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章202012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0分))
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A.
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
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C.
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
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某市部分中小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营养餐,营养餐中肉片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关于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肉片到尿液,至少要经过3处毛细血管
B.
产生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C.
正常尿液中含有a物质
D.
图示只有同化作用过程
分析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是同化作用,④是异化作用
B.
②、⑤是糖元,③、⑥是脂肪和蛋白质
C.
人体血糖浓度超过1.2
g/L,将通过尿糖排出体外
D.
当①过程大于④过程,⑤、⑥将减少
下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相对速度大小.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运动时人体血流量增加
B.
不管休息还是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C.
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
D.
运动时,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人体内的一些物质需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实现其在各器官组织间的运输,从而保证体内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下列物质不需要血液循环系统运输的是()
①人体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
?
②人体消化后的食物残渣?
③呼吸得到的氧气
?④人体内细胞的一些代谢产物?
⑤消化腺产生的消化液?
⑥人体产生的各种激素
①④
B.
②⑤C.
③⑥
D.
①②⑤⑥
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的四大系统,依次为()
A.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B.
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C.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D.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种物质的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Ⅰ不可能代表()
A.
肺泡B.
小肠C.
肝脏
D.
肾脏
取4支洁净的试管并标上编号。①号和②号试管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③号和④号试管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pH约为7)和1毫升蒸馏水,将4支试管放在37℃的水中水浴5分钟。然后将③号和④号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①号和②号试管,充分摇匀,再放回37℃的水中水浴5分钟。往①号和②号试管各滴入1滴碘液,摇匀,观察发现①号试管溶液不变蓝,②号试管溶液变蓝。这一实验可以说明()。
A.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B.
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C.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D.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
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呼吸作用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根本原因
B.
蛋白质在不同消化酶的作用下都能分解成氨基酸
C.
肾小囊内原尿中的尿素浓度大大高于血浆
D.
胃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下图为血液由S流向P后,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情况以及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情况,则S、P表示的结构分别是()
A.
肺动脉、肺静脉
B.
右心室、左心室
C.
肾动脉、肾静脉
D.
小肠动脉、小肠静脉
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所经过的循环路线是()
①肺动脉?
②肺静脉?
③左心房?
④左心室?
⑤右心房?
⑥右心室?
⑦主动脉
③→④→①→②→⑤→⑥→⑦
B.
③→④→⑤→⑥→⑦→①→②
C.
①→②→③→④→⑦→⑤→⑥
D.
⑤→⑥→①→②→③→④→⑦
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室温中移至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耗氧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A.
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
青蛙耗氧量减少,小白鼠耗氧量增加
C.
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
D.
青蛙耗氧量增加,小白鼠耗氧量减少
下图是血液经过肝脏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B.
C.
D.
下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经不同器官血管(H、I、J)时血液中某成分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I表示小肠毛细血管,则曲线表示葡萄糖等养料的浓度
B.
若I表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则曲线表示二氧化碳的浓度
C.
若I表示肺泡毛细血管,则曲线表示氧气的含量
D.
若I表示胰脏毛细血管,则曲线表示胰岛素的含量
某人原来在平原生活,后来参军到了西藏,刚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头晕、疲乏、心慌等高原反应症状,以后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能反映这段时间内此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变化的曲线是下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红细胞数量,横坐标表示时间)()
A.
B.
C.
D.
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心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0.8
s,包括:心房收缩期,持续0.1
s;心室收缩期,持续0.3
s;全心舒张期,持续0.4
s.则在心脏跳动1次的过程中,房室瓣关闭的时间约为()
A.
0.8
s
B.
0.5
s
C.
0.4
s
D.
0.3
s
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pH=a时,e点下移
B.
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
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
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乙位于小肠,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含量增多
B.
血液流经甲后氧含量减少
C.
血管1是上腔静脉,血管3是肺静脉
D.
血管2、4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下列有关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消化功能无关的是()。
小肠长约5~6米
B.
黏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
关于“比较花生仁、大米、牛肉干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的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
B.
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
C.
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的能量多少作出比较
D.
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如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A系统的________(器官)内被分解为氨基酸。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________。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________。
(2)b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a代表的物质进入组织细胞后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系统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排出的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________发生了病变。
图甲是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次地震中,伤员因火灾大面积烧伤,烧伤面有大量体液渗出,需要输血,在输血时最好输?
(???
)
A.血浆?
B.全血?
C.浓缩的血小板悬液?
D.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交换.
(3)若某人患急性肺炎,需上肢静脉点滴药液.试写出药液从其上肢静脉到达肺部经过的路径(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________(填序号)壁最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能开闭的________,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方向流动.
(5)餐后1小时,血液中血糖含量最高的部位是________(填序号).
(6)图乙所示曲线分别表示人体血液中O2和CO2含量的变化情况.则b段血管应是图甲中________处.
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体循环的过程是:左心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心房.
(2)肺循环的过程是:右心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心房.
(3)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和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脑和头颈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膜,静脉中血液却没有倒流,请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某同学为了研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用天平分别称取1克干燥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
②在试管内加入5
mL水,在橡皮塞上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口塞紧,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将花生仁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当花生仁开始燃烧时,马上放在试管下方(如下图所示),直至花生仁燃尽,测量试管里水的最高温度,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样品
水温(℃)
水温变化(℃)
比较释放出的热量
燃烧前
燃烧后
花生仁
20
102
大米
20
65
牛肉干
20
55
④分别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步中,在橡皮塞上沾一些水后再塞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__________来比较三类物质含有能量的多少.有同学提议用煤油替代水做实验效果更好,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__________.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花生仁燃烧后水温记录数据有误,水的温度不可能达到102℃,你赞同该同学的观点吗?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可知,__________类物质的热量价最高.
(5)小明认为这个实验中,由于三种物质燃烧产生的热量有散失,难以控制,并没有完全被水吸收,会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__________.
(6)本实验中,一定相同的量有__________.
A.水的质量?
B.水的初温?
C.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的质量?
D.加热时间
(7)燃烧后,有少量灰烬,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我们选用小金鱼的原则是?
(???
)
A.容易买到,价格便宜?
B.体积小,活动力弱
C.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
D.以上原因都是
(2)下图表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
A.血管1的血流速度最快,血液鲜红?
B.血管2为毛细血管,因为血细胞单排通过
C.血管3是静脉血管,血流速度慢???
D.低倍镜寻找毛细血管时,光线较暗
(3)在冬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时,应在实验前将小金鱼放在30℃左右的温水中浸浴2~3
min.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
某生物小组在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请分析下列问题:
(1)在选择小鱼时,应选尾鳍色素________(填“多”或“少”)的,以利于观察.
(2)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用湿纱布包裹在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往纱布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的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使用________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4)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小鱼正确的放置方法是________.
A.将小鱼尾鳍平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央
B.将小鱼平放在载玻片上,再将载玻片放置在载物台上
C.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再将培养皿放置在载物台上
D.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尾鳍翘起,再将培养皿放置在载物台上
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4)实验步骤: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
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l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5)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
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
已知酵母菌中含过氧化氢酶,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小金据此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
①选用2套图甲装置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吸入相应注射器中;
②将装置恒温处理1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各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
注射器A
注射器B
实验组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
mL
2%质量分数的酵母菌液2
mL
对照组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
mL
__________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缓慢推至注射器B中后再夹紧止水夹,恒温处理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重复实验3次并取平均值;
④改变实验温度(温度设置:0℃、10℃、20℃、30℃、40℃、50℃、60℃),重复步骤①、②、③.在不同温度下,步骤②中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均为0,步骤③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1)对照组的注射器B中应吸入________.
(2)由图乙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氧化氢因其加热自分解的特性,一般不作为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影响的实验材料.小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作为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影响的实验材料是可行的,请从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他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能磨碎食物,不能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也就是说鸟类的胃只能进行物理性消化,不能进行化学性消化.那么,鸟类的胃到底能不能进行化学性消化呢?科学家斯帕兰扎尼设计了一个巧妙实验:将一小块肉置于小铁笼中,让鹰把小铁笼吞下,一段时间后拿出小铁笼,检测肉块是否变小.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实验设计得相当“巧妙”,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是你在做此实验,那么请问,在实验刚开始时对此实验该做如何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使金属笼里肉块消失的是胃里的化学物质
B.本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胃对食物只有化学性消化
C.本实验结果说明将肉块分解的是胃里的蛋白酶
在探究“温度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三支编号为a、b、c的洁净试管并分别注入1%的淀粉溶液2毫升;
步骤2: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并摇匀;
步骤3:将三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沸水、恒温37℃的水和冰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
步骤4:在3支试管中各滴加1滴碘液,并摇匀;
步骤5:观察并记录这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1)在步骤4中,如果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变成蓝色,说明该溶液中存在__________.
(2)该同学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发现在三支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都没有变成蓝色.针对这个问题,应对此实验方案作出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唾液淀粉酶在25℃和37℃时的催化能力,按正确的方法实验,则可通过观察并比较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作出判断.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样本
葡萄糖
蛋白质
无机盐
尿素
尿酸
红细胞
白细胞
A
-
-
1.6
2.0
0.0
-
-
B
0.1
-
0.75
0.03
0.002
-
-
C
-
++
1.6
1.5
0.02
++
++
(一)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属于原尿是样本__?
?(选填“A”“B”或“C”);???
(二)如图甲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图乙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心脏的不同部位.
(1)图甲中“剪刀”模拟消化液中的__?
?。???
(2)葡萄糖最终在__?
处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心脏的__?
?(填数字).
下图表示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________.人在饥饿初期,血糖含量会暂时降低,这时________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
(2)某人多食少动,导致肥胖,其原因除了食物中的脂肪储存在体内外,还可能发生了图中的________(填标号)过程;为了减肥,他只吃水果、蔬菜和米饭,一段时间后,不仅体重未减轻,而且造成营养不良,其体内缺少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Ⅰ表示蛋白质在胃里消化吸收的过程?
B.①表示酶、激素、抗体等各种蛋白质
C.②、③、④表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D.青少年中Ⅰ<Ⅵ+Ⅶ+Ⅷ,会停止生长
如图所示曲线分别表示人体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1)如果血管②包绕在肺泡外,③的名称是_______,表示二氧化碳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
(2)若血管②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表示氧气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____,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如果血管②在小肠绒毛内,曲线______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消化道、呼吸道的组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循环的途径。
(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2)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消化腺、小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有胃腺和肠腺等;
(3)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解答】
A.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故A正确;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故B错误;
C.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故C错误;
D.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从图中看出,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尿的形成以及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图示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过程。
【解答】
图示中,a是蛋白质消化的终产物--氨基酸,小肠能够吸收氨基酸;
A.从肉片到尿液,包括蛋白质被消化,氨基酸进入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细胞被利用,形成废物进入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所以至少要经过3处毛细血管,故A正确;
B.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尿素是人体内产生的废物,故B错误;
C.氨基酸会由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正常尿液中不含氨基酸,故C错误;
D.图示中有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尿的形成,有同化作用过程和异化作用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及其功能,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
根据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血糖的调节进行分析。
【解答】
A.①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过程,属于同化作用,④是血糖提供能量的过程,属于异化作用,故A正确;
B.由糖类的转化可知,②、⑤是糖元,③是蛋白质、⑥是脂肪,故B错误;
C.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超过这个标准,将通过尿糖排出体外,故C错误;
D.当①过程大于④过程,⑤将减少,⑥转化为脂肪,将增多,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胳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考查的能力是识图作答能力。
由直方图可知:在运动时,血液流经骨骼肌、皮肤的速率增大,且骨骼肌的速率大于皮肤的速率;流经消化道的速率减少;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
【解答】
???????解:A、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是4000毫升),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B正确。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正确。
故选:A。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消化、呼吸及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解答】
血液将①人体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和③呼吸得到的氧气输送到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中,供其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运走④人体内细胞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⑥人体产生的各种激素可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而②人体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排出体外,⑤消化腺产生的消化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二者不需要血液循环系统运输。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它们相互协调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解答】
此图是人体内部分系统的代谢关系简易示意图,其中①④都是单向箭头,②是双向箭头,③在中央,把其它系统联系起来。分析可知,①的箭头指向体内,人体通过①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应该是消化系统。营养物质进入到③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运到人体的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④的箭头指向体外,表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由③循环系统运到④泌尿系统排出。②是双向箭头,表示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吸气和呼气,获得的氧气由③循环系统运到运到其它部位,供细胞利用,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因此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故选:D。
7.【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肺泡、小肠、肝脏、肾脏作用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理解图象的意义,即人体血液循环经过某个器官Ⅰ的过程中某种物质的含量的增加,经过Ⅱ运输过程物质的含量不变,在?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间经过物质交接后,物质的含量减小。
【解析】
A.血液经过肺泡,氧气的含量会增加,在血液运输过程中氧气的含量不变,与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间经过物质交接后,氧气的含量减小。故A选项错误;
B.
血液经过小肠,营养物质的含量会增加,在血液运输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变,与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间经过物质交接后,营养物质的含量减小。故B选项错误;
C.当血液被输送到肝脏时,其中的一些葡萄糖作为糖原储存在肝脏中以备将来使用,氨基酸在肝脏中也具有蛋白质合成、脱氨和转氨的功能,因此血液经过肝脏时营养物质的含量会增加,故C选项错误;
D.血液经过肾脏时,肾脏中的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有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血液经过肾脏时物质的含量只会减小不会增加,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根据碘液遇淀粉变蓝,滴入清水的试管里的淀粉;滴入唾液的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没有变成蓝色,进行解答。
【解答】
A.①中淀粉溶液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试管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这一实验可以说明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物质,在此实验中只有淀粉,没有其它物质形成对照,不能证明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故B错误;
C.此实验温度是37℃,没有变量温度,不能要证明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故C错误;
D.此实验pH约为7恒定,没有变量pH,不能证明唾液淀粉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人体新陈代谢的知识,涉及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尿的形成和排出、人体废物的排出等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解答】
A.呼吸作用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符合题意;
B.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多肽,在肠液、胰液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不符合题意;
C.尿素、尿酸和无机盐为小分子物质,被肾小球完全滤过回原尿,所以在血浆和原尿中浓度相等;到达肾小管时,由于大部分的水被重新吸收回血液,溶质不变溶剂变小,所以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的浓度变大了。不符合题意;
D.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液循环的途径。
图中P代表的器官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最高,说明此处的血液中含氧气最多;S代表的器官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最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
【解答】
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如图所示:
图示中,S代表的器官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最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为肺动脉;P代表的器官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最高,说明此处的血液中含氧气最多,为肺静脉。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液循环的途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解答】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当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所经过的循环路线是:药物经手腕静脉进入上腔静脉→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①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②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⑦主动脉→腹部动脉→到达胃。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属于变温动物。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解答】
动物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应用:维持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青蛙是变温动物,从25℃的环境中移到5℃的环境中,青蛙的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耗氧量减少;而小白鼠是恒温动物,把它从25℃的室温移至5℃的环境中,体温是不变的,为了维持体温,呼吸作用要加强以释放更多的热量,因此耗氧量会增加。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血液流经肝脏某些成分含量的变化。
根据血液经过肝脏后血糖含量、胆汁含量、氧气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
AB.肝脏细胞可以合成肝糖原,也可以分解肝糖原,从而影响血糖浓度,所以液流经肝脏,血糖含量可能升高或降低,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胆囊暂时储存胆汁,血液里胆汁含量不会增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经过肝脏是体循环的一个分支,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肝动脉→肝脏处毛细血管→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变化。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以判定:A血管是动脉,B血管是毛细血管,C血管是静脉。
【解答】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
从图中看出,若其中H为肺动脉,则血管I表示肺部毛细血管,血管J表示肺静脉。
?
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所以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氧气含量增多,则图中曲线表示O2的浓度,所以其中H为肺动脉,则图中曲线和血管I分别表示O2的浓度,肺部毛细血管,选项B正确。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培养学生识图作答的能力。
【解答】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空气稀薄是高原的典型特征,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人体为了适应缺氧的环境,会慢慢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血液的供氧能力,等增加到需要的量之后,又会趋于稳定,这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心脏每跳动一次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全心舒张期。
【解答】
心脏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连通静脉,心室连通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上图为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示意图。图一:心房收缩,心室舒张,这时房室瓣处于打开状态,保证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图二: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保证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同时由于心房处于舒张状态,静脉中的血液进入心房。图三: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健康成年人在安静时心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0.8s,包括:心房收缩期,持续0.1s,这时房室瓣处于打开状态;心室收缩期,持续0.3s,这时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全心舒张期,持续0.4s,这时房室瓣打开。因此。在心脏跳动1次的过程中,房室瓣关闭的时间约为0.3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图甲是麦芽糖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对应的PH是麦芽糖酶的最适温度。
2、分析乙图:乙图中f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
A.pH为a时,酶的活性较低,酶促反应速率较慢,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
B.淀粉量增加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增加,e点上移,B正确。
C.当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速率变慢,d点右移,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C正确。
D.酶的量减少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减少,e点下移,d点右移,D正确;
故选:A。
18.【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和正确识图。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图中,1肺静脉、2肺动脉、3上下腔静脉、4主动脉,甲是肺部毛细血管,乙是组织细胞外毛细血管。
【解答】
A.若乙位于小肠,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变多,故A正确;
B.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从图中看出,血液流经甲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氧含量增加而不是减少,故B错误;
C.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下腔静脉而不是上腔静脉,故C错误;
D.血管2(肺动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故D错误。
故选A。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回答此题时要注意审题,题干中要求把与消化无关的特点选出来。
此题主要考查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中肠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解答】
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小肠具有以下特点:一、小肠长5~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的面积;二、小肠中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能够消化多种食物;而小肠中的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与物质的消化无关。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
【分析】
注意实验所得的数据和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有差异。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解答】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所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A.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因此,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B.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热量,给锥形瓶加罩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C.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释放的热量多,水温高,故不符合题意。
D.实验所测得的食物能量低于食物实际所含能量,因为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一小部分热量。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1)小肠;膳食纤维;右心房
(2)二氧化碳;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肾脏;肾小管
【解析】
【分析】
图中ABC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熟练掌握各个系统的构成及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1)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吸收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膳食纤维。通过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2)b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a代表的物质是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后的作用是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C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排出的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了病变,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葡萄糖没有被全部重吸收造成的;
???????故答案为:(1)小肠?
膳食纤维?
右心房?
(2)二氧化碳?
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肾脏?
肾小管
22.【答案】(1)A;
(2)肺泡与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
(3)15→1→2→7→6;
(4)4;房室瓣;
(5)13;
???????(6)肺泡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胰岛素的作用;认真识图有助于解答该题。
图示中,1是右心房,2是右心室,3是左心房,4是左心室,5是上肢和头部的动脉,6是肺部毛细血管,7是主动脉,8是肺静脉,9是下肢、躯干、和内脏器官的动脉,10是小肠内的毛细血管,11是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12是静脉,13是肝门静脉,14是下腔静脉,15是上腔静脉,16是肺动脉,17是静脉,18是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右图中AB段表示血糖浓度在饭后迅速升高,BC段以及CD段表示血糖在胰岛素的调节下恢复正常。
【解答】
(1)“假如火灾时有一个人大面积,烧伤面有大量休液渗出”,导致体内的血浆严重不足,因此在输血时最好输入血浆。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因为肺泡内的氧气含量大于血液(不论动脉血液还是静脉血液),(动、静脉)血液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内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可以由肺泡到血液再到组织。因为没有消耗能量,就像做菜时时菜香的飘散一样属于自由扩散。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则刚好相反。
(3)若某人患急性肺炎,在上肢静脉点滴药液,药液随血液循环流动到肺部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即图示中的15→1→2→7→6。
(4)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与心脏各腔的输血功能相适应,心室壁比心房壁厚,4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因此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故心脏壁最厚的腔是左心室。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5)餐后1小时,血液中血糖含量最高的部位是肝门静脉;
(6)图乙中血液流经B血管时O2增多,CO2减少,因此,b段血管应是图甲中肺泡处。
故答案为:(1)A;
(2)肺泡与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
(3)15→1→2→7→6;
(4)4;房室瓣;
(5)13;
???????(6)肺泡。
23.【答案】(1)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
(2)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3)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为动脉血;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为静脉血;?
(4)脑和头颈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中血液由上向下流动,不需要静脉瓣膜防倒流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
(1)体循环的过程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的过程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由血液循环可知,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为动脉血;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为静脉血;
(4)脑和头颈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膜,静脉中血液却没有倒流,原因是脑和头颈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中血液由上向下流动,不需要静脉瓣膜防倒流。
???????故答案为:(1)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
(2)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3)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为动脉血;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为静脉血;?
(4)脑和头颈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中血液由上向下流动,不需要静脉瓣膜防倒流。
24.【答案】(1)减小摩擦,橡皮塞易塞紧
(2)水温变化;正确;煤油比热容比水小
(3)不赞同;因为试管里的气压高于大气压,水的沸点能达到102℃
(4)脂肪
(5)同意
(6)ABC
(7)无机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探究实验方法步骤。
【解答】
(1)第②步中,在橡皮塞上沾一些水后再塞紧的目的是减小摩擦,橡皮塞易塞紧。
(2)实验中用水温变化来比较三类物质含有能量的多少。有同学提议用煤油替代水做实验效果更好,他的观点正确。因为煤油比热容比水小,水温变化更明显,实验效果更好。
(3)不赞同该同学的观点。理由是:试管里的气压高于大气压,水的沸点能达到102℃。
(4)由表中数据可知,花生仁燃烧后水温变化最大,而花生仁的主要成分是脂肪,所以从以上实验可知,脂肪类物质的热量价最高。
(5)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这三种物质燃烧产生的热量有散失,没有完全被水吸收,会影响正确结论的得出。
(6)本实验是研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所以变量是不同食物(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如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及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的质量都应该相同,并且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都要充分燃烧,故加热时间可能不同。故选ABC。
(7)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有机物燃烧后,剩下少量灰烬,它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
故答案为:
(1)减小摩擦,橡皮塞易塞紧
(2)水温变化;正确;煤油比热容比水小
(3)不赞同;因为试管里的气压高于大气压,水的沸点能达到102℃
(4)脂肪
(5)同意
(6)ABC
(7)无机盐
25.【答案】(1)C
(2)D
(3)加速小金鱼的新陈代谢,使血流明显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该实验的方法步骤,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解答】
(1)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如果选择色素多的小鱼,就不容易观察血流情况;选择色素少的小鱼,观察得就清楚。因此,实验中们选用小金鱼的原则是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故选C。
(2)A.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因此血管1是小动脉,血流速度最快,血液鲜红,A正确;
B.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因此血管2是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血流速度最慢,B正确;
C.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因此血管3是静脉血管,血流速度慢,C正确;
D.低倍镜寻找毛细血管时,光线较亮,D错误。
故选D。
(3)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冬天温度低,鱼类新陈代谢缓慢,血流速度慢,不利于观察。因此,在冬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情况时,应在实验前将小金鱼放在30℃左右的温水中浸浴2~3
min,这样做的好处是加速小金鱼的新陈代谢,使血流明显。
故答案为:(1)C;(2)D;(3)加速小金鱼的新陈代谢,使血流明显。
26.【答案】(1)少
(2)呼吸
(3)低
(4)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该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解答】
(1)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如果选择色素多的小鱼,就不容易观察血流情况;选择色素少的小鱼,观察得就清楚。因此,在选择小鱼时,应选尾鳍色素少的,以利于观察。
(2)小鱼呼吸的是水中溶解的氧气,因此,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用湿纱布包裹在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往纱布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
(3)正常情况下,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4)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应把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把尾鳍轻轻展开,使其平贴在培养皿上,等小鱼安静时,再将培养皿放置在载物台上,这样可避免污染载物台和物镜,故C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1)少;(2)呼吸;(3)低;(4)C。
27.【答案】?(2)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②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
(5)2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度比1号试管快;
(6)乙;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适宜的温度范围,酶的活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催化剂催化效率的相关内容。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比实验的条件要求,自己的想法大胆猜测,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解答。
解答:
(2)可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测两种物质的催化效率;(4)在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可以多个,但不同条件只有一个,所以第2个试管中滴加猪肝研磨液的量、浓度及新鲜程度应该是相同的;(5)在实验验证前,两种物质的催化效果不好确认,可能过氧化氢酶效率强,也可能是新鲜猪肝研磨液效率高;(6)根据酶的性质可知,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图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果的曲线是乙;理由是:酶的活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长,酶的活动性增强;超过适宜的温度范围,酶的活动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故答案为:(2)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4)②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5)2号试管内产生气泡的速度比1号试管快;(6)乙;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超过适宜的温度范围,酶的活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28.【答案】(1)2mL蒸馏水(清水);
(2)在0~3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30~6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60℃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3)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H2O2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双氧水的分解及化学实验过程中催化剂的影响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该题主要考查了双氧水的分解及化学实验过程中催化剂的影响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
【解答】
(
1
)该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酵母菌液中的过氧化氢能够催化双氧水的分解,所以实验中加入2mL的酵母菌液,则对照组肯定不能加酵母菌液,所以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从而达到控制体积这个变量;
(2)由乙图中的图象可知,实验组中的反应先快后慢;而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因此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果影响;
(3)小金认为可行,说明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不影响;而乙图中对照组中无论温度是多少度时,注射器内的变化量都是0。
故答案为:(1)2mL蒸馏水(清水);
(2)在0~3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30~60℃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30℃左右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最强;60℃时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3)0~60℃时,对照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都为0,没有酶的作用时,H2O2在保温时段内未发生明显的自分解。
29.【答案】(1)小铁笼能抑制胃的物理性消化(2)鸟类的胃能进行化学性消化(3)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处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解答即可。
【解答】
(1)鸟的胃能磨碎食物,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将小肉放入铁笼,小铁笼能抑制胃的物理性消化;
(2)提出的问题是鸟类的胃到底能不能进行化学性消化呢?是对鸟类的胃只能进行物理性消化提出了质疑,故假设是鸟类的胃能进行化学性消化;
(3)A.小铁笼能抑制胃的物理性消化,使金属笼里肉块消失的是胃里的化学物质,故A正确;
B.小铁笼能抑制胃的物理性消化,本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胃对食物只有化学性消化,故B正确;
C.使金属笼里肉块消失的是胃里的化学物质,不能确定是胃里的蛋白酶,故C错误。
故答案为:(1)小铁笼能抑制胃的物理性消化(2)鸟类的胃能进行化学性消化(3)C。
30.【答案】(1)淀粉?
(2)将步骤2与步骤3对调再进行实验?
(3)蓝色褪去需要的时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唾液酶对淀粉的消化过程。解答的关键是理解唾液酶对淀粉的消化过程。
【解答】
(1)在步骤4中,如果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变成蓝色,说明该溶液中存在淀粉,因为碘与淀粉变蓝色。
(2)该同学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发现在三支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溶液都没有变成蓝色,说明唾液把淀粉分解了,淀粉没有了。针对这个问题,应对此实验方案作出的改进是将步骤2与步骤3对调再进行实验,在沸水、恒温37℃的水和冰水的烧杯中,不同的条件,酶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唾液淀粉酶在25℃和37℃时的催化能力,按正确的方法实验,则可通过观察并比较实验中的蓝色褪去需要的时间来作出判断。唾液淀粉酶在25℃时,用的时间较长;唾液淀粉酶在37℃,用的时间较短,因为此温度酶的活性最强。
故答案为:
???????(1)淀粉?
(2)将步骤2与步骤3对调再进行实验?
(3)蓝色褪去需要的时间
31.【答案】(一)B
(二)(1)酶
???????(2)小肠;①
【解析】略
32.【答案】(1)糖类;糖元
(2)Ⅲ和Ⅳ;蛋白质
(3)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人体中营养及作用,蛋白质的功能,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1)人体70%的能量由糖类供应,因此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吃饭后由于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血糖升高,此时可以合成糖元等使血糖降低,如果饥饿后血糖降低时,糖元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血糖的平衡。
(2)某人多食少动,导致肥胖,其原因除食物的脂肪储存在体内外,还可能发生了图中的Ⅳ糖类大量转化成脂肪、Ⅳ氨基转换过程;为了减肥,他只吃水果、蔬菜和米饭,一段时间后,不仅体重未减轻,而且造成营养不良,其体内缺少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
(3)A.Ⅰ表示蛋白质在小肠里分解为氨基酸的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①表示酶、激素等各种蛋白质,抗体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故B不符合题意;
C.②、③、④表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故C符合题意;
D.青少年中Ⅰ<Ⅵ+Ⅶ+Ⅷ,不会会停止生长,只是会造成营养不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答案】(1)肺静脉;B
(2)B;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3)A。
【解析】
【分析】
这是一道识图题,根据血流方向判定出三种血管的名称,此题会迎刃而解。
图示中,横坐标表示血流方向,因此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曲线A、B表示的是血液流经身体的某个器官时氧气或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
【解答】
???????(1)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如果②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则①是肺动脉,③是肺静脉;在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即氧气含量逐渐减少,同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逐渐增多;因此,图示中表示二氧化碳变化的是曲线B。
(2)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即需要流经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因此若血管②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则表示氧气变化的是曲线B。
(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逐渐增多,因此图示中曲线A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变化。
故答案为:(1)肺静脉;B
(2)B;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3)A。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