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重点部分写具体。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字词句
◎会写“哉”“巍”等15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了解“亮相”“行当”等15个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两个说句子。
◎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12个成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阅读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能边朗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并背诵指定段落。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口头表达
◎能有条理地表达。
◎能深入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书面表达
◎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完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1.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艺术之美,但三篇课文的内涵又不仅限于艺术,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
2.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可借助课后资料袋等资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审美体验。
3.教学时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自觉选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已经掌握的阅读策略。
课文
文言文两则
月光曲
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1
1
2
2
10
21 文言文二则
语文要素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感受。
3.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写作:
领悟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
人文主题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受艺术魅力。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领悟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高山流水》古琴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老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查字典。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指名朗读,重点检查是否能够做到字音正确。注意指导多音字“为”要据义定音。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1)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可参考如下:(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要去深入理解文意,可以先总结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朗读要点:古文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但读时需“声断气连”,斜线是停顿符号,“乎”为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读出韵律美。
(2)指名展示读,在读中逐步感受古文的节奏与意蕴。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提示1:让学生了解生字字义,相机指导写字。
要点:古文与白话相比,不仅诵读的感觉上有不同,字词的意思也有变化。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资料、联系上下文,都是理解文言文常用的方法。如:“善鼓琴”中的“善”意为“擅长,善于”;“善哉”中的“善”意为“好,棒”。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一字多义现象,要根据具体情境准确理解、翻译。
提示2:组织学生结合注释,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意思;然后小组合作,准备展示。每组编号,1号同学读课文,2、3号同学说意思,4号同学把课文意思完整地讲一讲。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汇报。
提示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到前面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要点:“巍巍乎若太山”译为“真雄伟啊!像太山一样”或“像太山一样雄伟啊”都可以。在翻译古文时,解词连句是最常用的方法,有时为了翻译过来的句子更通顺,还可以调换词序。
三、走进情境,感悟知音情感
1.默读体悟:伯牙、子期,一个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为什么这两人能成为知音呢?
(1)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提示: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子期会怎样由衷赞叹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2)课件出示: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提示: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看到了什么?子期又会怎样赞叹?指导朗读。
(3)想象拓展。
提示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
要点:轻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茫茫的云雾,咆哮的雷电……
提示2: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的你会怎么赞叹?学生练习仿说。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__________,________乎若________。”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流水潺潺 春雨绵绵 芳草萋萋 云雾蒙蒙
2.体会知音情感。
提示1:伯牙既然能用琴声表现这么多意境,面对子期,却只弹高山,只弹流水,那么这高山、流水代表着什么?
要点:琴棋书画四艺,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高山代表着伯牙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着他江河般博大的胸怀!
提示2:如果你是伯牙,却从没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正当倍感孤寂时,恰遇子期,你有何感触?自由表达。
课件出示:
古书《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文:“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琴也懂,心也懂,志也懂,这才是知音!
3.体会伯牙痛失知音之情。
教师深情描述: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地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
多种材料的适时切入,盘活学生语言,深化对“知音”的理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
(1)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反馈交流。
(3)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句子。
5.总结:后来,《高山流水》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6.配乐背诵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轴、曝”两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读后,老师示范朗读并给出停顿参考意见,可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与断句方面的错误,也能在理解文意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引导。
一、自读自悟解文本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通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2.指名读,正音,老师范读。
3.学生熟读课文。
4.练写生字:轴、曝。
写这两个字,要注意怎样才能写得正确、好看。
二、想象细节讲故事
1.文中出现哪几个人物?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并尝试表演读。
设计意图:
先围绕“尤所爱”“拊掌大笑”“笑而然之”,展开想象,还原故事细节,然后讲述整个故事。3.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2.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表现,试着描述一下。
(1)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
(2)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3)他还可能……
4.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写一写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要求:
(1)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遗漏情节,可加入自己的想象。
(2)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声调,流利完整地讲一遍给同桌听。
6.检查讲故事的情况,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
对文中所引用的古语的理解,拓展填空可以让学生更准确明白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三、再读文本思启示
1.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谁能说说苏轼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试补充填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 )。
( )当问( )。
2.延伸思考: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查找后人对戴嵩画作的评价,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紧扣单元目标,用艺术感染学生。在上课伊始,分别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学质疑,知文意,晓方法。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来感悟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