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的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加权平均的原理.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
仿例解题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6分钟)
阅读教材第134页中的“3.加权平均数”至第136页练习前面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权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2.怎样计算求加权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的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仿例解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
共同探究
知识串串
1.在一组数据中,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在数据所占的比例,叫做这个数的____。
2.一般地,一组数据中各数据的权数之和为___,“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3.一般来说,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___,由此计算出的平均数叫做________。
运用新知
1.数据3,2,2,3,2中2的权数为___。
2.一组数据有200个数组成,m的权数为0.35,则m出现了___次。
3.小东在一次招聘考试中,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0分,假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比重为40﹪和60﹪,那小东最终的成绩为____。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串串和运用新知两个小节,初步落实知识点,并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交流
共同提高
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成绩如下表: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甲
乙
丙
教学能力
85
73
73
科研能力
70
71
65
组织能力
64
72
84
(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
(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取?
设计意图: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解决学生自学检测留下来的问题。教师做好点拨工作,充分落实知识重难点。
、中考链接
(2016年潍坊中考)超市决定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某应聘者三项素质测试的成绩如表:
测试项目
创新能力
综合知识
语言表达
测试成绩
70
80
92
将创新能力、综合知识和语言表达三项测试成绩按5:3:2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则该应聘者的总成绩是
______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接近中考,熟悉中考,与中考早日接轨。
、当堂测验
展示提升
1.如果一组数据5,x,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_______.
2.某班共有学生50人,平均身高为168cm,其中30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70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
3.有m个数的平均数是x,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为_____。
4.一种什锦糖是由甲、乙、丙三种不同价格的糖果混合而成的,已知甲种糖果的单价为9元/千克,乙种糖果的单价为10元/千克,丙种糖果的单价为12元/千克.
(1)若甲、乙、丙三种糖果数量按2∶5∶3的比例混合,问此时得到的什锦糖果单价是多少元才能保证获得的利润不变?
(2)若甲、乙、丙三种糖果数量按6∶3∶1的比例混合,则混合后得到的什锦糖果的单价是多少才能保证获得的利润不变?
设计意图:今日事今日毕,及时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六)、课堂小结
收获新知
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感到……
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
本节课在对你今后的生活中对待一些事情进行分析时,会有什么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课本P136页练习题。
设计意图:让课堂知识得以延伸,学生知识点二次巩固,纳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课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本节课教学中,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预定的目标已经达到,学生主动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练习的达成度高,让学生在“做”中学,很多学生从自学中找到了自信,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过度依赖老师转到了先思考再提问,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既解放了教师,也锻炼了学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