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师说 同步练习
一、正字音
①嗟乎( ) ②句读( )
③或不焉( ) ④乐师( )
⑤谀( ) ⑥欤( )
⑦郯子( ) ⑧苌弘( )
⑨老聃( ) ⑩蟠( )
?经传( ) ?贻之( )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
②得道者多助 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___________
2.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___________
③吾师道也 ___________
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
⑤孔子师郯子 ___________
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___________
⑦十年春,齐师伐我 ___________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__________
④朔气传金柝 ___________
4.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
②则耻师焉,惑矣 ___________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__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___________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
④欲速则不达 ___________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
②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
③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__
7.其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__________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___________
③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___________
8.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作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 ___________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
②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 ___________
4.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
②孔子师郯子 ___________
③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
六、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耻学于师。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不必贤于弟子。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于余。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泽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拘于时。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的男子。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 ( )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 )
4.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或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 ( )
破疑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
[注] 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②沿洄:分别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书序虽亦有之,不克多见。至昌黎始工为赠送碑志之文,柳州始创为山水杂记之体,庐陵始专精于序事,眉山始穷力于策论,序经以临川为优,记学以南丰称首。
(节选自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
(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
(2)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发给老师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寿比南山!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另写两句话,要求:保持话题一致,句式与画线部分句式相同。
生命之鱼,游于良知之水,才能使短暂的人生灿烂辉煌,无论穷达荣辱都能尽显人格的力量。楚大夫沉吟泽畔,坚守振兴国家的良知,九死不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一、①jiē ②dòu ③fǒu ④yuè ⑤yú ⑥yú ⑦tán ⑧cháng ⑨dān ⑩pán ?zhuàn ?yí
二、1.授 传授 2.否 指不从师学习
三、1.①学说、主张 ②道义 ③方法 ④说、谈论 ⑤道路
2.①老师 ②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学习
④向老师学习 ⑤以……为老师 ⑥榜样 ⑦军队
3.①传授 ②流传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传送
4.①疑难问题 ②糊涂
5.①连词,相当于“却” ②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③副词,用于加强判断 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倒”
6.①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②介词,向 ③介词,由于 ④介词,对于
7.①人称代词,他 ②人称代词,他的 ③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④指示代词,那些
8.①语气词,相当于“呢”或“吗” ②介词,相当于“于”
四、1.求学的人
2.用来……的
3.一般人
4.不一定
5.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五、1.①学习 ②从师学习
2.①圣人/愚人 ②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有疑难问题
4.①以……为老师 ②以……为老师 ③以……为耻
六、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而耻于师学”。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师不必于弟子贤”。
译文: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余学”。
译文:向我学习。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7.特殊句式:被动句。
译文:不被时俗限制。
七、1.×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
2.√
3.√
4.√
破疑典例
1.①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有机交融产生的特殊效果。
2.(1)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
(2)中心观点:有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3.①“垂念”改为“常念”。②“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③“寿比南山”改为“万事如意”或“身体健康”。④“斧正”改为“指出”。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以赴”。
4.(示例)陶渊明悠然南山,坚守道德情操的良知,饮酒赏菊。
岳武穆挥师北上,坚守恢复故土的良知,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