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第2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知识要点
关于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代》、《复活》等。
分析人物性格
我
1.“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细节描写和比喻修辞:写出“我”对周围人的极度失望和内心痛苦。
2.整天在货行里干活,“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四处溜达时,“心里总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负担”;听到米考伯太太没有食物了时,赶紧把工资剩下的两三先令掏出来;替米考伯太太去当铺当东西。
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米考伯夫妇的同情,同样的善良和底层人生活的艰难是他们产生友谊的根源。
3.在卖掉了所有的家具后,米考伯太太决定搬进监狱住。“我”的新寓所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为此感到很满意。
心理描写:写出我对米考伯一家的不舍之情。
明确:
“我”是小说节选部分的次要人物,是主要人物“米考伯先生”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课文通过写“我”与房东的交往,以“我”的视角,描绘出米考伯夫妇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爱好等,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又乐观仁慈的人物形象。
“我”珍视同米考伯一家的患难之交,并且永远忘不了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苦难,这也是狄更斯对于自己不幸童年的珍视。
赏析艺术特色
1.《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大卫早年生活的篇章以孩子的心理视角展示了一个早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童年世界,写得十分真切感人。
学习小小说写作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是小说中篇幅最短的一种。如同匠人在方寸之间精雕细刻一般,小小说的作者于尺幅之内精心构造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交代故事环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往往能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人物少,情节简单,场景集中,构思奇巧,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洗练等,是小小说的特点。
推荐拓展阅读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儿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红了。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除了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号哭之外,显然没有别的办法。德拉就那样做了。这使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这个家庭的主妇渐渐从第一阶段退到第二阶段,我们不妨抽空儿来看看这个家吧。一套连家具的公寓,房租每星期八块钱。虽不能说是绝对难以形容,其实跟贫民窟也相去不远。
下面门廊里有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还有一个电钮,除非神仙下凡才能把铃按响。那里还贴着一张名片,上面印有“詹姆斯?迪林汉?扬先生”几个字。
“迪林汉”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每星期挣三十块钱得法的时候,一时高兴,加在姓名之间的。现在收入缩减到二十块钱,“迪林汉”几个字看来就有些模糊,仿佛它们正在考虑,是不是缩成一个质朴而谦逊的“迪”字为好。但是每逢詹姆斯?迪林汉?扬先生回家上楼,走进房间的时候,詹姆斯?迪林汉?扬太太——就是刚才已经介绍给各位的德拉——总是管他叫做“吉姆”,总是热烈地拥抱他。那当然是好的。
德拉哭了之后,在脸颊上扑了些粉。她站在窗子跟前,呆呆地瞅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猫正在灰色的篱笆上行走。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来给吉姆买一件礼物。好几个月来,她省吃俭用,能攒起来的都攒了,可结果只有这一点儿。一星期二十块钱的收入是不经用的。支出总比她预算的要多。总是这样的。
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来给吉姆买礼物。她的吉姆。为了买一件好东西送给他,德拉自得其乐地筹划了好些日子。要买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有价值的东西——够得上为吉姆所有的东西固然很少,可总得有些相称才成呀。
房里两扇窗子中间有一面壁镜。诸位也许见过房租八块钱的公寓里的壁镜。一个非常瘦小灵活的人,从一连串纵的片段的映像里,也许可以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不差的概念。德拉全凭身材苗条,才精通了那种技艺。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站到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二十秒钟之内却失色了。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
且说,詹姆斯?迪林汉?扬夫妇有两样东西特别引为自豪,一样是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别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
这当儿,德拉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给她铺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经质地赶快把头发梳好。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她穿上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
她走到一块招牌前停住了,招牌上面写着:“莎弗朗妮夫人——经营各种头发用品。”德拉跑上一段楼梯,气喘吁吁地让自己定下神来。那位夫人身躯肥大,肤色白得过分,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同“莎弗朗妮”这个名字不大相称。
[莎弗朗妮:舍己救人的典型。]
“你要买我的头发吗?”德拉问道。
“我买头发,”夫人说,“脱掉帽子,让我看看头发的模样。”
那股褐色的小瀑布泻了下来。
“二十块钱。”夫人用行家的手法抓起头发说。
“赶快把钱给我。”德拉说。
噢,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翅膀似地飞掠过去。诸位不必与日俱增这种杂凑的比喻。总之,德拉正为了送吉姆的礼物在店铺里搜索。
德拉终于把它找到了。它准是为吉姆,而不是为别人制造的。她把所有店铺都兜底翻过,各家都没有像这样的东西。那是一条白金表链,式样简单朴素,只是以货色来显示它的价值,不凭什么装璜来炫耀——一切好东西都应该是这样的。它甚至配得上那只金表。她一看到就认为非给吉姆买下不可。它简直像他的为人。
文静而有价值——这句话拿来形容表链和吉姆本人都恰到好处。店里以二十一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她,她剩下八毛七分钱,匆匆赶回家去。吉姆有了那条链子,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毫无顾虑地看看钟点了。那只表虽然华贵,可是因为只用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他有时候只是偷偷地瞥一眼。
德拉回家以后,她的陶醉有一小部分被审慎和理智所替代。她拿出卷发铁钳,点着煤气,着手补救由于爱情加上慷慨而造成的灾害。那始终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是了不起的工作。
不出四十分钟,她头上布满了紧贴着的小发卷,变得活像一个逃课的小学生。她对着镜子小心而苛刻地照了又照。
“如果吉姆看了一眼不把我宰掉才怪呢,”她自言自语地说,“他会说我像是康奈岛游乐场里的卖唱姑娘。我有什么办法呢?
——唉!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到了七点钟,咖啡已经煮好,煎锅也放在炉子后面热着,随时可以煎肉排。
吉姆从没有晚回来过。德拉把表链对折着握在手里,在他进来时必经的门口的桌子角上坐下来。接着,她听到楼下梯级上响起了他的脚步声。她脸色白了一会儿。她有一个习惯,往往为了日常最简单的事情默祷几句,现在她悄声说:“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
门打开了,吉姆走进来,随手把门关上。他很瘦削,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只有二十二岁——就负起了家庭的担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手套也没有。
吉姆在门内站住,像一条猎狗嗅到鹌鹑气味似的纹丝不动。他的眼睛盯着德拉,所含的神情是她所不能理解的,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带着那种奇特的神情凝视着德拉。
德拉一扭腰,从桌上跳下来,走近他身边。
“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我过不了圣诞节。头发会再长出来的——你不会在意吧,是不是?我非这么做不可。我的头发长得快极啦。说句‘恭贺圣诞’吧!吉姆让我们快快乐乐的。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好——多么美丽的好东西,你怎么也猜不到的。”
“你把头发剪掉了吗?”吉姆吃力地问道,仿佛他绞尽脑汁之后,还没有把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
“非但剪了,而且卖了。”德拉说,“不管怎样,你还是同样地喜欢我吗?虽然没有了头发,我还是我,可不是吗?”
吉姆好奇地向房里四下张望。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带着近乎白痴般的神情问道。
“你不用找啦,”德拉说,“我告诉你,已经卖了——卖了,没有了。今天是圣诞前夜,亲爱的。好好地对待我,我剪掉头发为的是你呀。我的头发也许数得清,”她突然非常温柔地接下去说,“但我对你的情爱谁也数不清。我把肉排煎上好吗,吉姆?”
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把它扔在桌上。
“别对我有什么误会,德拉。”他说,“不管是剪发、修脸,还是洗头,我对我姑娘的爱情是决不会减低的。但是只消打开那包东西,你就会明白,你刚才为什么使我愣住了。”
白皙的手指敏捷地撕开了绳索和包皮纸。接着是一声狂喜的呼喊;紧接着,哎呀!突然转变成女性神经质的眼泪和号哭,立刻需要公寓的主人用尽办法来安慰她。
因为摆在眼前的是那套插在头发上的梳子——全套的发梳,两鬓用的,后面用的,应有尽有;那原是在百老汇路上的一个橱窗里,为德拉渴望了好久的东西。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美丽的发梳——来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真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她知道这套发梳是很贵重的,心向神往了好久,但从来没有存过占有它的希望。现在这居然为她所有了,可是那佩戴这些渴望已久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
但她还是把这套发梳搂在怀里不放,过了好久,她才能抬起迷蒙的泪眼,含笑对吉姆说:“我的头发长得很快,吉姆!”
接着,德拉像一只给火烫着的小猫似地跳了起来,叫道:“喔!喔!”
吉姆还没有见到他的美丽的礼物呢。她热切地伸出摊开的手掌递给他。那无知觉的贵金属仿佛闪闪反映着她那快活和热诚的心情。
“漂亮吗,吉姆?我走遍全市才找到的。现在你每天要把表看上百来遍了。把你的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
吉姆并没有照着她的话去做,却倒在榻上,双手枕着头,笑了起来。
“德拉,”他说,“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搁在一边,暂且保存起来。它们实在太好啦,现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现在请你煎肉排吧。”
反馈
1.请同学们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
作者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它代表了美国下层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爱的无私奉献”。它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情节中展示,注重故事中人物的行动,从而揭示出主人公勇于奉献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可歌可泣的纯朴爱情。
2.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设置了一实一虚明暗两条线索,以实带虚,双线并行。这样写不仅节约了许多笔墨,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想余地。作者恰到好处地营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有助于暗设悬念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整个故事波澜迭起又难以预料,加强了故事的悬念感、戏剧性,为“欧?亨利式”的结尾营造气氛,打下基础。
作业
1.选取《大卫?科波菲尔》中自己喜欢的片段,在微信语文学习群发布自己的朗读作品,并选出“最佳朗读者”。
2.请结合课上所讲的知识,独立创作一篇小小说,要求:主题突出,构思完整,人物性格鲜明,不少于1000字。(共38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第1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大卫?
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曾被俄国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誉为
“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狄更斯自己则说:“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849―1850年。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
知识要点
关于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1岁左右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左右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凭借工作中的细心观察和勤奋刻苦的自学,最终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一生共完成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其他重要作品有《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等。
介绍写作背景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
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狄更斯哲学认为,一颗仁爱的心比智慧更有力量。《大卫?科波菲尔》通篇都在弘扬着人道主义的博爱和仁慈。英国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导致其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被撼动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一直提倡的人性回归和解放则迅速被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取代。
正是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博爱、宽容等思想,更是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主要来源。作家们一方面倡导着“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个人权利,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对世间所有人拥有大爱和宽容,赞颂弘扬那些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为他人幸福而献身的行为。
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中,读者们不难发现大卫悲惨的遭遇只不过是种表象,狄更斯真正想透过这表象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即物质利益之下造成的婚姻、家庭的悲剧,深刻批判了物质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偏差。批判的同时狄更斯还是将重心放在了对美好事物——高尚、真诚、慈爱、宽容、正直、纯良人性的弘扬上。
了解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奴仆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他女仆的哥哥佩葛蒂先生家里。佩葛蒂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莉和汉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大卫又回到了后父家,然而后父不但常常责打他,还剥夺了他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大卫从此过起了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特西小姐。
贝特西小姐生性怪癖,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爱格妮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葛蒂一家。已经和汉姆订婚的艾米莉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汉姆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莉。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这时大卫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生活并不理想。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贝特西姨婆也濒临破产。
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米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米考伯最终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特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服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贝特西小姐为了感谢米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佩葛蒂和汉姆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提福兹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莉,决定将她带到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汉姆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
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岸边,原来竟是诱拐艾米莉的斯提福兹。艾米莉被汉姆的行动深深打动,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终身未嫁。
大卫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上了重病,在佩葛蒂去澳前夕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爱格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爱格妮斯始终爱着他。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与姨婆贝特西和女仆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大卫?科波菲尔在战胜自身和外界障碍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坚韧、独立、克己”的人,一个永远做善事的人。同情不幸,坚持正义,仇视邪恶,这正是狄更斯文学的主题。
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开头到“直到规定的吃饭时间过去”):“我”在十岁时成为货行里的童工,初识米考伯先生。
第一层(1段):“我”遭人遗弃而成为童工。
第二层(2—5段):“我”成为货行里的童工。
第三层(6段—“直到规定的吃饭时间过去”):初识米考伯。
第二部分(“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到“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我”入住米考伯家,并与米考伯成为朋友。
第一层(“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房间里家具很少”):入住米考伯家。
第二层(“我结婚以前”—“她一直就是如此”):米考伯太太倾诉。
第三层(“可怜的米考伯太太”—“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米考伯先生被追债。
第四层(“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与米考伯夫妇产生友谊。
第三部分(“在他入狱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到结尾):米考伯先生入狱,“我”收获了丰富的人生感悟。
第一层(“在他入狱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在我们谈论这件事时,作为慰藉”):我去监狱看望米考伯先生。
第二层(“我不知道”—本段结尾):米考伯太太和孩子搬进监狱。
第三层(“在这段时间里”—文章结尾):我经常去监狱看望米考伯一家。
分析人物性格
1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还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挂着单片眼镜。
外貌描写:描绘了米考伯的服饰、长相,突出其长相滑稽、衰老,生活穷酸却极力利用手杖和眼镜来掩饰,体现其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
2.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
语言描写:文中几次写到米考伯对“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还称呼“我”为“年轻创业者”,并要晚上来带“我”走一条捷径过去,可以看出米考伯先生心地善良,说话故作文雅。
3.“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动作描写:表明他是一个乐天派,为写他的生活贫困埋下伏笔。
4.“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语言描写:表现米考伯热情与善良。
5.“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语言描写:米考伯太太总是把娘家的辉煌挂在嘴边,表现了她的爱慕虚荣和肤浅。这一人物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对米考伯的衬托作用。
6.“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心理动作描写:表现米考伯有自尊心,又乐观虚荣的一面。
7.“我记得,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语言动作描写:写出米考伯刚刚还后悔不已,接着就及时行乐。
反馈
请结合以上的分析,谈谈你对米考伯夫妇形象的认识。
明确:
米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几次身陷囹圄。他天生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他经常负债累累。
在他因欠债被关进塞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时,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
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此外,他又有善良正直仁慈的一面。他在给希普做秘书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挺身而出,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先生并导致贝特西小姐破产的阴谋,贝特西小姐为感谢他,资助他去了澳大利亚,他在那儿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米考伯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尤其是其“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米考伯”甚至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入普通的英语词典中,被称为“米考伯主义”,可见这个人物塑造之成功,其影响之大。
米考伯太太和米考伯先生具有同样的韧性。她处惊不慌,债主将债务诉诸法律而不给米考伯时间,她认为吃亏的是债主,因为铁的事实是“石头不能出血,米考伯先生目前也不能还账”。她喜欢夸奖自己的丈夫,每次遇到困境,便急急忙忙地表白“永远不抛弃米考伯先生”——这个句子甚至成了她的口头禅。
米考伯夫妇的形象是以房东身份再现的作家的父母。老狄更斯夫妇有八个孩子。父亲善于把家里的一丁点儿小事变成一个节日,花的钱比挣的钱多,债务便越来越重,一听到债主的叫声,他就溜之大吉。不过他有生活热情,总是喜气洋洋。
作业
1.请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位同学典型的性格特征,开展“猜一猜他是谁”朗读交流活动。
2.摘录10句《大卫?科波菲尔》中对你有所启示的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就其中的三句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