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蔗糖是以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更小微粒分散在了水中。
分子
蔗糖是由 蔗糖分子 构成的
水 是由 __________ 构成的
酒精是由 __________ 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 __________ 构成的
水分子
酒精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呢?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的概念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于1811年最早提出来的。
社会科技水平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1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扫描隧道显微镜
能放大几百万倍!
分子间有空隙吗?
细沙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生活小现象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豆和细沙颗粒之间都存在着空隙
50厘米3的细沙
50厘米3的黄豆
均匀混合后
V = 100厘米3
?
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水
酒精
混合均匀
总体积
?
减小
结论:分子之间有空隙(间隙)
探究活动二
是固体和液体分子空隙大,
还是气体分子空隙大?
讨论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空隙比较:
气体分子间隙大于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隙
分子会运动吗?
热水
冷水
实验表明:分子会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气体分子也会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的热运动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假如你是一个分子,你怎样向别人自我介绍呢?
我是分子,我很小,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们的身影,但你们人类看不见我。
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 们的个头有大有小,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保持适当的距离。漫漫长河话粒子
荀春宝
让我们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的历史进程简单回顾一下:
1. 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德谟克利特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地分下去,小到不能切割为止,这最小部分就被称为“原子”。
2.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根据其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原子学说”。
3.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根据实验研究提出了“分子假说”。
4.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称为“电子”。
5.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占很小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正电荷。带负电荷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6. 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由此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8. 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介子、π介子、 转介子、 撰超子、 撞超子等四百余种粒子。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探索永不停止,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还有待于同学们继续探索。第4章 第4节 物质的构成
孝顺初中 刘俊
知识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很小。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能举例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体会技术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子间存在空隙。
教学准备:水、酒精、黄豆、芝麻、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量筒、注射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讲述: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从两个很熟悉的变化过程开始说起:
课件:冰、水、水蒸气,猜一猜,这些是什么?
学生猜测:冰、水、水蒸气
问: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过程叫什么?
这两个过程中哪些物质是我们看得见的,哪些物质是看不见的?
学生答:冰、水看得见,水蒸气看不见
问:为什么看不见水蒸气?
提示: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肉眼能看清单个细胞的样子吗?
归纳:在构成水蒸气的颗粒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这些颗粒就叫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板书)。
讲述: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蔗糖等,相同物质的分子是相同的。
问:冰、水、水蒸气是由什么分子构成?蔗糖是由什么分子构成?
讲述: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课件:分子介绍视频
问:这段视频主要是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点?(板书)
课件:介绍电子显微下拍摄的分子照片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蒸气看不见可能是因为水分子太小,但是同样是由水分子构成,为什么我们能看见冰、水,却看不见水蒸气?
学生讨论,猜想
归纳:可能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
问:有什么方法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学生讨论思考:有什么方法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提示:黑板擦中的海棉内部有空隙吗?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海棉内部是有空隙的?
归纳:一、能被挤压(压缩),二、能漏水(总体积减少)
讲述:现在我们先用第一种方法来探究气体分子之间有没有空隙,压缩工具用注射器,压缩对象是空气。
学生活动:压缩空气
学生归纳:现象和结论(板书:空隙:气体)
问:空气分子的空隙大不大?
问:液体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讲述:现在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液体分子之间有没有空隙,压缩工具用注射器,压缩对象是水。
学生活动:压缩水
强调:注射口要按紧,不要用太大的力气压缩。
学生反馈结果:很难被压缩
问:可能是什么原因?
讲述:那我们采用方法二去探究液体分子之间有没有空隙,看看有什么物质能漏入水分子间的空隙中。
学生活动: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半水,再加入约一半酒精,做好标记
问:酒精有没有漏进入?如果漏进入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颠倒混合,看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反馈现象,说明结论
质疑:有没有可能是其它原因引起混合后体积变小?
问: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不大?(板书:空隙:气体>液体)
讲述:固体之间也有空隙,板书。
问:为什么酒精在水上面的时候,不容易混合,颠倒后就容易混合?
提示:观察黄豆和芝麻,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一半学生做步骤1,一半学生做步骤2:
1、将黄豆先倒入量筒,再倒入芝麻,上下震动几次,观察体积变化
2、将芝麻先倒入量筒,再倒入黄豆,上下震动几次,观察体积变化
学生馈现象,解释原因
结语: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水蒸气为什么看不见,了解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以及分子的一些特点。水蒸气为什么看不见还有没有别的原因?酒精在水上面它的分子能不能进入水分子的空隙中?分子还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留待今后学习中去解决。物质的构成学案
一:物质的构成
1、将碾碎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是否消失? 。蔗糖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分散在水中,我们把这种微粒称为________。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的体积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活小实验:
1、在量筒中先倒入细沙,再倒入黄豆。记下黄豆和细沙的总体积: 厘米3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记下总体积: 厘米3
结论:细沙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 (大于、小于、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原因:黄豆和细沙颗粒之间存在 。
三、探究活动
1、在玻璃管中先倒入水(近半),再倒入酒精至标记处。
2、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大于、小于、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 的。
3、压缩液体的体积比压缩空气更_________(填“容易”或“困难”)
说明液体分子间空隙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
课堂练习
1.下列微粒,只有用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是( )
A.细胞 B.小颗粒 C.分子 D.粉末
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物体
B.自然界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所有的物质分割下去,都能得到分子
3.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分子变大了
B.水分子之间距离变大
C.水分子变成了别的物质分子
D.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4.下列微粒中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细胞
5.构成水的微粒是( )
A.水分子 B.水原子 C.水离子 D.水滴
6. 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__。
7. 科学家将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发现铅和金互相渗入对方约1毫米深。从这个现象可以得出固体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