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单元质量评估(一)(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单元质量评估(一)(人教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5 18:5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一)
(100分钟 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稠密 绸缎 惆怅 凋零 调整
B.浪遏 拜谒 竭力 渴望 褐色
C.漫溯 朔方 塑料 横槊 搠刺
D.凌辱 绫绸 菱角 山陵 鲮鱼
【解析】选D。A.凋diāo,调tiáo,其余均读chóu;B.遏è,谒yè,竭jié,渴kě,褐hè;C.溯sù,塑sù,其余读shuò;D.均读lí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廖廓 苍茫大地 峥嵘 书生义气
B.颓圮 五岭逶迤 遏制 凄婉迷茫
C.河畔 星辉班斓 笙萧 天伦之乐
D.青苔 披荆斩棘 花辨 挥斥方酋
【解析】选B。A.廖—寥,义—意;C.班—斑,萧—箫;D.辨—瓣,酋—遒。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①如果一个人的思维经常处在一些高______的书里,人的品性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书中的道理、书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就会对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②戴望舒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解析】选A。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仔细体会,玩味;格调和趣味。贯注:(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液体、精力或感情)。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看一段快乐的小品,听一首喜欢的歌曲,读一本隽永的
书籍,和知心的朋友开心地聊聊天,这时,你的忧愁、烦恼
都可能在一瞬之间付诸东流。
B.下半场比赛,中国队主教练杜伊在中国队落后时,果断
换上了五名替补队员,就是这一念之差,使中国国奥队连扳
三球,以3∶3逼平了美国队。
C.新年第一天,街上热闹非凡,秧歌表演、穿越长跑等活
动掀起了阵阵高潮,整个城市喜气洋洋,不可终日,市民们
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庆贺元旦到来。












D.随着“五都”选举提名时间日渐迫近,台湾在野的民进
党在台北市与新北市提名人选迟迟无法定案,绿营人士普遍
有焦虑感,陷入群龙无首、莫衷一是的状态。
【解析】选D。A.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B.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C.不可
终日: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D.莫
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5.(2010·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解析】选B。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
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
斟酌以后拟以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梳理出句子
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
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
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
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雨巷》一诗,完成6~9题。(20分)
6.在第三节中,“我”期待的姑娘为何“像我一样”呢?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说明二人有共同的语言,心灵是相通的。只有相
同,诗人才能更好地表达朦胧而又感伤的感情,姑娘才会在
与“我”邂逅的一刹那传递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7.“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位“丁香姑娘”本来
只存在于诗人的幻觉中,用梦比喻,十分贴切形象。
8.“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直接改成“消散了她的颜
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好不好?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好。一样样分开来写,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人
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更好地突
出美好的事物在眼前消亡带来的悲剧美。
9.本诗首尾回环呼应,第七节中却把第一节中用的“逢着”
改成了“飘过”,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改为“飘过”强化了倏然而过的感觉,象征美好
理想的稍纵即逝、难以实现,其中隐含着作者孜孜求索的执
著精神和“凄婉迷茫”的缠绵哀怨之情。
10.赏析下列加点词语在诗中的含义。(6分)
(1)逃离这黑雾弥漫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憋懑沉闷的孤颈/引向那凄冷的银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嘶心喷腹的长嚎/摇动了群山久固的底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世界的黑暗腐朽。
(2)“凄冷”修饰的是月亮,这里融情于景,写出了那只不驯的狼的孤独。
(3)“久固”表明生活陈腐的东西非常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11.鉴赏下列诗句的含意。(8分)
(1)灵魂被嚎声挤压成碎沫/和着黑雾一齐葬在山脚的石缝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嚎声依然话着悲凉/带着泣啼的余音/召唤着永远不会再现的异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句话的含意是:生活中像狼那样的勇士的呼喊,使那些罪恶的东西都销声匿迹了。写出了“狼”的斗争精神。
(2)这句话的含意是斗士与黑暗的社会同归于尽,也可以理解为像“孤狼”一样的战士对缺乏战友十分悲伤。
1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中孤狼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诗中狐狼的形象就是生活中孤独而又执著斗争的勇士的形象。他们悲壮地献身,不被人理解,但他们永远不屈服。
1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是必须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F.我们的诗人要“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这样,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发展提高。
【解析】选B、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B.“只要”错误,原文中是“只有”;D.“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过于绝对。
14.下列不能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的一项是(4分)( )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B.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胡适、陈独秀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并未抛弃诗歌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传统观念。
15.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以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观点。
16.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
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
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
歌的语言的。
三、语言运用(15分)
17.(2010·重庆高一检测)“到哪儿去买休闲服?”为了这个问题,记者选取北京、上海、南京、武汉4个城市,在各自的主要商业街,随机抽取了400个样本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你阅读此表,比较并归纳出两点结论。(4分)
(1)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各消费阶层均有约半数左右的人选择专卖店(或:各消费阶层的购衣者均首选专卖店)。
(2)随着收入的增长,选择外资或合资百货店的消费者比例递增,而选择私营店的消费者比例递减。
18.仿照下面的句子,以“青春”为中心,另外写两组句子。要求联想恰当,表意明确,句式字数与原句基本相同。(6分)
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深远辽阔,富于幻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孕育生机,充满活力。
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富有激情。
19.用下面提供的几个词语,写一段文字,表达一种生活感悟。(100字左右)(5分)
成长 树 雨露 坎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成长中,我们渴望得到帮助,就好像小树需要阳光雨露一样。然而,我们不能沉醉于生活的阳光雨露中,我们还需要接受生活中坎坷的磨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味拥有阳光雨露滋养的幸福,真正感受经历风雨洗礼的欢乐。
四、写作表达(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世纪时,人们制造玻璃的工艺不过关,玻璃里面常常有气泡。而当时只有德国的一家小厂制出的玻璃没有气泡。别的大工厂耗巨资,搞科研,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有研究出个名堂来。后来,那家小工厂公开了秘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用木棍搅拌几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压根儿就不能称为技艺。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工作者们往往不会注意到这种方法,而总是从高深的科技方面去下工夫,结果绞尽脑汁也没有解决问题。
“简单”可以分为多种:生活的简单,头脑的简单,表面的简单,内在的简单等。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多看似简单、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有的忽略了也许无关大局,但有的忽略了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请以“简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1)可以写简单与复杂的关系:简单中蕴涵着复杂,复杂中也有简单,二者是辩证的。重视复杂,复杂就变成了简单;忽视简单,简单就变成了复杂。所以我们在做事时既要重视复杂,也要重视简单,这样才会成功。
(2)简单是一种潇洒,是人生中的一种境界。古代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生活可谓简单,“人不堪其忧”,颜回却以之为乐,孔子赞之曰:“贤”。当代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衣食简单,也是以之为乐。他们都是洞察人生的智者。
(3)简单是对思维定式的挑战。如娱乐节目中的“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往往非常简单,但人们由于思维的僵化往往想不到。
(4)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复杂,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衣食住行豪华奢侈,形成互相攀比的社会风气,所以我们呼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