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这篇叙事性文章通过记述“我”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巧用伏笔,记叙周密。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其险的程度,是伏笔;文中多次提到“我”体弱,是伏笔;杰里冲“我”喊“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是伏笔;杰里对“我”的担心,也是伏笔。这些必要而周密的伏笔,行文中都进行了一一照应。因悬崖险才出现险情,因“我”体弱才遇险,因“我”胆小才爬到中途上不去也下不来,因杰里担心“我”的安全才把“我”父亲领来。结构上,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这样前面埋下伏笔,后面进行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比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先是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接下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停止了思考。
【解疑释难】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课文中的父亲完全可以想办法爬上去抱孩子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虽然孩子安全了,但孩子的能力不能得到丝毫的提高,而且今后再遇到困难时他会更加胆怯。因此,父亲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靠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个合格而伟大的父亲。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那是在费城,一个kù rè( )的七月天。
②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yàn juàn
( )了玩弹珠。
③“我们走吧!”有人fù hè( )着。
酷热
附和
厌倦
④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tū wù( )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cēn cī bù qí( )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⑤“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其他的则hōng táng dà xiào
( )。
⑥内德cháo xiào( )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⑦我往下看,感到阵阵yūn xuàn( )。
突兀
哄堂大笑
嘲笑
晕眩
参差不齐
⑧我听见有人在kū qì( )、shēn yín( );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⑨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huǎng hū( ),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⑩他用非常正常的、ān wèi( )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líng luàn( )的岩石。
凌乱
恍惚
哭泣
安慰
呻吟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wèi jù( )的情境,当我感到jīng huāng shī cuò( )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惊慌失措
畏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B. 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
C.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都在旋转)
D. 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突出的)
D
【解析】突兀:高耸的样子。
【基础过关】——课文回顾
(1)提取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 .
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
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经过: 、 .
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费城的一道悬崖上
冒险
遇险
(2)本文记叙“我” 的故事,告诉我们: ,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最终才能战胜困难。
小时候走下悬崖
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却步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不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B. 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哄堂大笑,不断鼓掌。他却觉得这不过是一出无聊的闹剧。
C. 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
D. 超暖心的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
【能力提升】——语言运用
A
【解析】A项有误。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句中用来形容信息不恰当,用错对象。
(2)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走一步,再走一步,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脸部麻痹的让·克雷蒂安用超出常人的付出一步步将困难化解,破茧成蝶赢得“蝴蝶总理”的美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走妈妈”陈玉蓉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将困难化解
“魔法妈妈”J.K.罗琳用丰富的想象一步步将困难化解
奉献给世界一个奇异的魔法世界
捐肝救子感动亿万中华儿女
【能力提升】——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①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②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③“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④“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⑤“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⑥“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⑦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⑧“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⑨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
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⑩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运用了环境描写,烘托了“我”当时孤独、恐惧的心理。
(1)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根据选文内容,写出文中“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 —信心大增—
.
毫无信心
信心萌发
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3)文中两次写到“我”哭泣,这两次哭泣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②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大哭”是因为“我”对走下悬崖充满恐惧,缺乏信心。
“抽噎”指一吸一顿地哭泣,饱含“我”历险的余悸、脱险的惊喜、被单独留在悬崖上的委屈,还有对父亲的感激等,可谓百感交集。
(4)请说说“我”从这悬崖上的一课中学到了什么人生经验,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5)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却没有上去救护孩子,而是引导着孩子自己走下来。你怎样看待父亲的做法?
我认为父亲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他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却能够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就可以增长孩子的勇气和经验,让孩子学会解决困难的办法,这对孩子来说才是一生受益的。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父爱陷阱
郑成南
①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黑暗,使他无比惊慌。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有康复。他声嘶力竭的呼喊,父亲可能都听不到。
②突然,他看到父亲在陷阱口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呼喊,但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里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③陷阱昏暗潮湿,他坐在那里,感到了阵阵寒意。他想,父亲找不到他就会回村里喊救兵了。可是,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他能坚持两天吗?
④很快,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声音,好像是上面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靠近了。他
提高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对手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掉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去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陷阱里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没有退路,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没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上面的声音,他才又清醒过来。
⑤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陷阱里。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寻找出路。他发现,陷阱里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终于成功了!
⑥当他爬到陷阱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⑦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陷阱口,任由他在陷阱内痛苦地挣扎。
⑧父亲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见过像你这样见死不救的父亲!”
⑨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里面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陷阱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
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⑩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请概述本篇文章的情节。
开端: 。
发展: .
。
高潮: 。
结局: 。
“他”不慎掉进陷阱
“他”等待救援无果后自己努力爬出了陷阱
父亲告诉“他”没去救“他”的原委
“他”理解了父亲话语的内涵
(2)第④段反复写“他”提高警觉,然后又松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心理活动;与第⑨段写父亲守在陷阱口而未去救“他”,为提醒“他”,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的内容相照应。
(3)请说说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对儿子严格要求;体贴关怀儿子;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
(4)请说说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一语双关,“陷阱”一方面指父亲所挖的陷阱,另一方面指父亲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而精心设计的这一场考验,这是父爱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5)本文在内容上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异同?
相同:都写了一次“脱险”的经历,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脱险”。不同:《父爱陷阱》写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脱险”,父亲在暗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脱险”,父亲在明处。
(6)从文中主人公“他”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①危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危险。②遇到危险,要发挥自己的才智,学会自救,才能脱离危险。③成长需自立,人生当自强。
【能力提升】——读写综合
课文采用了典型的一事一议、先叙后议的结构形式,请模仿这种结构形式,写一写发生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小事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要求:200字左右,书面整洁,条理清晰。
【示例】一个冬天的早晨,奶奶带着我去市场买菜。在回来的路上,一辆自行车不小心撞到了我们,骑车的阿姨从自行车上跳下来,扶起被撞到的我们,说:“没事儿吧,需不需要去医院?”我仔细地看着那位阿姨的眼睛,里面满是亲切和友善,不像那些看到自己撞到了人,怕罚款,便逃得无影无踪的人。我对眼前的阿姨抱有十分的好感,回到家,窗外的梅花仿佛比以前更艳了,远处的雪松仿佛更绿了,我的心中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