度:吾忘其度 自度其足
反:及反
坐:置之其坐
无:无自信也
六、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课外延伸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