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字词句
◎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
◎品味、积累课内外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
◎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书面表达
◎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于“初步”一词,您觉得要把握到什么程度?
◎学生大体知道景物描写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整体感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即可。
◎给学生解释清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
◎要让学生对文章中所有景物都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方面进行辨析。
◎在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还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动静结合的手法。
2.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为完成本次习作,您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不需要准备,教学进行到单元习作时直接练习就好。
◎需要提前准备,在单元学习初就要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习作时,要引领学生回顾以往的阅读经验和习作经验,例如,可引导学生联系三年级“观察”单元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四年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本次习作。
◎习作可以安排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之后进行。
内容
古诗词三首
四季之美
鸟的天堂
月迹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2
2
2
2
11
21 古诗词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文主题
初步了解山水诗、行旅诗的文化内涵,初步感受诗词背后丰富的文化张力。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布置学生提前网上查找诗人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搜集作者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2.通过注释感知诗词大意,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瞑”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怎样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④“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预设: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4)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相机板书:空山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
4.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齐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
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2)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②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相机板书:向往)
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提示: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教师点拨:
①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②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③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四、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出示生字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5.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出示生字卡片“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预设:
(1)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追问: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2)耳听: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追问: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
有些凄凉、孤寂。
(3)身感:霜满天的寒意,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
6.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板书:愁)
7.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五、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用轻快的语气背诵《山居秋暝》,用低沉的语气背诵《枫桥夜泊》。
六、布置作业
默写《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让学生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首诗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
3.教师引入本节内容,板书题目:长相思。
二、初读《长相思》,读音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生字。
(1)榆(yú):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畔(pàn):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成,是“声音嘈杂”的意思;“更”是多音字,在文中读一声,指夜里的计时单位。
(2)随文指导“榆、畔”的书写。
“榆”:“木”的末笔“捺”应改成“点”;“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畔”:左缩右展,左低右高,“田”的末笔应与“半”的第二笔“横”基本对齐。
三、借助注释,了解词意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
(1)山一程,水一程: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
(2)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
四、品读《长相思》,感悟诗情
(一)学习上阕,体会行军的艰难。
1.(出示词的上阕)师: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指名说)
2.“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什么?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
3.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
预设: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4.小结: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5.指名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下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自由读下阕,师: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体会下阕的意思。(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里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的词中,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4.小结:同学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乡的词人。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乡,在家人身上。
5.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出征前,他的故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学生交流预设: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乡,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人在征程,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6.师: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把这首词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三首古诗,分为两个课时来学习,首先从作者入手,了解写作的背景,从而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层层递进,逐词逐句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本诗的目的。同学们始终激情洋溢,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画面、置身于景,做到心领神会,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能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拓展到爱国情感,领悟作者舍小家、保大家的伟大胸襟,使课堂教学的情感境界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