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3 21: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
命题




本节课是《命题与证明》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通过今天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推理论证的必要性,认识命题的定义、结构、真假是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正确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基础,继而给出了原命题、逆命题和反例的意义,说明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为后面推理证明真命题做准备.




命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几何语言进行推理证明的基础,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而现阶段学生思维更多依赖具体直观的形象,学习抽象知识较为困难,为此课堂上多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掌握命题的相关知识.




1.体会推理论证的必要性.
2.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3.能够正确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5.理解反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构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理解命题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能够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能构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




本节课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依次是: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环节二
合作探究,辨析概念
环节三
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环节四
课堂小结,分层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情境导入:先出示一组生活图片,配上相应的语句,问学生能否对上面的语句进行判断;再过渡到数学的问题上,“线段a与线段b哪一个长?”并用动画演示验证,自然过渡,引入新课.
1.学生观察图片并作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可以作出判断。
通过观察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认知冲突,说明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探究一:
逻辑推理常需要对事物的情况作出种种判断,判断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例如: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2)安庆不是安徽的;
(3)1+1=3;
(4)线段a比线段b长;
(5)线段a和线段b一样长.
你能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吗?如果是命题请判断它的真假.
(1)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2)欢迎来到安庆外国语学校!
(3)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4)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5)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6)若a=b,则a2
=b2
.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判断五个语句(或式子)是否正确?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语句的共性,引出课题《13.2.1命题》,并归纳出命题以及真假命题的概念
3.学生思考并完成辨析概念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如何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
4.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说出一个命题,并指出其真假.
教师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加深学生对概念
的理解。
巩固命题的概念,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7)若a2
=b2,则
a=b
.
探究二:
1.你能发现下列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若a=b,则a2
=b2

若a2
=b2,则
a=b
.
2.试一试:
请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并指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内错角相等.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1.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再来观察一下这四个命题,探究命题的结构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归纳出命题的一般形式:“如果p,那么q”或者“若p则q”.
2.教师介绍: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或题断).
3.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小组将之前说出的命题,找出条件和结论.
1.学生思考并完成试一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能不能改变命题原有的意思?
在不改变命题原意的前提下,要使句子完整通顺,这样可以使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
通过学生积极动
脑,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命题的两个组成部分.
通过实例让学生
尝试将命题改写
“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重点强化学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
点.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探究三:
1.请观察下面两组命题,对比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你发现了什么?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2)若a=b,则a2
=b2

若a2
=b2,则
a=b
.
2.练一练: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
(1)若ac2
>bc2
,则
a>b;
(2)若ab=0,则a
=0.
1.学生说一说每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加以比较,归纳互逆命题的概念。
2.师生共同理解原命题、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3.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4.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并加以总结:
(1)当一个命题是真
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
(2)当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吗?
(3)你认为原命题的真假与逆命题的真假是否有关系?
从不同角度对四
个命题进行反复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题串的设
置,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是没有关系的.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合作
探究
辨析
概念
探究四: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如何说明下面的命题是假命题.
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跟命题的条件是否相同,跟命题的结论也相同吗?你能从这两个方面总结一下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3.归纳反例的概念.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勇于探究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以
致用
深化
理解
思考:
语句“如果a>0,b>0,那么ab>0吗?”是命题吗?
怎么将其改造成一个命题?并找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请写出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并找出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教师依次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问题.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命题相关概念的理解.
思考题四个问题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置的,是对命题的概念、原命题、逆命题、命题的真假及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这些知识理解的深化.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
小结
分层
作业
小结:
请同学们静静地回想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学生思考后回答。
2.教师在学生总结的
基础上,把学生反思与教师总结相结合,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让学生自己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先请同学回顾,然后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将自我回顾与其融合,完善本节课知识体系.
课堂
小结
分层
作业
分层作业:
必做题:课本77页练习第2、3题
选做题:找出满足下列互逆命题各一组:
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也正确;
原命题正确,逆命题错误;
原命题错误,逆命题也错误;
原命题错误,逆命题正确.
布置作业
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延伸.
板书
设计
13.2.1
命题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