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单元活动 践行绿色发展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
?
目标
导引
1.理解绿色发展的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人地协调观)
2.结合材料,理解绿色生产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效益。(综合思维)
3.在实际生活中为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绿色发展概念: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绿色发展目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绿色发展意义: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5.节约资源: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绿色GDP
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现在的GDP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具体而言,绿色GDP是从GDP中扣除由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发展绿色生产
1.绿色生产
(1)目标: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2)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
(3)意义:实现低碳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
(4)绿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
①要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②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低碳循环经济
(1)概念: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复合体。
(2)核心: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减少碳排放。
(3)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
(4)手段: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
(5)目标:对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绿色企业
绿色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企业。发展绿色企业,要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政府和企业应积极研究环保对策,将环保投入作为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有效手段。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倡导绿色消费
1.绿色消费概念: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2.绿色消费含义
(1)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2)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3)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不造成环境污染。
3.绿色消费作用:创造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产业价值,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
(1)积极倡导生活方式绿色化。
(2)使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实践链接绿色食品就是指绿色的食品吗?
提示不是。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四、创建绿色学校
1.绿色学校创建是指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课程内容,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实施绿色管理,创设绿色文化氛围,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的学校品牌建设行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建设途径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学生:创建绿色学校的主体。
(1)积极加入环保社团组织。
(2)参与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宣传和绿色实践活动。
(3)在创建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绿色修养,贡献自己的绿色智慧。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
(2)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
(3)绿色生产倡导以节能、增耗、减污、增效为目标。( )
(4)低碳循环经济遵循增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 )
(5)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消费的原动力。(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绿色消费是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色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应体现在各类人群的各类消费活动中。“绿色家庭”的正确做法有( )
A.“绿色家庭”使用含磷洗涤剂
B.“绿色家庭”专用专水
C.“绿色家庭”尽可能利用太阳能
D.为了节约,外出购物使用塑料方便袋
解析“绿色家庭”的正确做法是既节能,又环保。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属于正确做法。
答案C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今天,“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了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热门话题。下列对“绿色消费”理解错误的是( )
A.日常消费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B.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C.少用普通电池,多用蓄电池
D.尽量购买、使用带有绿颜色的产品
解析绿色消费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而不是消费绿颜色的产品。
答案D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发展绿色生产
问题探究
下图是某发电厂绿色生产过程示意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该发电厂是如何在发电过程中实现绿色生产的?
(2)从循环经济角度看,该发电厂的综合效益有哪些?
提示(1)该发电厂在生产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都进入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废弃物充分利用,排放量减到最小。
(2)该发电厂的生产工艺,实现了煤炭发电的良性循环,向环境的排废量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弃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绿色生产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比较项目
低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
同
点
提出
背景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
重点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把经济活动重组成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比较项目
低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共同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循环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2)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B.该工业园区属于高科技产业园区
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d为服装生产,服装设计属于创意产业,棉纺织产业的产品为棉布,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第(2)题,该生态工业园区,基本做到了减轻污染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具有高效的生产过程,
利于环境保护;该工业园区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服装产业为该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只是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废弃物再循环利用。
答案(1)D (2)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倡导绿色消费
问题探究
绿色消费正在全球兴起,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符合环境保护标准。下图是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是绿色产品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哪两个环节?
(2)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消费。
提示(1)原材料采集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制作。
(2)节约用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出行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重复利用产品,少用一次性制品;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不吃野生动物;等等。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
内 容
含义
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不造成环境污染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绿色消费
内 容
价
值
产业价值
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经济价值
绿色消费人群不断扩大,绿色产品种类增加,绿色消费规模增长,绿色商品议价能力增强
环境价值
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直接降低治理环境污染的高昂成本
动
力
简约低碳
的生活方
式
积极倡导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使消费更绿色、更健康、更智能、更安全
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做好每件小事,养成节约、简约的习惯,使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创建绿色学校的效益
(1)对于学校师生:有助于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2)对于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3)对于环境:减轻学校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营造优美环境,使校园环境更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4)对于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与管理中的合作。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5)对于教学:学校可以获得实现绿色学校的课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辅导资料,强化素质教育。
(6)社会影响:学校能够提升在当地的声誉和形象,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有机会获得极高的荣誉奖励,并能向当地、全国和国际宣传和交流自己的经验。
(7)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地通过节能、节水、节电、资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故隐患,明显地减少浪费,减少学校财政开支,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以往,马路上到处都是汽车,路边停着许多汽车,还有许多汽车来往穿梭。“无车日”这一天,人们会走路或者骑车上班。马路上不会有交通堵塞,也没有了嘈杂的汽车喇叭声,空气也变得更加清新。外星人驾着UFO来参观地球:“哇,原来的汽车王国去哪了呢?环境污染没有了,我们还是移居地球吧。”——三元桥小学四年级(3)班王天翊
(1)过去我们的环保工作仅限于政府和环境教育工作者,材料说明搞好环境保护还应该有哪一部分群体?
(2)选择“绿色交通”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3)为实现王天翊的理想,青少年学生如何参与环保行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素养立意本题以“三元桥小学四年级(3)班王天翊”的理想为材料背景,通过考查“绿色交通”的途径,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解析第(1)题,环保工作既需要政府的管理与国际合作,又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第(2)题,“绿色交通”带来的不仅仅是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于河水、土壤、地下水都有好处:汽车产生的尾气中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各种物质,环境都是相通的,空气受到污染,水土都会受到影响,因为一场雨就会把空气中这些污染物质带到河水、土壤中。搞好环境保护还能够节省能源。第(3)题,青少年学生参与环保行动,除积极投身到环保活动中外,还可以当好宣传者和监督者。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答案(1)公众。
(2)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水污染;减轻土壤污染;节省能源;等等。
(3)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宣传工作,检举违法和不环保行为等。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地理实践力)我国某沿海地区的高级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感兴趣,他们查阅资料,走访政府机关,整理得出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该中学所在的我国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铁路Ⅰ沿线地区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人民在河流中游两岸进行传统粮棉生产,河流下游地区有许多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A城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煤炭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5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B城市后,A城市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城市出现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材料二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今后我国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方向。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结合当地资源和交通状况,分析A城市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变化过程。
(2)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保护环境,A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可着重发展哪些产业部门?
(3)请为A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改造献计献策。
提示(1)由原来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发展到钢铁工业成为城市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2)旅游业、棉纺织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3)调整产业结构,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科技、市场型为主转变;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加大治污力度,保护城市环境。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据此完成1~2题。
1.“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过程中的污染
2.为“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公众应做的事情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的目的是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第2题,包装考究的商品会导致资源浪费,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等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注射器不能重复使用。
答案1.A 2.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此图所反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是我国目前主要的交通工具
B.骑自行车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C.骑自行车可以节约时间
D.骑自行车可以有效地减少废气的排放
4.私家车增多后,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①噪声污染 ②酸雨加重 ③臭氧层破坏 ④空气中的固体悬浮微粒增多 ⑤交通堵塞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3题,此图为环境公益广告,其目的是倡导人们出行多使用自行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第4题,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固体悬浮微粒、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会导致酸雨加重和空气中固体悬浮微粒增多;汽车驾驶员不合理、不科学的鸣笛会造成噪声污染;臭氧层破坏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所致;交通堵塞是城市交通问题,并非环境问题。
答案3.D 4.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夏季循环农业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5.该地区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
6.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温带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只有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第6题,根据图中P有固氮作用,分析P是大豆,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进入市场,获得资金,豆渣作为饲料流向牛羊猪,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答案5.C 6.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施工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完美体现,它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础,以节约资源为重心,力求实现社会与环境友好相处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施工理念。如今,绿色施工理念已经在我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推广,甚至演变成了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请你为绿色建筑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结合材料来看,为绿色建筑施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同时兼顾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以保护环境为基础、以节约资源为重心;另外,还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前期规划和工程预算,提高施工人员绿色、环保施工意识。
答案制定科学严谨的前期规划和工程预算;选用环保材料,减轻环境污染;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施工人员绿色、环保施工意识的提高。单元活动 践行绿色发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自己有绿色消费的习惯,家庭其他成员有没有与自己无关
B.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事情,学生不起作用
C.我们要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
D.只要省钱,商品带不带“绿色标志”不用管
解析第1题,“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指污染小或没有污染的食品、能源、消费行为,而绿色的物品并不一定环保、污染小。第2题,绿色消费,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学校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我们要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要多购买绿色环保的产品,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A 2.C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绿色社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社区”就是绿化了的社区
B.建设“绿色社区”主要是靠物业人员的管理
C.“绿色社区”的建设需要公众从点滴的日常小事做起
D.“绿色社区”内家庭全是绿色家庭
4.下列行为中,不应该是“绿色社区”中居民行为的是
( )
A.李先生将其摩托车换成自行车出行
B.孙女士把垃圾分类处理
C.赵大妈上街买菜总是提着篮子,从不使用塑料袋
D.张先生将小排量的汽车换成某大排量名牌汽车
解析第3题,“绿色社区”的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第4题,大排量汽车消耗能源多,产生污染大。
答案3.C 4.D
下图为生态城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读图,完成5~7题。
5.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
B.关注“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C.实现污水“处理—净化—再生”
D.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6.影响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
B.能源
C.科技
D.劳动力
7.图示生态城建设达成的主要目标有( )
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
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
解析第5题,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图中水循环利用模式不能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也没有体现风电的产生;图中显示,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处理、再生后,再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才用作补充景观用水。第6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技。第7题,该生态城建设并没有体现节能和降耗。
答案5.D 6.C 7.B
8.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绿色地球”是成都市家喻户晓的生活垃圾回收企业。每天,专用回收车将小区居民简单分类的可回收物运往分拣中心,经过深度分类后,送至不同企业作为再生原料。专用回收箱可以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通过信息平台自动换算成积分奖励。2011年,成都市锦江区政府用400万元购买了该公司为期3年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和小区主动加盟该公司的经营链条。下图表示积分换礼品流程图。
分析“绿色地球”垃圾回收模式成功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成都市锦江区政府用400万元购买了该公司为期3年的社会服务”说明“绿色地球”垃圾回收模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通过信息平台自动换算成积分奖励”措施既降低了居民的参与门槛,又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和小区主动加盟该公司的经营链条”说明宣传和服务工作到位,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从垃圾回收到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绿色地球”垃圾回收模式得以成功。
答案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突出,获得政府的支持;宣传和服务工作到位,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降低了居民的参与门槛;对用户进行积分奖励,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素养提升
读某年我国交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甲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对其贡献程度最小的是( )
A.道路平坦程度
B.居民可支配收入
C.人口密度
D.经济发展水平
2.能有效减少乙省级行政区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
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
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
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解析第1题,图示甲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平坦利于汽车通行,对人均交通碳排放量贡献程度最小。上海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汽车购买量、使用量大,则人均交通碳排放量较多;人口密度大易出现交通堵塞,增加人均交通碳排放量。第2题,乙为广东,经济发展快,新能源汽车多以电能为动力,碳排放量较少,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可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不合理;产业结构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拓宽城市道路可缓解交通堵塞,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但城市道路受当地城市建筑布局影响,拓宽的难度与成本很大,不是合理措施。
答案1.A 2.D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当年到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4.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快,原因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第4题,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地球的资源数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增加地球资源产出和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只会使“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到来;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随意调整。
答案3.C 4.C
5.(拓展探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这条大豆循环产业链上游的X油脂公司,通过低温榨油获取豆油和低温豆粕;下游的Y生物有机肥料公司将残余的豆渣加工成饼干和生物有机肥或者饲料;居核心的Z天绒丝纤维公司则从豆粕中提取蛋白制成“第八大人造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并从加工废水中提取淀粉酶,再将其加工成啤酒催化剂和食品添加剂。这样原来遗弃的豆渣、废水、残存在豆粕中的蛋白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从而使大豆从生产、加工到肥料回田形成了一条以大豆深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1)根据材料判断,图中A、B、C代表淀粉酶产品的是 。?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2)Z天绒丝纤维公司的产品能够打破欧美的“绿色贸易壁垒”,畅销欧美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分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生产模式相比,突出的优点有哪些?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C为豆渣产品进入养殖场,应为饲料;A为大豆的主要产品,经过低温榨油形成的豆油;B从废水中产生,可以做食品添加剂和啤酒催化剂,应为淀粉酶产品。第(2)题,Z天绒丝纤维公司的产品能够打破欧美的“绿色贸易壁垒”,畅销欧美市场的主要原因主要从该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及品质角度分析。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属于绿色产品,对人体无害,且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小,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能够进入欧美市场。第(3)题,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生产模式相比,突出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等方面。
答案(1)B
(2)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属于绿色产品,对人体无害,且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小,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能够进入欧美市场。
(3)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的结晶物质。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全球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分类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非可再生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2.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 )
A.酸雨
B.土壤盐渍化
C.臭氧层空洞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第1题,可燃冰按照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分类属于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划分的。第2题,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含量是大气中含量的300倍,若开采中出现大量泄漏,则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
答案1.C 2.D
读图,完成3~4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3.有关全球各地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渍化和土地荒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4.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为
(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第3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基本相当,但北美洲土地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第4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我国农牧过渡区湿地较少,加强湿地管理不是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有利于防止土地退化,但不是主要措施。
答案3.D 4.C
读我国重点缺水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区),完成5~6题。
5.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6.⑤地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 )
①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 ②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 ③地下水丰富 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5题,近海养殖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第6题,⑤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虽然降水量小,但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地下水丰富,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故该地不是重点缺水区。
答案5.C 6.B
读世界人口数量前十位的国家按资源环境安全度分类表,完成7~8题。
按资源环境安全度分类
国 家
高安全度国家
美国、a、巴西
低安
全度
国家
一般低安全度国家
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次低安全度国家
印度尼西亚、巴基
斯坦、中国
完全低安全度国家
b
7.表中a、b两个国家分别是( )
A.澳大利亚、法国
B.朝鲜、德国
C.俄罗斯、日本
D.意大利、伊拉克
8.印度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的原因是( )
A.水旱灾害频繁
B.矿产资源短缺
C.人口众多
D.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解析第7题,表中a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度高,说明资源丰富,对应俄罗斯;b是资源环境完全低安全度国家,说明资源匮乏,对应日本。第8题,印度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的原因是人口众多,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
答案7.C 8.C
9.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 。?
(2)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在Ⅰ阶段, 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据首位;在Ⅱ阶段,世界能源进入了“ 时代”。?
(3)Ⅲ阶段的能源消费构成以 为主,请说出该阶段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资源的作用程度越来越弱。第(2)题,Ⅰ阶段应属于前煤炭时期,Ⅱ阶段属于煤炭时期。第(3)题,Ⅲ阶段是后煤炭时期,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答案
(1)弱化
(2)木柴 煤炭
(3)石油、天然气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素养提升
干热岩是一种新兴地热能源,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来分,干热岩属于( )
A.矿产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土地资源
2.干热岩中蕴含的能量主要来自( )
A.重力能
B.太阳能
C.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D.地质时期的生物质能
解析第1题,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干热岩是一种以高温岩体形式存在的新兴地热能源,按其表现形式来分,干热岩属于矿产资源,选A。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新兴地热能源。干热岩中蕴含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能量,选C。
答案1.A 2.C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被农作物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3~5题。
3.“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的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4.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水环境污染越严重,从图中可看出,北京“灰水足迹”比重最大,水环境污染最重。第4题,图中显示海南“绿水足迹”比重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海南陆地面积远小于新疆,耕地面积也比新疆少;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农作物不可能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第5题,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减少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答案3.C 4.A 5.C
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其中有些金属元素在陆地上非常紧缺,因此锰结核开发备受关注。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2
000—6
000米深的海底表层,总储量估计在30
000亿吨以上。据此完成6~7题。
6.目前,锰结核开发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锰结核( )
A.埋藏较深
B.储量大
C.分布于深海区
D.分布区地质条件复杂
7.我国致力于锰结核开发主要是因为我国( )
A.资源储量小
B.资源消耗量大
C.科技力量强
D.海域面积广
解析第6题,读材料可知,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2
000—6
000米深的海底表层,分布于深海区,但埋藏浅;储量大是易开采的条件;分布区是深海洋盆,地质条件稳定。第7题,我国由于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量较少,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量大,故致力于锰结核开发。
答案6.C 7.B
8.(拓展探究)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石油安全问题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煤制油”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可行性措施。
材料二 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煤炭的种类中,我国发热量高的烟煤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可供冶炼钢铁的炼焦煤占三分之一,主要煤田煤层厚,埋藏浅。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最高,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燃烧时具有热值低、灰分高、污染严重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低转换率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图1为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图2为我国煤制油产业布局规划图。
图1
图2
(1)根据图文资料,从三个层面归纳我国煤炭资源的基本特征。
(2)我国已经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结合材料分析这些地区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有利条件。
(3)煤制油企业的建立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角度分析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4)能源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煤制油”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可行性措施,请再列举至少两条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分析得出煤炭储量丰富;根据“煤炭的种类中……主要煤田煤层厚,埋藏浅”,分析得出煤炭资源的品质特征;根据煤炭资源分布图,分析得出煤炭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第(2)题,根据示意图分析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煤炭资源丰富,为煤制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其次有技术支撑,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第(3)题,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分析。经济效益主要是增加煤炭的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效益则主要是改善大气环境。第(4)题,一是增加石油进口渠道,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石油战略储备;二是加大对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例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三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1)数量上: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三位。
分布上:空间分布不平衡,北方多,南方少,集中分布在新疆、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贵州等省级行政区。
品质上:我国煤炭种类丰富,品质较高,煤层厚、埋藏浅,利于开发。
(2)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省级行政区煤炭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制油的原料;煤制油产业技术过关,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低转换率等问题;国家政策鼓励。
(3)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社会效益: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增加就业岗位,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推动当地的城市化进程。
生态效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当地环境。
(4)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大石油储备量;制定全球化资源战略,形成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大力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和节能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从海洋中寻找生存空间自古就有,目前也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缺点是( )
A.不占陆地面积
B.工厂主体小
C.离加工原料地近
D.建造及管理费用高
2.下列物品不适合在海底储存的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炸药
D.雾凇
解析第1题,海上工厂在海上建设,海水流动,增加了建设的困难,导致建造及管理费用高。第2题,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不适合在海底储存。
答案1.D 2.D
3.下列有关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日本建设海上机场和人工岛是为了缓解日本人多地少的矛盾
B.荷兰很早就用风车排水的方法,人工填海造地
C.英法海底隧道与日本濑户跨海大桥交通流量都受海洋气象的影响
D.海底储藏大米主要是因为海底温度变化小且温度低
解析海底隧道的交通流量一般不受海洋气象影响。
答案C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材料,完成4~5题。
4.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5.填海造地对香港的影响是( )
A.行船更加通畅
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
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
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
解析第4题,从图文信息可以看出,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河多沙厚既不是香港的特点,也不利于建港;岛屿众多可以削弱风浪,利于建港。第5题,填海造地可以增加陆地面积,有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填海造地对海上行船有一定影响,使经济活动离海岸更近;填海造地会改变海岸线形状,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4.B 5.D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下图为海洋牧场选址条件结构图和我国东海海域四地的选址条件对比表(数值为某一条件的影响系数,数值越大表明该条件越优)。据此完成6~7题。
地点
A
B
C
P1
0.08
0.14
0.07
P2
0.04
0.11
0.05
P3
0.06
0.14
0.07
P4
0.06
0.11
0.05
6.综合考虑上述条件,东海建设海洋牧场最优的地点是
( )
A.P1
B.P2
C.P3
D.P4
7.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主要是( )
A.有利于拓展海洋运输空间
B.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C.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
D.减少工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解析第6题,将四个地点的A、B、C三个选址条件的数值分别相加,最大值为建设海洋牧场最优的海区。第7题,建设海洋牧场可以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拓展海洋运输空间、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减少工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没有关系。
答案6.A 7.B
8.读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交通要道的名称:A ,B ,C
,D 。?
(2)有一巨型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日本,其经过的交通要道的字母依次是 、 ,其名称是 、 。?
(3)冬季,一货船从俄罗斯北部港口起航,经苏伊士运河到日本。G港口位于北极圈内,在冬季不冻的原因是
。?
这一货船穿越英吉利海峡时颠簸摇晃,原因是 。穿越F海峡时,附近海域风平浪静,原因是 。?
(4)海洋运输是人类对 利用的传统方式。?
答案(1)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运河 曼德海峡 巴拿马运河
(2)E F 霍尔木兹海峡 马六甲海峡
(3)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 地处西风带,受西风的影响 F海峡处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气流上升,风力较小
(4)海洋空间资源
素养提升
近年来,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提出对大洋海底领土的要求。据此完成1~2题。
1.部分国家提出对大洋海底领土的要求,主要目的是
( )
A.扩大国家面积
B.获取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
C.增加国家的水资源
D.便于航海
2.俄罗斯最可能对哪个大洋提出领土要求?(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第1题,部分国家提出对大洋海底领土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获取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第2题,选项中俄罗斯濒临北冰洋的面积最大,所以最有可能对北冰洋提出领土要求。
答案1.B 2.D
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图甲)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
A.船舶制造与维修
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
D.远洋货物运输
4.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图乙),其目的主要是( )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
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
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解析第3题,从图甲得知,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分别是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和“渔家乐”码头,均是立于临海优势,打造人文旅游资源,以吸引旅客的文化服务产业,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海洋文化旅游。第4题,从图乙中得知,人工礁石和盐生植物的位置位于防潮堤前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人工礁石的放置可以削弱海潮对海岸的冲刷侵蚀,盐生植物的生长能消耗营养盐,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答案3.B 4.A
读图,完成5~6题。
5.该渔场形成的不利条件是( )
A.沿岸地区缺乏河流注入
B.沿岸地区没有工农业的污染
C.沿岸市场需求量大
D.该海域低温低盐
6.图示海域位于( )
A.欧洲至亚洲的海洋航线上
B.欧洲至北美洲的海洋航线上
C.北美洲至亚洲的海洋航线上
D.北美洲至南美洲的海洋航线上
解析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非洲东北部,气候干旱,沿岸地区缺乏河流注入,不利于渔场的形成;该渔场沿岸地区没有工农业的污染是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沿岸地区人口较少,市场需求量大说法错误;该地区受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该海域高温高盐。第6题,非洲东北部海域位于阿拉伯海和地中海之间,应位于欧洲至亚洲的海洋航线上。
答案5.A 6.A
7.(拓展探究)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滨海城市局部海岸线的变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海岸线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简述该区域合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分析出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结合时间信息分析推进速度,结合海岸线弯曲状况分析其变化。海岸线变迁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第(2)题,可以从开发与保护两个角度分析该区域合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特点: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推进速度变快,海岸线变平直。
原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或填海造地);港口工程建设;河流泥沙淤积。
(2)因地制宜利用海洋空间资源;避免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41张PPT)
第1课时 石油概况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
目标
导引
1.了解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发展历程,明确石油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地理实践力)
2.掌握世界石油资源与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3.通过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的分析,理解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独特地位。(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石油的价值
1.石油概念:一种赋存于地下岩层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
2.石油时代发展历程:灯油时代→汽油时代→石油化工时代→石油能源时代。
3.石油作用:既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石油的优点
石油是工业社会重要的动力燃料,它的许多优点是其他燃料无法比拟的。如在物理性质上,石油是可以流动的液体,比重小于水,容易开采,占有的容积小,容易运输。从原油中提炼的汽油和柴油是目前所有液体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虽然天然气、氢燃料单位质量所释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和柴油大,但是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空间容量,因此在储运便利性上不如汽油、柴油。此外,汽油、柴油燃烧充分、无灰烬的特点可满足内燃机的要求。所以,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石油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超音速飞机、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石油资源的分布
1.油气资源:石油与天然气的统称。
2.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
分 布
情 况
海陆分布
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
地区分布
中东最为丰富;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
国家分布
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
(2)储量:人均石油探明储量少,是石油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生产地:分布相对集中。
(1)从地区分布看:中东是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2)从国家分布看: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较多的国家。
2.消费: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
(1)从地区分布看:亚太、北美和欧洲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
(2)从国家分布看: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3.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石油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独特
(1)原因: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
(2)进口地区:亚太、北美和欧洲进口石油最多。
(3)海上运输: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等成为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重要节点。
思考感悟近年来闹“油荒”,“石油危机”日益严重,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提示说明石油资源短缺。原因是世界石油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石油又是非可再生资源,同时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消费的石油增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石油既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2)目前石油超过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 )
(3)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形成于变质岩层中。( )
(4)拉丁美洲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 )
(5)我国属于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下列地区不是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区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黄土高原
D.渤海湾
解析我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内陆盆地,以及渤海湾、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上。
答案C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下列国家不是世界重要产油国的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印度
D.科威特
解析印度是世界重要的石油消费国,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不是世界重要产油国。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石油资源的分布
问题探究
波斯湾地区石油分布集中,超级大油田多,油井多为自喷井,开采出的原油基本不含硫。下图示意沙特阿拉伯主要油田的位置。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丰富,日产原油量、日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沙特阿拉伯石油产业的收入大约占全国总收入的75%,出口收入的90%。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石油按自然资源表现形式分类属于哪种资源?说出世界能源消费进入石油时代的时间。
(2)分析沙特阿拉伯“水比油贵”的原因。
(3)分析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竞争力强的原因。
提示(1)矿产资源。20世纪60年代。
(2)沙特阿拉伯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地表水资源匮乏;生产、生活用水以海水淡化获取的淡水为主;海水淡化要消耗大量石油,所以获取淡水的成本比开采石油高。
(3)①石油储量大,油田规模大(或者资源丰富,种类多);②(多自喷井,)开采成本低;③原油基本不含硫,品质好;④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海运条件好,海运便利,运输成本低。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石油与煤炭比较
(1)燃烧效率高,废渣少。
(2)便于运输,特别适合通过管道连续运输。
(3)燃烧值高,可以用作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燃料。
(4)虽然是有污染的燃料,但是和煤炭相比,二氧化硫污染少。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石油的分布
总特征
在地区分布上的集中程度大于煤炭
世界
分布
状况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其中中东石油最丰富,中东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的
分布
东部
主要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读我国森林、草场、石油、煤炭资源产区分布图,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①石油 ②煤炭 ③森林 ④草场
B.①森林 ②草场 ③煤炭 ④石油
C.①草场 ②煤炭 ③森林 ④石油
D.①煤炭 ②石油 ③森林 ④草场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森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是①图;草场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是②图;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山西、陕西、内蒙古),是③图;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内陆盆地以及渤海湾、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上,是④图。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特点
问题探究
经济发展能源先行。人们把石油、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命名为“石油心脏地带”,距油气资源来源较近的地区叫“内需求月型地带”,距油气资源来源较远的地区叫“外需求月型地带”。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列举位于图中“石油心脏地带”的地区和国家。
(2)说出“石油心脏地带”内的国家油气生产与消费的对比关系。
(3)美国国内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为什么还要将其列入“外需求月型地带”?
提示(1)中东、北非、俄罗斯等。
(2)生产大于消费。
(3)美国的高消费和浪费再加上工业高度发达,对油气资源需求量过大,造成美国油气资源供不应求。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分析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中东石油资源输出路线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东线: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到阿拉伯海,经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南海,到中国、日本、北美。
南线: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到阿拉伯海,经印度洋,绕好望角到大西洋,到西欧和美国。
西线:从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到阿拉伯海,过曼德海峡,到红海,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再过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到西欧。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下图示意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及变化(图中圆圈大小表示炼油能力大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与图中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关系最大的是( )
A.石油资源
B.科技水平
C.市场需求
D.人口数量
(2)炼油能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将导致( )
A.石油运输量增加
B.欧美经济萎缩
C.世界贫富差距加剧
D.污染区域更集中
素养立意本组题通过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及变化考查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知识,需要联系工业区位的知识、世界石油分布和消费情况综合分析,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炼油能力最大的地区在北美、东亚等消费市场,而产油地中东炼油能力小。第(2)题,炼油能力空间上向市场聚集,炼油与原油分布不一致,导致原料运输增加。
答案(1)C (2)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区域认知)材料一 与一般石油不同,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世界页岩油总储量为3
450亿桶,其中俄罗斯750亿桶,美国580亿桶,中国320亿桶。世界页岩油储量远超其他石油储量。常规原油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石油市场的竞争将会以页岩油为主。俄罗斯页岩油储量几乎全部蕴含于西西伯利亚的巴热诺夫页岩区。俄罗斯计划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始对页岩油进行开采,俄罗斯政府希望在2025年前将难开采石油产量在全国石油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提高到10%甚至更多,其中西西伯利亚的巴热诺夫组便是首要开发的区域。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材料二 页岩油是最难开采的石油之一。开采页岩油用到的技术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将油井打开后朝里面注入包括水在内的液体,利用液体压力将页岩压裂,使里面的油气释放出来。该过程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并产生大量废水,目前处理这些废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其注入深井,而非回收利用)。开采页岩油需要先进的技术,页岩油里面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开采时必须用到淡水,如果对这些废水处理不到位,后果非常严重。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材料三 俄罗斯主要页岩油地层分布示意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指出俄罗斯页岩油地层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库阿娜姆组页岩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对页岩油开采的不利影响。
(3)简析俄罗斯巴热诺夫组页岩区页岩油开采的有利条件。
(4)指出目前页岩油开采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分布分散,相对集中;集中分布于俄罗斯中部;大致南北延伸,跨度大,范围广。
(2)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施工;位于山地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海拔较高,不利于施工和交通运输;森林分布广,开采过程破坏森林,存在开采页岩油和保护森林的矛盾;寒冷期长,液态淡水供应不足。
(3)页岩区面积广,页岩油储量大;传统石油储量有限,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大,页岩油市场前景广阔;开展国际合作,开采技术成熟,设备满足要求;区内淡水资源丰富,可满足开采过程中的用水需求;政府政策支持,开发优惠;区内人口、城市少,对人类活动影响小。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4)影响:破坏地表环境,易导致生态破坏;大量消耗淡水,影响自然界水循环,缺水地区加剧水资源紧张局面;开采过程产生的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水会污染水环境,破坏生态环境。
措施:选择开采地点,尽量减少对植被、土壤、水文环境的破坏;回收管理废水,实现循环利用;引入除污、除毒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物质;创新开采技术,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炭、水电和核电
D.煤炭、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2.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
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第1题,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居首位,其次为煤炭、天然气,水电和核电比重最小。第2题,瑞士水电比重最大,法国核电比重最大,中国煤炭比重最大,英国石油比重最大。
答案1.B 2.D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下图为世界部分城市人口密度与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由图可知( )
A.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越小
B.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越大
C.人口密度越小,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越小
D.人口密度和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无相关性
4.形成香港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落后
B.地狭人稠
C.能源缺乏
D.重视环保
解析第3题,根据示意图分析人口密度与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呈负相关。第4题,香港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人均年石油消费相对量低。
答案3.A 4.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5.读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A.波斯湾地区的石油主要输往北美
B.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石油输出的唯一海上通道
C.从波斯湾地区输往欧洲的石油主要通过好望角
D.中东石油主要产于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上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运往欧洲和亚洲的航线箭头最粗,说明其石油主要输往欧洲和亚洲;霍尔木兹海峡沟通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是波斯湾石油输出的唯一海上通道;从波斯湾地区输往欧洲的石油经过好望角的航线箭头最粗,说明经过好望角处的运量最大;中东石油主要产于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上。
答案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6.下列四幅图中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从轮廓看,①处为直布罗陀海峡,②处为南海,③处为阿拉伯半岛,④处为北海,除直布罗陀海峡处石油资源不丰富外,其余地区都是石油资源丰富区。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认为,石油是古生物遗体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于长期主
要从中东进口油气资源,东非地区(右图中阴影部分)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油气资源较贫乏的地区之一。但在过去的几年中,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都发现了大量的石油矿藏。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指出东非地区形成石油的地质作用和储藏石油的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2)试分析东非地区长期从中东进口油气资源的原因。
(3)为了促进东非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两种措施,请选择其一,评价其对东非地区的影响。
措施①:以丰富的石油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石化工业。
措施②:大力开采石油,并将大部分石油外运出口。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石油是古生物遗体经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的,一般储藏在背斜中。第(2)题,主要从东非地区石油的开发历史、加工能力、需求量以及与中东的距离等方面分析。第(3)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如果选择措施①,有利影响主要从发展石化工业对东非地区的经济、工业化水平、就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利影响从发展石化工业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如果选择措施②,有利影响从石油外运出口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不利影响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答案(1)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地质构造类型:背斜。
(2)东非地区各国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时间较晚;东非地区各国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油气资源开采、加工能力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非地区各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东非地区距离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东较近。
(3)措施①。有利影响:发展石化工业能够促进东非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该地区工业化水平;能够带动东非地区各国就业;能够增加石油资源的附加值,促进东非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大力发展石化工业会加重东非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措施②。有利影响:石油外运出口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石油外运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东非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影响:经济增长依赖石油外运出口,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不稳定;大力开采石油可能导致资源枯竭,不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 粮食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据此完成1~2题。
1.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 )
A.人地矛盾
B.人与科技的矛盾
C.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D.人与发展的矛盾
2.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 )
A.大面积开垦荒地
B.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控制人口增长
D.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第1题,耕地资源短缺是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人地矛盾。第2题,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
答案1.A 2.C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4.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东北区1996年、2006年、2016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升高,说明东北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正确。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错误。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错误。第4题,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正确。
答案3.B 4.B
下图是我国四大地区耕地年均变化面积和变化速率统计图(正值增加,负值减少)。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耕地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变化速率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东部地区耕地减少加速,西部地区耕地增加减缓
D.耕地的重心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6.关于我国耕地变化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
B.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因为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因为开发宜农荒地
D.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因为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增加
解析第5题,耕地变化速率最大的和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都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速度在减慢,西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速度也在加快;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在减少,而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耕地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第6题,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而开发宜农荒地会增加耕地面积;农业结构调整中,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种植面积的变化不会造成耕地面积变化。
答案5.D 6.A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等豫南地区,传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春夏种植水稻,秋冬种植油菜、小麦或紫云英(草本植物)。近年来,豫南部分地区两熟田变成一熟田,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2017年5月,原本生机勃勃的田野被片片“白地”取代。根据跟踪观察,豫南地区“白地”的范围正越过淮河逐渐向北蔓延。据此完成7~8题。
7.豫南部分地区两熟田变成一熟田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种植业收益降低
B.当地的产业升级
C.城镇建设用地
D.全球气候变暖
8.为缓解豫南地区“白地”蔓延趋势,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机制 ②积极发展基塘农业
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④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7题,两熟田变成一熟田的原因最可能是种植业收益降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下降;两熟田变成一熟田与当地产业升级无关;如果此地区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应全年都不耕种,而不是变为一熟田;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变长,更适宜一年多熟。第8题,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机制,可以保证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的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①正确;基塘农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②错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找到高收益的种植项目,激发农民种植热情,③正确;“白地”的出现主要是人为原因,与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无关,④错误。
答案7.A 8.B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农牧交错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易导致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在依靠灌溉的绿洲地区,上游不合理的用水和扩大耕地面积,会造成下游绿洲的消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下图是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构成图。
(1)目前,我国耕地形势严峻,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致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等关键信息分析出人均耕地少;耕地退化。第(2)题,正确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题,读图明确生态退耕即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其影响应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的生态意义方面分析。
答案(1)人均耕地少;耕地退化。
(2)灾害毁坏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
(3)退耕还草,有利于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退耕还湖会扩大湖泊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素养提升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耕地重心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
A.东进
B.南下
C.西扩
D.北上
2.2000—2005年的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土地沙化
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
D.自然灾害
解析第1题,1975—2000年耕地重心依次向西南、西北、西南方向移动,2000—2005年耕地重心略向东移动,整体上向西移动。第2题,1975—2005年耕地重心整体向西移动,2000—2005年耕地重心略向东移动,说明耕地向东退缩,部分西部耕地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在这期间,我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在全国许多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了生态退耕政策,因此2000—2005年的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退耕还草。
答案1.C 2.C
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
B.荒漠化——华北平原
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
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
4.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②耕地面积减小 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3题,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东北平原等地,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第4题,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使得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小。
答案3.C 4.B
复种指数为一定耕地上全年耕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下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的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M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
D.江苏
6.浙江耕地复种指数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7.提高河南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M的复种指数较小,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M应为吉林。第6题,浙江1998年复种指数较大,2012年复种指数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非农产业发达,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耕地面积减少,使得人们精耕细作,一般复种指数会增大;复种指数减小会使作物单产减少,因果关系颠倒;此时段地形没发生变化,浙江复种指数减小的原因与山地面积广阔没关系。第7题,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中,加大惠农力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不利于环境保护且与复种指数关系不大,②错误;实施休耕轮作会降低土壤肥力,减小耕地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有利于减小自然环境的限制,④正确。
答案5.B 6.A 7.C
8.(拓展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耕地撂荒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生产经营者由于主观原因放弃耕种而造成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通过对2016年重庆东南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以及重庆东北部的巫山县3地的12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调查发现,当地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耕地撂荒严重。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都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下图分别为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分布示意图和四川盆地东部地貌景观图。
巫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武隆区分布示意图
四川盆地东部地貌景观图
(1)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分析三地耕地撂荒的原因。
(2)说明三地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
(3)为缓解三地的耕地撂荒现象,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当地以丘陵、山地为主,说明耕地坡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耕种;喀斯特地貌发育,说明耕地肥力低;喀斯特地区耕地破碎,地块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狭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等等。第(2)题,说明三地耕地撂荒产生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耕地撂荒可以恢复植被,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增加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减轻石漠化的现象;但会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使粮食收入大大降低。第(3)题,探索丘陵、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条件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答案(1)耕地破碎,各地块分布较远,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坡度大,不利于耕作;多喀斯特地貌,耕地肥力低。
(2)有利影响:耕地撂荒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当地的水土保持,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气候。
不利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收入降低。
(3)探索丘陵、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在给予合理经济补偿条件下,由集体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土地整理、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等。(共16张PPT)
单元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水资源问题
问 题
表 现
时空分布不均,
缺水问题突出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1)供需总量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
(2)沿海发达地区的用水缺口明显扩大,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3)工农业和服务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很大压力
专题一
专题二
问 题
表 现
水污染问题严重
(1)我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北方的污染负荷普遍重于南方;
(2)沿海地区,由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引发水质性缺水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农业“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仍普遍使用,灌溉用水有一半左右在输水过程中渗漏、蒸发损失了;
(2)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
专题一
专题二
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措 施
内 容
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1)对自然界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进行调控和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水旱灾害;
(2)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跨流域调水工程等,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是保护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方式;
(4)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等,都是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专题一
专题二
措 施
内 容
节约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
(1)结合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调整,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改进陈旧的灌溉系统,将大水漫灌改为更加节约的喷灌或滴灌等,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减少浪费
水污染防治
(1)排放污染物时,必须充分考虑水体的承载能力,把环境污染控制在特定限度之内;
(2)通过法治、管理、科技等手段,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3)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监督管理;
(4)运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查明水体污染的范围、程度,实时预报和动态监测
专题一
专题二
例1水资源紧缺隶属度D表示水资源安全程度,根据大小划分为非常危险(D≥0.65)、不安全(0.5≤D<0.65)、临界安全(0.35≤D<0.5)及安全(D<0.35)4个等级。隶属度数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对水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越大。下面是中国水资源紧缺隶属度分级分布(综合指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专题一
专题二
(1)按照水资源紧缺隶属度划分,合肥市水资源( )
A.非常危险
B.不安全
C.临界安全
D.安全
(2)影响图中方框内水资源紧缺隶属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太阳辐射
D.海拔高低
(3)减小水资源紧缺隶属度的措施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修建水库 ③减少雾霾天气 ④节约用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专题一
专题二
思路导引第(1)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合肥市水资源紧缺隶属度为 ,根据等级划分可判断合肥市水资源紧缺隶属度为 。第(2)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图中方框内水资源紧缺隶属度由南向北 ,结合当地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短判断降水量由南向北 ,导致当地水资源由南向北 。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水资源紧缺隶属度数值越大,水资源安全状况越 。减小水资源紧缺隶属度的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回答。?
思路导引答案0.35—0.5 临界安全 增大 减少
减少 差
题目答案(1)C (2)A (3)C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事物,表示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现以下图为例,展示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专题一
专题二
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专题一
专题二
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
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
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是沼气池生产的原料来源。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
3.添加信息,验证关系
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模式图中的合理性。
专题一
专题二
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
(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
(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
(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专题一
专题二
例2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下图示意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专题一
专题二
(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桂
B.粤
C.苏
D.新
(2)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
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专题一
专题二
思路导引第(1)题,从图中产业结构可以看出,该循环经济模式中既有棉花种植,又有水产养殖,选项中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只能是 。第(2)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 ,与该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 ,因此a为 ,b为 。畜牧养殖的产品可以为 提供原料,c为 ,而该工业和花卉加工的下脚料可以进行 ,因此d为 。第(3)题, 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满足 用电需求。?
思路导引答案江苏省 纺织工业 印染工业 纺织工业 印染工业 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 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 并非 部分
题目答案(1)C (2)A (3)D(共40张PPT)
第1课时 耕地资源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目标
导引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耕地资源的价值。(地理实践力)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区域认知)
3.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特点的了解,认识我国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耕地资源的价值
1.耕地: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耕地资源:已开发利用的耕地;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3.世界耕地资源特点:一是数量的稀缺性,二是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4.耕地的经济价值: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农产品多是从耕地中获得的。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望天田
又称雨育水田,指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属于雨育农田类型之一,主要是旱地改为水田后,由于灌溉设施跟不上,或水源不足,使灌溉得不到保证,主要依靠天然降雨来种植作物形成的。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截至2016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我国耕地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益。
3.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区 域
分布情况
东部季风区
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
以水田为主
北方地区
以旱地为主
西北非季风区
耕地数量少,且分布零散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1)截至2016年底,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8
029.15万亩,相对于耕地需求而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较低,以荒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和裸地等为主,开发难度较大。
(2)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少,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地区。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耕地资源就是已开发利用的耕地。( )
(2)世界上耕地集中分布于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
(3)“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
(4)我国耕地总体质量较高、分布均匀。( )
(5)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少,分布零散。(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 )
A.河南、山东
B.黑龙江、新疆
C.四川、云南
D.西藏、青海
解析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地区。
答案B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甲地耕地主要分布在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乙地耕地主要分布在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甲地耕地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高山冰雪融水为农业发展提供水源;乙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较为充足。
答案盆地周围山麓绿洲地带(或山麓冲积扇) 水源 河谷地区 热量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耕地资源的价值
问题探究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世界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判断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资源。
(2)描述该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3)说出材料中该自然资源体现的价值。
提示(1)耕地资源。
(2)位于温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或沿海平原地区。
(3)阴影部分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说明了耕地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必需的农产品,影响人口分布。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耕地资源概况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1.耕地与耕地资源
耕地是由自然土地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地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土地,即荒地。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耕地与基本农田
耕地是指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1米,北方宽小于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耕地又可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五种。
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一般来说,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维护生态安全、贡献国民经济、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 )
A.维护生态安全
B.贡献国民经济
C.保障基本生活
D.保障粮食安全
(2)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总数巨大
B.现代农业的发展
C.大力开垦荒地
D.地理环境的变化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从1949年开始,除曲线②外其他曲线所代表的耕地功能一直存在,而曲线②所反映的耕地功能在1985年之后才出现。结合常识可知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国民经济三项功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有,与曲线②不符;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工业化脚步加快,应注重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耕地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逐渐显现,所以曲线②反映的功能为维护生态安全。第(2)题,由图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曲线③和曲线④功能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可知曲线①应为保障粮食安全功能,其并未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强度减弱,是因为人口总数巨大且新增人口多致使粮食需求有增无减。
答案(1)A (2)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问题探究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参考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我国耕地情况如下表。
地 区
评定面积
平均等别
平均等别占比评定面积
西部地区
5
012.88万公顷
11.33等,以8—15等为主
94.16%
东北地区
2
783.07万公顷
11.24等,以9—13等为主
97.42%
中部地区
3
052.55万公顷
7.99等,以5—10等为主
72.53%
东部地区
2
613.89万公顷
8.27等,以5—11等为主
85.31%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列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参考因素。
(2)说出材料体现的我国耕地特点。
(3)说出国土资源部公布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作用。
提示(1)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水平等。
(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3)公布质量等别成果对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有重要支撑作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耕地压力指数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条件下,为了满足每个人正常生活的食物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图甲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分布图,图乙为2000—2012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图甲
图乙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图乙中代表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曲线依次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Ⅱ、Ⅰ
(2)导致曲线Ⅰ、Ⅱ代表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
B.耕地质量
C.农业科技水平
D.人口数量
素养立意本组题以我国耕地分布为中心进行设计,需要结合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人口、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等综合分析,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考查。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城市建设用地占用了较多的耕地,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压力指数最大;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较高,压力指数最小;西部地区尽管人均耕地面积大,但受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耕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大,致使其耕地仍承受了较大的压力。第(2)题,曲线Ⅰ、曲线Ⅱ分别代表东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虽然面积更大,但由于受降水、热量、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开垦成耕地的土地面积有限,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比西部地区大;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耕地质量更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农业投入多,农业发达;东部地区人口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地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压力指数大。
答案(1)C (2)D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区域认知)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图1为世界耕地资源分布及各洲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比较示意图,图2为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2007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图2
(1)世界各洲中, 洲的耕地比重(耕地面积/洲总面积)最大。耕地比重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比较亚洲与大洋洲耕地面积在数量上的差异和1990—2001年耕地面积变化的差异。
(3)根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欧 平原面积广阔。
(2)亚洲总面积大,大洋洲总面积小;亚洲人均面积小,大洋洲人均面积大。1990—2001年间,人均耕地面积亚洲不变,大洋洲减少;耕地总面积亚洲增加,大洋洲基本没变。
(3)特点: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建议:控制人口数量;工程建设少占耕地;治理土地退化。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和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图,完成1~2题。
部分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
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B.土地资源总量不足,种类少
C.土地资源总量少,但人均数量多
D.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较均匀
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
A.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B.人均耕地少
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山地多,平地少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从我国各类土地利用所占的比例看,我国土地资源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占有耕地少。第2题,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农业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答案1.A 2.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读我国四大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例(2013年12月30日统计)图,完成3~4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据图可知( )
A.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4.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小,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D.河流较多,无须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的比重不能说明灌溉设施少;东部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大,不能说明面积最大;耕地比重大的地区位于西部,其25°以上坡耕地比重也大;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最大,面积最大,大于东部地区。第4题,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最小,说明该地区农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灌溉,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分较充足,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有夏季风带来的降水。
答案3.A 4.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读我国历史时期耕地变化和漕运干线示意图,完成
5~6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5.图中( )
A.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
B.塔里木盆地的耕地开发晚于准噶尔盆地
C.耕地开发从黄河流域向南、北方向扩展
D.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
6.我国耕地向长江流域扩展的时间及主要原因是( )
A.西周初期,生产力发展
B.西汉中期,生产力发展
C.隋唐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D.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5题,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部分分布在暖温带和中温带;塔里木盆地的耕地开发于西汉中期,早于准噶尔盆地;黄河流域耕地开发最早,耕地开发从黄河流域向南、北方向扩展;耕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地区。第6题,图示西周初期,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西汉中期,扩展到黄河流域大部分及长江流域,即我国耕地向长江流域扩展的时间是西汉中期,原因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耕地在不断扩展。
答案5.C 6.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读我国主要耕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图中A、B区域所表示的耕地类型分别是 和 ,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和 。?
(2)A、B区域之间的界线大致是 ,这条分界线与我国
℃等温线及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解析第(1)题,读图,图中A、B区域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所表示的耕地类型分别是旱地和水田,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小麦和水稻。第(2)题,A、B区域之间的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这条分界线与我国1月0
℃等温线及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答案(1)旱地 水田 小麦 水稻
(2)秦岭—淮河 1月0第2课时 我国的石油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2012年12月,瑞士银行发布了全球石油领域的最新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已证实石油储量有1.8万亿桶,这意味着按现有石油消费水平,世界石油还可开采46年。目前一半左右的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按现有石油消费水平,世界石油还可开采46年”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目前世界已证实石油储量有1.8万亿桶”“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提及。第2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答案1.C 2.A
读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图,完成3~4题。
3.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4.我国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构成不合理
B.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
C.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工业布局不合理
解析第3题,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煤炭,其次为石油,左图中乙代表石油。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石油,即右图中的d,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是石油。第4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造成能源产出效率低。
答案3.C 4.B
中哈霍尔果斯天然气管道计量站在线计量仪显示,中亚向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输气量逐渐加大。据此完成5~6题。
5.中哈天然气管道经过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渍化
C.土地荒漠化
D.全球气候变暖
6.近年来,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大增,部分地区出现供应紧张的状况,为了拓展天然气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较为理想的天然气进口地区是( )
①加勒比地区 ②北非 ③东南亚 ④中亚 ⑤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第5题,中哈天然气管道经过的内陆地区,降水少,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6题,题干中强调从位置方面作答,也就是就近考虑进口地区。
答案5.C 6.D
我国决定在部分城市倡导推广使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替代汽油,降低汽油的消耗,从而减少石油进口量。据此完成7~8题。
7.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景广阔,其主要原因是( )
A.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B.乙醇可以改变石油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C.汽油价格过于昂贵
D.我国的乙醇生产处于过剩状况
8.使用乙醇替代汽油,产生的影响是( )
A.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B.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C.减轻了大气污染
D.提高了汽车的行驶速度
解析第7题,汽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而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第8题,乙醇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汽油的燃烧产物为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后者的燃烧产物能造成大气污染。
答案7.A 8.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单位:百万吨)。
年 份
2000
2010
2020
2050
国内需求量
200
300
400
500
国内供给量
160
170
180
100
供需缺口
40
130
220
400
资料来源:《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材料二 某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分布图。
(1)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增加速度 (填“高于”或“低于”)石油生产量的增长速度。?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写出我国最重要的输油路线。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量增长迅速,而国内供给量有限,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第(2)题,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沙特阿拉伯、也门、伊朗、阿曼合计占我国进口量的46%),因此最重要的输油路线是出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再到南海。第(3)题,由于我国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需要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因而存在石油安全问题。
答案(1)高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或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
(3)存在。原因: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路线发生问题,我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
素养提升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类型
B.能源消费构成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核能资源丰富 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级行政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省级行政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对比关系,能源的生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保障水平就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源贫乏。
答案1.A 2.C 3.A
玉门隶属酒泉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全国第二批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玉门风能资源丰富,1997年玉门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型风电场,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建成投产20多个风电场。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风电产业成为玉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希望,然而已建成的风电机组运行率却很低。玉门风电场“弃风”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
B.当地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难
C.本地电力需求大,电力供应紧张
D.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5.近年来,玉门尝试在风电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其作用是( )
①可实现“风”“光”互补 ②可增加风电储能 ③可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成本 ④可解决“弃风”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4题,玉门地区“弃风”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当地经济落后,人口少,电力需求少;当地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难,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第5题,近年来,玉门尝试在风电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可实现“风”“光”互补,①正确;光伏发电不能增加风电储能,②错;同时建设两种发电设备,可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成本,③正确;建设光伏发电不能解决“弃风”现象,④错。
答案4.A 5.B
6.(拓展探究)读我国某年成品油产量和市场缺口预测资料及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体系的三个战略安全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Ⅰ
安全区
汽油/万吨
煤油/万吨
柴油/万吨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华北区
290
757
54
187
545
995
东北区
0
444
0
55
0
881
华东区
1
309
1
173
401
245
2
438
3
360
中南区
789
1
039
270
276
1
438
2
243
西南区
0
365
0
121
0
459
西北区
0
400
0
91
0
704
(1)根据资料分析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
(2)第Ⅲ安全区中,资源前景最好的地区和制度风险最大的地区分别是哪个?
(3)除拓宽国际能源渠道外,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从地区分布看,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从生产量和消费量看,大部分地区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供不应求。第(2)题,图中横坐标代表资源前景,横坐标越大的国家资源前景越好;图中纵坐标代表制度风险,纵坐标越大的国家制度风险越大。第(3)题,一方面,加强能源开发力度,包括石油的勘探和新能源的开发;一方面,节约利用,包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能源消耗;再者,建立储备基地以增强能源安全。
答案(1)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大多呈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的局面,能源供应紧张。
(2)中东、非洲。
(3)①加强资源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②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构成多元化;③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⑤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46张PPT)
第2课时 粮食安全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目标
导引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能分析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提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3.通过分析某地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人地协调观)
?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1)耕地加速流向非农建设用地。
(2)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政策的实施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毁,我国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2.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1)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良田,而新补充的耕地质量较差,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
(2)耕地负荷重,长期重用轻养,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地退化严重。
(3)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白色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造成土壤板结和耕地污染。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1)耕地集约利用:通过加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投入,辅之以先进技术和管理,达到在单位面积耕地上获得更高产出效益的一种耕地利用方式。
(2)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显著增加了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大力推广良种培育、耕种技术、灌溉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等耕地制度的改革,使
单位面积耕地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耕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加大耕地开发力度”和“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相矛盾吗?
提示加大耕地开发力度并非单指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包括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改良耕地、增加肥力等措施。若是不顾当地的生态环境,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反而会引起耕地退化,降低耕地的生产能力。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耕地来实现。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还要做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维系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1.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粮食数量,即生产和储备足够多的粮食。
(1)我国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实现了粮食从增产到稳产高产。
(2)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粮食安全还要保障粮食质量。
粮食质量安全依赖于耕地质量安全。提高耕地质量: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2)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3)维持土壤肥力。
3.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4.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思考感悟为实现203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25亿亩(注:1亩=1/15公顷)的目标,你认为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提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多,因此,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近年来,国家实行最为严格的土地政策,耕地数量有所增加。( )
(2)目前,我国单位面积耕地产量居世界先进水平。( )
(3)近年来,耕地污染使得耕地质量下降。( )
(4)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
(5)粮食质量安全与耕地质量安全关系不大。(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挑战,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据此完成2~3题。
2.我国农村中的“空心村”(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村庄内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属于下面哪个问题?( )
A.沟坎过多
B.道路沟渠不整
C.有零星未利用土地
D.废弃地多
3.我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强管理,各项建设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②山区退耕还林 ③围湖造田,大量开辟耕地 ④开发宜农荒地要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解析第2题,“空心村”使得村庄中的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的生态效益变差,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引发众多环境问题。
答案2.C 3.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问题探究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耕地分布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该地区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小,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不断增加,请分析其原因。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的农业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更高的蔬菜、花卉。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1.中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原 因
表 现
自然
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4%
耕地空间分布不平衡
集中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平原丘陵地区
中、低产田比重大
高、中、低产田各占1/3左右
人为
原因
人口数量大
人均耕地少
非农建设用地增加
耕地不断减少
土地的高强度利用
耕地退化严重
不合理灌溉和施用农药
耕地污染严重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和解决关键
3.土地退化在我国的地区差异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不同。如西北内陆地区以土地荒漠化(风蚀)、草场退化等为主,北方地区以不合理灌溉引起的次生盐碱化、土壤侵蚀等为主,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西南地区以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等地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为主。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长江中游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近几年由于土地利用发生复杂变化,有限的耕地资源被不断侵蚀,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影响。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图和不同地形起伏度下耕地数量转换特征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1995—2000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转入率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
A.生态环境政策 B.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C.当地重点发展种植业
D.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2)关于两图,描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减少量在1995—2000年达到最大
B.耕地净减少量与地形起伏度呈正相关
C.耕地利用转换主要发生在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地区
D.2000—2005年耕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环境改善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统计发现,在耕地转换中,平原地区较集中,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一带一路”带动平原地区发展
B.平原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C.平原地区原有耕地较为集中
D.平原地区产业转出
思维导引耕地面积变化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关系→根据示意图找出1990—2015年和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的转入转出关系→判断选项。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1995—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为耕地的主要转换来源,因此生态环境政策最可能是其原因,A正确;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不会使土地由城乡建设用地变为耕地,B错误;当地以丘陵、山地为主,不会重点发展种植业,C错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主要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不会促进耕地转入,D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耕地净转换率在1995—2000年最大,增加量最大,不是减少量最大,A错误;耕地净减少量与地形起伏度呈负相关,B错误;耕地净减少量在起伏度小的地区最大,C正确;2000—2005年耕地转入类型主要是林地,生态环境恶化,D错误。第(3)题,耕地转换在每一个城市化时期中均有体现,与“一带一路”关系较小,A错误;城市化水平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平原地区原有耕地较为集中,转换也较为集中,C正确;耕地转化与产业转移关系较小,D错误。
答案(1)A (2)C (3)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问题探究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依据耕地现状分布,根据耕地质量、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污染状况,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将达到质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划入。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
(2)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什么作用?
(3)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可能位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中的哪个地区?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2)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3)北方地区。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保障粮食数量
(1)我国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实现了粮食从增产到稳产高产。
(2)保障耕地数量
目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升难度很大→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保障粮食质量依赖于耕地质量安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1.土地的管理与开发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复种指数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分、肥料、劳动力和农业科技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技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角度
(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快速增长。
(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控制人口规模和提高单产。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每年,我国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同时,采取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读2011—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简述2011—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增减变化的特点。
(2)提出为保持我国耕地面积增减平衡或略有增加应采取的措施。
素养立意本题以我国耕地面积增减变化为中心考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及应对措施,需要结合示意图中数值变化分析总面积增减变化特点,根据材料中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提出针对措施,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知识,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同时有助于培养人地协调观。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通过比较五个年份我国耕地增加的面积和减少的面积,判定我国耕地面积增减趋势,再确定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特点。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造成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中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是环境发展需要,可有计划地进行,因此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加大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加耕地面积。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答案(1)除2013年增加的耕地面积略多于减少的耕地面积外,其余四个年份增加的耕地面积都少于减少的耕地面积;2011—2015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呈波动式下降。
(2)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保护基本农田的法律法规;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形成有效保护空间;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治的力度;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要有计划进行。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综合思维)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图2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区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分析其形成原因。保障高缺粮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提示(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形成原因: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主要措施: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人地协调观)
我国三个地区某年土地减少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减少的土地面积远远大于中部、西部地区,试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提示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工业、交通、住房发展速度较快,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措施: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科学开发土地资源,加强对土地的整理。
地 区
西部
中部
东部
减少面积/万公顷
9.7
4.1
26.8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完成1~2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东部沿海地带
D.东部季风区
2.近年造成③地耕地不断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B.水土流失
C.生态退耕
D.沙尘暴吞没耕地
3.为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下列措施中,当前最适宜的是( )
A.围垦东部沿海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住房公寓化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故适合发展种植业。第2题,③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经济发展较快,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南方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少;生态退耕,耕地减少有限,不是最主要原因;南方沙尘暴少。第3题,大规模围垦东部沿海湿地,会造成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不利于经济发展;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当前最适宜;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住房公寓化,目前无法实现。
答案1.D 2.A 3.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4.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选项四个粮食主产区中,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耕地被占用最多,符合题意。
答案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顺口溜:“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据此完成5~6题。
5.顺口溜描述的现象是( )
A.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
B.地表整体下沉
C.耕地分散
D.耕地面积扩大
6.下列措施可以解决顺口溜描述现象的是( )
A.退耕还林
B.退宅还耕
C.土地复垦
D.修筑梯田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5题,顺口溜描述的是“空心村”现象,它会导致农村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第6题,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主要措施;土地复垦是解决土地塌陷的主要措施;修筑梯田是解决缓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答案5.A 6.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98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多万公顷。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
材料二 下图为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构成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我国耕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比重小的根本原因为 。?
(2)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解析第(1)题,我国耕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比重小的原因可从我国的地形方面寻找答案。第(2)题,引起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可从材料二得出,但引起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膨胀。
答案(1)我国山地多,平原少
(2)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耕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耕地减少;等等。(共59张PPT)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目标
导引
1.结合材料,理解各个领域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途径。(地理实践力)
2.结合材料,理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人地协调观)
3.结合材料,分析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应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
?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1.概念: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海域。
2.组成:水体、礁石、海岛、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
3.海洋用途十分广泛
用 途
具体作用
生产场所
可用于海水养殖、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
仓储场所
可用于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交通运输场所
可用于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生活场所
可用于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军事场所
可用于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广阔
(2)其他:拥有毗连区的某些管制权,同时依法拥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海域的相关权益。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耕海牧渔
(1)方式
①综合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实现对海洋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的集约式立体开发利用。
②通过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场。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海洋运输线
(1)目前,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90%依靠海洋运输。
(2)海洋运输线的畅通以及海港的吞吐能力,对我国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都很重要。
(3)一些海峡是海上航道的“咽喉”,如马六甲海峡被中国、日本等国视作“海上生命线”;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洲际运河大大缩短了海上航行距离。
(4)海港是海洋运输线上的枢纽,也是海运物资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5)目前,海洋运输线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方式有海底隧道、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桥等。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填海造地
(2)不利影响:导致滨海湿地消失、自然岸线减少,也会改变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物、鸟类的栖息繁殖和迁徙,破坏生物多样性,对国家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人工岛与海上城市
人工岛是人类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建造的海上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人工岛可修建深水港、海上机场、海上城市,可为近海油气开发、海底矿产开发、水产品加工、废品处理等充当基地,亦可用作大型火力电站或核电站站址等。海上人工岛建设可缓解城市的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噪声、饮用水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海上城市是指在海上大面积建设的用来居住、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的海上建筑。日本是建设海上城市进展较大的国家之一,除已建成的神户人工岛外,日本还提出了再建700个人工岛的设想,计划新增陆地面积1.15万平方千米。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海岛开发
(2)我国海岛
①面积较大、距离大陆较近且有淡水供应的海岛,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渔业、开发矿产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②面积较小、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不适合大规模开发。
③国家依托海岛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
④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台湾省人口密度较大,而且山区面积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很大。请问,能否采取填海造地的方式在其东侧大规模地开发生存空间?
提示填海造地一般在浅海水域进行,台湾岛东侧海底坡度较大,海域深,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成本高。因此,不适合大规模地填海造地。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1)我国政府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
(2)加强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
(3)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4)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1)问题
①目前,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②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遭到严重威胁。
(2)措施
①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②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③“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围海造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等。总之,造陆使局部地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目前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已拓展到海域上空和海底。( )
(2)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水。( )
(3)耕海牧渔会导致海洋渔业资源枯竭。( )
(4)国际贸易货运总量超过2/3由海上运输完成。( )
(5)填海造地对维护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属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是( )
A.海洋捕捞
B.海洋化工
C.潮汐发电
D.海洋航运
解析海洋捕捞属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属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潮汐发电属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航运属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D
3.我国在滩涂围垦农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问题
B.土地沙化问题
C.土壤盐渍化问题
D.石漠化问题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问题探究
海上城市是构想中未来新兴城市的发展形式之一。在未来,建设海上城市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重要办法。人们设计了一种锥形的四面体,高二十层左右,漂浮在浅海或港湾,用桥同陆地相连,这就成了海上城市,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人工岛。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海上城市体现了对哪种海洋资源的利用?
(2)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十分明显,请问为什么我国目前没有海上城市?
(3)如果你是某海上城市的总设计师,你将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提示(1)海洋空间资源。
(2)海上城市的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量都远大于填海造地,海上城市的建设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建设海上城市的技术还达不到要求。
(3)海上活动要抵御多变的海水运动和海洋气象状况,深海活动要应对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等环境,此外还要考虑海水的腐蚀性和海冰的破坏性。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海洋空间资源
领域
用 途
优 点
缺 点
生产
场所
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
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
基础设施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仓储
场所
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
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交通运输场所
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连续性强、成本低,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如粮食、矿石、石油等
速度慢,航行受海水运动和海洋气象影响较大;建设基础设施成本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领域
用 途
优 点
缺 点
生活
场所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风景秀丽、海下世界奇妙等
容易造成海洋污染
军事
场所
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安全性高、隐蔽性好、节约土地等
建设难度大、投资大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随着世界人口的猛增,陆地资源越来越少,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下列叙述属于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同一领域的是( )
A.沿海港口、航海运河、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B.海港码头、海滨浴场、海上油库、海底光缆、海上电站
C.海底隧道、填海造地、海底货场、海上油库、海洋废弃物处理场
D.海洋牧场、海底仓库、海洋公园、工业人工岛、海上运动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
解析沿海港口、航海运河、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都属于海洋空间资源在交通运输场所领域的利用。
答案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问题探究
海洋牧场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图1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近期建设规划分布图,图2为某海洋牧场景观图。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图1
图2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分布于哪种海底地形?推测江苏省国家级海洋牧场少的原因。
(2)我国正积极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阐述其意义。
(3)列举我国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1)大陆架。江苏省沿海多淤泥质海岸;水质不够理想(或水污染严重);海水浅。
(2)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生态);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经济);提供优质蛋白质,保障粮食安全(或减轻土地压力)(社会);增加渔业产值(经济);促进就业(社会)等。
(3)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理规划管理;发展海洋科技。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耕海牧渔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海洋运输线
(1)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
①北大西洋航线。由美国佛罗里达起,沿美国东海岸北上至加拿大纽芬兰,横跨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沟通西欧或入地中海沟通西欧、南欧和北非各国;北线入波罗的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1/3的商船航行在这条航线上。
②欧亚航线。又称苏伊士运河航线,连接西欧和亚太地区,途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出红海后分成三条航线,第一条进波斯湾,第二条经马六甲海峡至东南亚和东亚的各国,第三条由红海或印度洋直达大西洋各国。它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③南美航线。又称南大西洋航线,最南至阿根廷和乌拉圭。它是欧洲国家输出工业品,从南美运进粮食、肉类和经济作物的海上通道。
④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至美国东海岸具有特殊的意义。委内瑞拉的石油和铁矿石、巴西的咖啡、智利的铜矿、美国的工业品多由此航线转运输出。
⑤北太平洋航线。北美国家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⑥南太平洋航线。南、北美洲西海岸国家与亚太地区国家贸易往来的通道。
⑦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欧洲到东南亚、东亚的唯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和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线。它与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
(2)海港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几个与港口有关的名词
港口腹地。指为港口城市提供出口物资和出口商品的该港口的背后内陆地区。腹地面积和经济潜力大小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有的港口,背面被高大山地阻挡,腹地范围只局限于狭小的沿海地区。绝大多数港口的腹地范围只限在本国领土,而有些港口腹地范围大大超过了本国疆域,如荷兰鹿特丹港口的腹地扩及莱茵河流域的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法国东北部等国家和地区。
自由港。也称自由口岸,指不受海关管辖的港口或港区。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货物可以免关税进出该港,一般可以进行加工、贮藏和销售等,但外国船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章。自由港范围可以限于某港口的特定地区,也可以扩大至港口的附近地区,该地区称为自由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自由贸易区。一国划在关税国境以外的部分,可以是海河港口或其附近地区,也可以是国内其他任何地方,性质与自由港相同。对该区的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并准许在区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等。美国的自由贸易区称“对外贸易区”,我国的保税区实际上就是自由贸易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填海造地
(1)作用
填海造地—海域转变为陆地
(2)生态安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4.海岛开发
(1)海岛的重要性
(2)我国海岛开发
①我国共有1万多个海岛,占陆地面积的0.8%。
②一些面积较大、距离大陆较近且有淡水供应的海岛,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渔业、开发矿产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②多数面积较小、无居民海岛,因为缺乏淡水,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单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因而不适合大规模开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海岛对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的影响
①在我国公布的94个领海基点中,有92个位于海岛,国家依托这些海岛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
②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例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分别散落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外围,是保护我国国土安全的天然屏障。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下图是某地海岸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从避风的角度来看,图中哪个地点比较适合建渔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波浪能较为丰富的地点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从图中纬度可以看出,该地位于东北信风带,盛行东北风,因此甲、乙两地位于迎风海岸,波浪能较为丰富,而丙、丁两地处于背风海岸,风浪小,且丙地位于海湾内,比较适合建渔港。
答案(1)C (2)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问题探究
东海渔场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注入。近年来,东海渔业渔获物中经济鱼类的比重下降,并且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趋势明显。据调查,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之一。
结合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东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针对“东海无鱼”的困境,请你提出解决措施。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陆上污染物排入河流并注入海洋,使海洋污染加剧;沿海地区养殖业的发展使近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油轮泄漏,大量原油进入海洋,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海洋的监管力度,在休渔期严禁捕捞;对陆上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实行达标排放,治理海洋污染,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在近海设立鱼苗培育基地,将培育的鱼苗投放到海洋中,促进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1)海洋管辖权
①原因:目前我国与全部8个海上邻国均存在海洋权益争议。
②解决办法:我国政府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海洋运输通道
①我国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包括石油、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均需途经我国领海以外的国际海上通道运输,这些海上通道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②解决办法:加强海洋运输通道安全。
(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手段
①运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②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积极发展与沿海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原
因
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处于粗放型阶段
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近岸过度开发与深远海开发不足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对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治
理
措
施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
对传统海洋渔场、海洋保护区等涉及海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
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海洋空间资源集中开发活动
限制或禁止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
综合治理
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
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海岸原生风貌景观
在围填海区域开展补偿性环境整治和人工湿地建设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材料二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市的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发现,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红树林大量枯萎,海南岛防御台风和海啸的能力因此受到严重削弱。同时,海南岛海岸防护林遭遇“开发热”,在三亚,红树林正被砍伐和破坏。
材料三 为复原海上绿色屏障,保护堤围和配合市镇湿地公园建设,广东省中山市正全力打造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生态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1)有红树林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还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2)结合材料分析海南岛红树林被破坏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针对我国红树林破坏严重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素养立意本题以海口市红树林为背景考查红树林的作用、破坏原因及保护措施,让学生理解不合理的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对海洋空间资源适度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地协调观。
解析第(1)题,红树林是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能够减小风浪,保护堤岸;红树林可以成为景区,美化环境;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沿海景区的过度开发,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过度养殖,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第(3)题,可以从法规、环保意识、建设保护区等方面列举措施。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答案(1)减小风浪,保护堤岸。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等。
(2)沿海地区过度开发、过度养殖,砍伐红树林。
(3)制定保护红树林的相关法规,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治理环境污染;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破坏的红树林;等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人地协调观)
从高空俯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依稀可见两棵巨大的棕榈树漂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仔细辨认,棕榈树竟是由一些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除棕榈树外,还能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的一幅世界地图(见上图)。这一奇特景象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迪拜人工岛计划——棕榈岛工程的一部分。为了建造它们,8
000万立方米的土石被填进海里,还专门修建了一条12千米长的防护堤。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人工岛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一种形式。与陆地空间资源相比,海洋空间资源有哪些优点?
(2)港口作为传统的海岸工程设施,在21世纪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沿海除已有的130多个海港外,可供选择的新港址还有160多处。为适应未来人们关于海岸与港口开发的理念,建筑港口应考虑哪些问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开发利用;地价便宜,无须移民搬迁;海底隐蔽性好,海中温度、压力稳定。
(2)①综合考虑对海底性质、海岸侵蚀、泥沙运动、生态环境与海洋污染等的影响,用利于海岸带的可持续开发方式;②综合规划填海造地工程,将交通、工业区、港口和沿港湾海岸风景区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③为适应水深浪大、地基软弱的状况,满足引入海水改善港内水质环境且造价低廉的需求,港口工程结构形式将向透空式结构、消能式结构及多功能型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发展;④为达到保护海岸和不破坏生态系统且具有观赏性的目的,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人工礁及缓坡护岸等结构将取代传统的护岸、海堤等结构。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区域认知)目前,一些国家往往将海底作为废弃物尤其是核废料的最佳储存空间。
(1)作为储藏空间,海底与陆地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2)目前,有的国家将核垃圾装桶放入海中,让其自由下沉堆积于海底。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
(3)为何许多国家将海洋作为倾倒废弃物的理想场所?
提示(1)空间广阔、水温低且变化平缓、远离居民区,特别适合存放危险品;低温缺氧适合存放食品。
(2)不合理。海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海底的压力大,装有核垃圾的桶一旦在下沉过程中或沉入海底后破裂,核泄漏所造成的危害更大。
(3)海洋不仅空间广阔,而且具有强大的自净能力。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就是将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军事、居住和娱乐等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据此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可利用空间资源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B.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C.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都是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
D.深海环境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所以深海空间不能利用
2.与陆地空间资源相比,海洋空间资源所具有的优点是( )
A.需要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能好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下列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石油储存罐
4.下列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中属于对海上生产用途利用的是( )
A.海上机场、海底隧道
B.填海造地、海上牧场
C.海上石油城、海上油库
D.海上电站、海底电缆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都是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人类技术不断突破,目前已经能够利用深海空间,如海底电缆。第2题,A、B表述均不是优点;海洋中目前尚无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的搬迁。第3题,石油储存罐属于对海底空间的利用。第4题,填海造地、海上牧场、海上石油城、海上电站属于海上生产用途利用;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属于海上交通用途利用;海上油库属于海上储藏用途利用;海底电缆属于海上通信用途利用。
答案1.D 2.D 3.D 4.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古代城市,在1万多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疑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怎样的环境?
( )
①狂风 ②巨浪 ③黑暗 ④低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海底古城”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得益于海底( )
①低温 ②温度变化平缓 ③空间开阔 ④水流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5题,狂风、巨浪发生在海面。第6题,古城得以保存,是因为侵蚀作用小;温度变化平缓意味着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微弱,水流缓慢意味着流水作用微弱,这些均可使“海底古城”保存时间延长。
答案5.B 6.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读我国澳门部分地区填海造地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澳门地区近百年来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多。其填海造地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还需要经过充分的 。?
(2)在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模仿澳门大面积填海造地是否可行? 。理由是 ? 。?
(3)填海造地是缓解 矛盾的重要途径。?
解析第(1)题,自然原因:陆地面积小;澳门沿岸有很多淤积的浅滩,适合填海造地。人为原因: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满足不了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第(2)题,台湾岛东侧大陆架面积小,坡度大,不适合填海造地。第(3)题,填海造地可以缓解人地关系紧张地区的土地紧张状况。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答案(1)沿岸有淤积的浅滩 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好
科学论证
(2)不可行 台湾岛东侧濒临太平洋,大陆架面积不大,坡度较大
(3)人地(共62张PPT)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目标
导引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综合思维)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3.了解资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树立资源安全观念。(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概念: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资源种类: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作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和空间。
4.自然资源种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5.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2)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6.战略性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思考感悟南极冰川与小麦都是自然资源吗?
提示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南极冰川尚未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小麦的生长离不开人的管理,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界。故二者都不是自然资源。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数量:自然资源的蓄积量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自然资源的充分供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
影 响
实 例
工业文
明阶段
许多国家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形成了一系列
资源型城市
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约翰内斯堡、大庆、东营、攀枝花、包头因矿产资源兴起
20世纪
以来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一些矿产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难
大庆、玉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2)土地资源质量:地形状况、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的难度和成本。
时间
影 响
实 例
农耕文
明早期
对人类活动约束作用较大,人们只能选择在土地质量优良的平原地区居住和生产
印度河平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等是世界最早的农耕区
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
生产方式
东北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内蒙古高原适合发展畜牧业
生产力水
平提高后
人类因地制宜、合理
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的良性发展
江南丘陵红壤改良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东北农耕区土地质量退化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思考感悟什么因素使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减弱?
提示科技。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2)我国水资源
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
南方地区
水田农业
北方地区
旱作农业
西北地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西部非季风区人口稀疏,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1)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大洲看,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从国家看,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2)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上看,夏秋较丰富,冬春较匮乏。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维护资源安全
1.资源安全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资源安全核心: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
3.资源地位: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4.维护国家资源安全
(1)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4)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5)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凡是自然界的物质都可以称为自然资源。( )
(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不可以相互转化。( )
(3)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 )
(4)矿产资源的数量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
(5)资源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主要基础。读下表,完成2~3题。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强
中
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小
中
大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低
中
高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率产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
3.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B.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人地矛盾最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解析第2题,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利用率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开发利用规模增大,利用方式多样化,利用率提高。第3题,农业文明阶段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土地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2.B 3.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如何判断自然资源?
问题探究
2020第五届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国际会议于2020年5月25—27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会议组委会诚邀全球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此次会议,就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为主题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共同促进全球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结合材料探究:
(1)如何判断某一物质或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2)焦炭、铁矿石、蔬菜哪些是自然资源?
(3)能源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吗?
(4)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①存在于自然界,人们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经过人们加工而来的物质或能量不能称为自然资源;②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物质与能量才能称为自然资源。
(2)铁矿石是自然资源。
(3)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火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
(4)根据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如何判断自然资源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存在)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转化来的和人类尚未认识的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排除它们未来可能会成为自然资源。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从表现形式上看,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或再生情况,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和非可再生是相对的,其相对性如下表所示。
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相对性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并非绝对不可再生,只是因为再生的周期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能源之间的关系
(1)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
(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取自自然环境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3)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火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在目前可称为自然资源的是( )
①煤炭 ②雷电 ③纸张 ④水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面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是( )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物质和能量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才能称为自然资源。雷电虽然具备自然属性,但目前人类难以利用,不属于自然资源;纸张虽然具有经济属性,但它是人类加工后的产品,不具备自然属性,也不属于自然资源。D正确。第(2)题,矿产资源均取自自然界,属于自然资源;部分矿产资源能提供能量,属于能源;部分能源直接取自自然界,但也有些源于人类加工。因此三者的关系如C所示。
答案(1)D (2)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如何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问题探究1
云南个旧以生产锡为主,是中外闻名的“锡都”。个旧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开采锡矿的历史约有2
000年,是我国最大的产锡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产锡基地。近年来,个旧着力实施“山水个旧,美丽锡都”建设目标,关停了近200户“小选矿”、小冶炼企业,为技术含量高、效益好、污染小的工业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下图示意个旧市矿产资源、交通及河流分布和锡矿开采。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简述个旧市发展锡矿冶炼工业有利的资源条件。
(2)说明开采锡矿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实现“山水个旧,美丽锡都”的建设目标,请为个旧市锡矿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示(1)锡矿资源丰富,原料充足;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充足。
(2)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废矿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3)加强锡矿资源开发的长期规划,合理开采锡矿;利用云南邻东南亚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外的锡矿资源;发展生产技术,提高锡矿资源的利用率。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问题探究2
“新月沃土”是指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一连串的肥沃土地,因其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而得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简析“新月沃土”产生世界早期文明的原因。
(2)“新月沃土”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毁掉了水草丰美的家园。说明反映的人地关系。
提示(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灌溉便利,较早形成农耕区,产生了世界早期文明。
(2)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会使生态环境发生难以逆转的变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问题探究3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下图是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反映的是哪种自然资源?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2)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资源空间分布的问题?
提示(1)水资源。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2)跨流域调水。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1.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对自然资源
的依赖程度
大
较大
小
起主要作
用的资源
气候、水、土地、生物等资源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
产业布局的
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弱化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除南极洲外,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地区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自然资源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森林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省级行政区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水量和水质是反映水资源脆弱性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以地表水污染、地下水开采、万元GDP用水量、矿化度(单位体积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的总量)等为指标综合评价出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脆弱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图中水资源强脆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下水过度开采
B.地表水污染严重
C.水体含盐量较大
D.万元GDP用水量大
(2)减弱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脆弱性,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实行海水淡化
B.增加地下水开采
C.进行跨流域调水
D.完善灌区排灌水网
思维导引强脆弱区的位置→沿海地带→海水入侵→陆地水体含盐量大→完善排灌水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图中水资源强脆弱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水体含盐量较大。第(2)题,增加地下水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海水淡化要求较高且水量有限;跨流域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大;完善灌区排灌水网可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该区土地盐渍化。
答案(1)C (2)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如何分析维护资源安全的途径?
问题探究
稀土是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等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的战略资源。我国稀土储量曾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由于大量出口和盲目开采,目前储量只有全世界的30%左右,但出口量却占到了全球贸易量的90%以上。出口稀土初级产品初期,平均每吨产品创汇仅0.42万美元。由于稀土开采工艺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专家表示,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稀土资源价格逐步符合其应有价值,反映其环境成本和资源约束,才有助于保护稀土资源。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依据图文材料分析我国稀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材料中体现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对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提出建议。
提示(1)过量开采,储量减少;不合理开发,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创汇少。
(2)增加对稀土新材料研发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好土地,对遭受破坏的土地及时开展复垦工作;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环保措施实施力度,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等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途径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3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2)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请列举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最少写四个)
(3)为什么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
素养立意本题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为中心,探讨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安全的压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判断,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从湿地减少、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水体污染等方面列举即可。第(3)题,中国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又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低有关。
答案(1)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2)湿地减少、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体污染(如太湖蓝藻事件)等。(任答四点即可)
(3)我国人均水资源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和经济增长过快,用水量快速上升;科技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水浪费和水体污染严重。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区域认知)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河流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文明类型,被人们认知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将其称为“大河文明”。依托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依托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文明,依托恒河和印度河的古印度文明,依托黄河和长江的古中国文明,这些大河文明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祥地。河流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供养生命,使地球充满生机。下图是尼罗河流域示意图。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尼罗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为什么?
(3)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4)说明亚马孙河流域没有成为古文明发源地的原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沿尼罗河谷地呈带状分布。
(2)尼罗河每年6月至10月定期泛滥,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顺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成为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发展。
(3)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早期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久而久之,人口聚集,逐渐形成早期文明。
(4)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生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人地协调观)材料一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将近5亿,预计到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面临此问题的人口将达到28亿。
材料三 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20%的淡水鱼类已濒临灭绝。在埃及,尼罗河的“清流改道”使得40种极具经济价值的鱼类被“清理”掉了。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重污染,44种鱼类中有8类已销声匿迹,还有25类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反映了哪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的产生原因。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水体污染与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农业中合理施用化肥;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治理;等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下列选项属于图中乙图例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自然环境、物质、能量、自然资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例所示的地理
事物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资源。选项中只有D才符合上述条件。
答案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资源条件评价示意图,完成2~3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在沿海省级行政区中,资源条件最差的是( )
A.吉林省
B.江苏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3.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 )
A.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
B.大力发展种植业
C.开垦荒地,增加播种面积
D.突出畜牧业优势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在沿海各省级行政区中,江苏省的资源条件最差。第3题,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不适合大力发展种植业,但其草场资源丰富,可以突出畜牧业优势。
答案2.B 3.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提升,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工业化后期矿产资源的作用程度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5.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受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在靠近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地区,往往形成相应的工业城市,如我国的( )
A.大庆、克拉玛依等石油工业城市
B.鞍山、铜陵等钢铁工业城市
C.东营、金昌等煤炭工业城市
D.本溪、个旧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4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主要是受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影响;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工业化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弱化。第5题,大庆、克拉玛依、东营为石油工业城市,鞍山、本溪为钢铁工业城市,金昌、铜陵、个旧为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答案4.B 5.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6.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矿产资源短缺问题
解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全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的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从 世纪开始渐渐减少,其原因是 急剧增长,以及 不断增加。?
(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仅在减少,而且许多地区由于严重的 和 导致耕地退化。?
(3)说出世界耕地供需状况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变化。
(4)归纳由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和世界人口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的结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和非农业用地的大幅度增加,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渐渐减少。第(2)题,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减少,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造成的耕地退化的原因,而耕地退化主要由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导致。第(3)题,主要考查读图和表述能力。第(4)题,通过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和世界人口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分析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结论。
答案(1)20 人口 非农业用地
(2)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3)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明显减少,而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却明显增加。
(4)世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第1课时 耕地资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一个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甲图、乙图分别为耕地、草地在该地区中占农业用地的百分比图。图示地区耕地、草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0%、50%。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 )
A.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地
B.耕地和草地均主要分布在东部
C.东部多草地,西部多耕地
D.耕地和草地均主要分布在西部
2.该地区草地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气候
D.交通运输
解析第1题,图示为英国南部地区,根据图例可知,该地区东部多平原,西部多山地、丘陵。东部地形平坦,位于背风坡,光照较多,图中显示,东部地区耕地比重达50%—80%,说明东部耕地多;西部地形起伏较大,是山地迎风坡,阴雨天多,图中显示,西部地区草地比重达60%—90%,说明西部地区草地多。第2题,根据经纬度和形态判断,该地区是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不利于粮食作物成熟。
答案1.A 2.C
读我国某地区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草地、耕地、林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耕地、林地、草地
4.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轮廓判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甲表示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乙表示东北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丙表示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第4题,东北地区土地连片,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占有量大,商品率高;土壤肥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两地地形均平坦;太湖平原的水热条件更好。
答案3.A 4.D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1)材料一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 (填“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二图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共同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解析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则主要围绕保土保肥进行分析。第(3)题,b、c、d分别为浙江、福建、广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原因为:①人口稠密;②耕地总量少;③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即可分析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容乐观的理由。
答案(1)B 人口快速增长;非农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小。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素养提升
水浇地是指除水田、菜地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望天田是指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种植作物的耕地。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利用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甲最有可能是( )
A.吉林
B.上海
C.新疆
D.贵州
2.关于图中各省级行政区耕地利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云南因为降水少,旱地的面积较大
B.在各省级行政区中西藏的水浇地面积最大
C.福建气候湿润,水田面积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D.安徽的耕地利用结构主要与降水有关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的水田、菜地比重大,且菜地比重略大于北京,说明城市化水平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大;无旱地和望天田,说明该省级行政区降水丰富,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结合选项,上海最适合。第2题,云南大面积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旱地比重大的原因是云南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较少;在图示各省级行政区中,西藏水浇地比重最大,面积无法看出;福建气候湿润,但地形以丘陵为主,无法判断水田面积居各省之首;安徽位于季风气候区,耕地结构主要与降水有关。
答案1.B 2.D
粮食虚拟耕地是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耕地资源,即将地区间进行的粮食交易看作相应的耕地交易。目前我国粮食虚拟耕地流动存在“北土南运”的趋势,由于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粮食输出地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粮食输入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粮食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的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C.北方地区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D.南方地区可用耕地面积狭小,不宜进行粮食生产
4.“北土南运”会( )
A.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
B.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C.增加南方地区农民收入
D.加快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
5.“北土南运”会降低耕地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资源分布不均
B.水热条件分布不均
C.农业技术的区域差异
D.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
解析第3题,粮食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说明北方地区粮食商品率高,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粮食商品率;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北土南运”说明在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南方地区占用的耕地少于北方地区,因此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说法错误;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耕地面积较北方少,但并不代表不宜进行粮食生产。第4题,“北土南运”会使南方地区农业用地规模减小,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北土南运”易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北土南运”不能反映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北土南运”会增加北方地区农民收入。第5题,我国北方地区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地区,因此在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北方地区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南方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低。
答案3.C 4.D 5.B
耕地占补平衡是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政府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读2010年我国可维持耕地占补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布图,完成6~7题。
6.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区包括( )
A.陕黔鄂
B.滇渝闽
C.黔川鄂
D.皖赣桂
7.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大
B.现有耕地的利用率低
C.地广人稀,耕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
D.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区有陕西(陕)、四川(川)、重庆(渝)、云南(滇)、贵州(黔)、浙江(浙)、福建(闽)、台湾(台)。第7题,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说明耕地的紧张程度较低,是因为新疆地广人稀,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耕地资源较为丰富;新疆荒漠广布,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小;新疆现有耕地的利用率较高;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与西部大开发无关。
答案6.B 7.C
8.(拓展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北京及沿海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 我国北京及沿海省级行政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① ;?
② 。?
(2)分析材料二,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 。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级行政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解析第(1)题,图中省级行政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其中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北多南少。第(2)题,图中的福建水土协调度最高,4.0左右,主要原因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降水丰沛,同时山地、丘陵地形使其耕地比重较小,则单位面积的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较多。第(3)题,水土协调度小会使农业减产。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如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1)水资源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2)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3)使农业减产。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第二节 石油与国家安全
第1课时 石油概况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三沙市海上油气田地质构造及开采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海上油气田所在的位置属下列哪种地质构造?
(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③②①层可能储存的物质分别是( )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解析第1题,图中海上油气田所在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第2题,根据物质的密度,天然气最轻,位于最上层;水最重,位于最下层;③②①层可能储存的物质分别是天然气、石油、水。
答案1.A 2.D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读中东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石油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新能源
C.非可再生资源
D.清洁能源
4.由图可知,阿拉伯半岛城市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A.分布在河流沿岸
B.分布在沙漠地区
C.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
D.分布在沿海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
解析第3题,石油是古生物遗体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再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4题,由图可知,阿拉伯半岛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波斯湾、红海沿海地区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3.C 4.D
下图为中东石油资源的分布和石油输出路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海峡是中东通过海运输出石油的必经之地,该海峡的名称是( )
A.曼德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霍尔木兹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6.a、b、c三条石油输出路线中,对a路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石油主要输往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
B.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地
C.依次经过了红海、阿拉伯海等海域
D.是运量最小的一条路线
解析第5题,①海峡是霍尔木兹海峡,连接的是波斯湾与印度洋。第6题,a路线向东运输,主要输往日本和中国等地,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地,是运量较大的一条路线;a路线向东运输,红海在西方,因此不经过红海。
答案5.C 6.B
下图为世界石油、天然气某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不需要从图示地方进口石油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俄罗斯
D.日本
8.图示地区最大产油国向我国供应石油时所需要经过的海峡是( )
①霍尔木兹海峡 ②直布罗陀海峡 ③曼德海峡 ④马六甲海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7题,从图中经纬线可以判断该石油、天然气主要产区是中东,在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四个国家中,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可满足国内需求,不需要进口。第8题,从图中经纬线可以判断该石油、天然气主要产区是中东,中东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是沙特阿拉伯,该国石油主要储存在波斯湾沿岸,所以该国向我国出口石油所需要经过的海峡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答案7.C 8.D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与委内瑞拉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目前我国是委内瑞拉第二大贸易伙伴。委内瑞拉石油资源丰富,但主要是重质油,密度大,很难精炼。近年来,多家中资油气企业在委内瑞拉投资,并换回石油,委内瑞拉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来源地。下表为某年委内瑞拉油气资源量统计表,下图为委内瑞拉所在区域图。
国家
资源
探明
储量
占世界
产量
消费量
委内
瑞拉
石油
2
976
亿桶
17.83
2
725
千桶
781千桶
天然气
5.6万亿
立方米
3.0
328亿
立方米
349亿
立方米
(1)推测委内瑞拉主要的石油出口地区。
(2)说明委内瑞拉吸引中国油气企业投资的优势条件。
(3)从运输与安全两方面,分析中资油气企业在委内瑞拉投资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析第(1)题,主要从石油消费地区考虑。第(2)题,委内瑞拉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油气的需求量大;两国的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第(3)题,运输要从大西洋出发,经过巴拿马运河,横跨太平洋,距离遥远,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另外还由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国际政治环境方面不稳定的因素,国际石油投资与贸易存在着诸多问题。
答案(1)北美、西欧、拉丁美洲和东亚地区。
(2)委内瑞拉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可供开采的年限长;两国经贸关系长期稳步发展;我国国内拥有巨大的油气消费市场。
(3)两国相距遥远,油轮横渡大西洋和太平洋,时间长、风险大,运输成本高;两国社会文化(如国民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差异大;易受到国际和委内瑞拉国内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素养提升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四地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的是(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解析第1题,结合该地区的地势起伏,依据四地岩芯的岩层分布可判断同一岩层的形态为向上弯曲,即该地区为背斜构造,丙地处背斜顶部,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地点。第2题,由上题知,该地质构造是背斜,背斜是由内力作用形成。
答案1.C 2.A
下图为某年部分国家石油产、销量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石油出口量占本国石油产量比重最大的两个国家是
( )
①沙特阿拉伯 ②俄罗斯 ③墨西哥 ④伊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美国石油进口量比中国大得多,其原因主要包括
( )
①社会经济发达 ②国内能源资源贫乏 ③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④能源利用率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3题,石油产量大而消费量小的国家,石油出口量占本国石油产量比重大。第4题,美国石油进口量大,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发达,需求量大;能源消费构成又主要以石油为主。
答案3.A 4.D
下图是世界主要石油运输路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目前石油储量、产量最大,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
( )
A.中国
B.西欧
C.北美
D.中东
6.从波斯湾出发运往欧洲和北美的石油,最近的海上运输路线是( )
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欧美
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欧美
D.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太平洋→欧美
解析第5题,目前石油储量、产量最大,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以波斯湾为中心的中东。第6题,从波斯湾出发运往欧洲和北美的石油,最近的航线需要从波斯湾出发,经霍尔木兹海峡进入阿拉伯海,经曼德海峡进入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到达欧洲和北美。
答案5.D 6.B
7.读石油资源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全球石油资源格局
注:图中数据为贸易量。常规资源主要指原油资源,非常规资源主要指油砂、页岩油、重油等资源。
(1)有人将全球石油资源格局概括为“八字格局”,请加以解释。用一句话概括全球石油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
(2)读我国石油供需图,说明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的状况,预测其变化,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3)海上油轮运输是我国进口石油最主要的运输方式。2016年,我国通过海上通道进口的石油达3.25亿吨,占进口总量的85%左右。我国最主要的海上通道是传统的中东航线。按顺序说出中东航线的起始点及其经过的大洋、海、海峡等,并说明该航线的缺点。
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判断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以俄罗斯、中亚—中东—西非、北非的石油资源为主的常规资源产区,为图示的左区;另一个是以北美洲—南美洲的油砂、页岩油和重油等资源为主的非常规资源产区,即图中的右区。左区和右区在世界地图上构成汉字的“八”字形,故称“八字格局”。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有的地区非常丰富,有的地区非常匮乏。第(2)题,结合图例,分析我国石油供需图可知,我国石油资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石油的消费量增长较快,导致石油存在供需矛盾且不断加剧,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快速增长。第(3)题,根据实际情况可知,我国最主要的海上通道是传统的中东航线,即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东南沿海。该航线依靠海洋运输,海运的缺点是速度慢,运输时间长;在海域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大;受马六甲海峡通航能力的限制,通行船只的吨位和数量有限;该航线经过的国家多,受国际形势影响大;该航线易受恐怖组织和海盗袭击,安全隐患多,存在不稳定因素。
答案(1)解释: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区:俄罗斯、中亚—中东—西非、北非的常规资源产区(左区),北美洲—南美洲的非常规资源产区(右区)。在世界地图上构成汉字的“八”字形,故称“八字格局”。
特征: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衡。
(2)状况: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预测:生产量变化不大,极为缓慢地上升,消费量增长较快。
问题:石油存在供需矛盾且不断加剧,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快速增长。
(3)通道: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中国东南沿海。
缺点:运输时间长;受天气因素影响大;马六甲海峡通航能力有限;受国际形势影响大;易受恐怖组织和海盗袭击,安全隐患多。(共36张PPT)
第2课时 我国的石油安全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
目标
导引
1.结合材料,认识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并分析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理解我国保障石油安全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3.通过学习,能够认识战略性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石油生产
(1)特点:起步晚,但发展快。
(2)大庆油田投产:使我国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
(3)胜利、中原、华北等大型油田开采:当时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石油出口一度成为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
(4)目前,我国已跨入世界石油生产大国行列。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石油消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石油进口数量也逐年攀升。
①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②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0%警戒线。
③2017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9%。
(2)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视野拓展我国不是“贫油国”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由于我国缺乏形成石油的海相沉积,因此被海外学术界扣上“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工业发展迟缓。1941年,我国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李四光提出“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科考队伍,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大胆提出陆相沉积也可以形成大型油田的理论。在“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长庆、大港、任丘等大型油田。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1.石油安全:实质是石油供给安全,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海外石油供给
(1)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
(2)有效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避免石油进口对某一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过度依赖。
(3)努力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
(4)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方式,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国内石油生产
(1)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均有了新突破。
(2)努力降低石油消耗。
(3)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思考感悟针对我国进口石油越来越多的现状,从节约和研发方面考虑,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提示(1)节约方面:①加大科技投入,研制节油设备,提高石油利用率;②加大石油管理力度,杜绝浪费现象。
(2)研发方面:①开发研制太阳能动力汽车;②研制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③研发煤炭液化技术,部分替代石油。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我国石油生产起步晚,发展慢。( )
(2)我国目前石油产量低,供需矛盾严重。( )
(3)石油安全的实质是石油供给安全。( )
(4)我国海外石油供给和运输链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
(5)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必须立足国内,稳定石油生产。(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①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开发和经营 ②加速研发石油替代品 ③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⑤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不属于“开源”范围。
答案B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轻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煤变油”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部分替代石油的产品可以减轻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的依赖程度,缓解煤炭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问题探究
2019年中国从国际上进口了约5亿吨石油(进口量全球最高),同比增长了9.5%。按照石油对外依存度计算公式,进口石油量除以石油总消费量,可以得出2019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70%。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早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且中国也是全球第六大石油开采国(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拉克)。
结合材料探究:
(1)结合生活常识,说明我们“生活在石油的包围圈”中。
(2)分析我国虽然是石油生产大国却又对外依存度高的原因。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石油是各类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其他多种燃料用油的原材料,例如交通工具用油;石油通过各种加工、提炼后可以制作多种类型的塑料制品,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吸管;石油还是纺织品的重要原材料,例如我们穿的衣服;石油还是各种合成橡胶的原材料,例如汽车轮胎、鞋子、体育用品等。
(2)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石油;我们使用、消耗掉的石油量非常大,自身不能全部满足石油需求。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图解法理解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结合中国石油供需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阶段我国(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图示阶段我国受石油价格上涨冲击较小的工业是( )
A.乙烯
B.小排量汽车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3)我国未来应( )
①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思维导引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图中数据表明,图示阶段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快,说明经济发展迅速。第(2)题,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属于石油工业,受石油价格上涨冲击较大。第(3)题,石油应当适度开采、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答案(1)D (2)B (3)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问题探究
2019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依然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这意味着中国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地位非常稳固。下图示意2019年中国石油进口地区和国家。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特点。
(2)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石油进口的弊端。
提示(1)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中东、非洲、俄罗斯及南美作为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
(2)从进口地的地理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过度依赖海运;从进口量来看,中国进口石油地区主要为中东,对中东过度依赖;中国石油进口通道较为集中,大部分海上运输航线都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运力不足、运输方式和航线单一。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我国保障石油安全的原因与措施分析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特别提示
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
(1)“开源”方面。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加强资源勘探,发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③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品。
(2)“节流”方面。
①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我国石油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约潜力很大。要推广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②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我国首批选定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4个: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目的是( )
A.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
B.减少外部环境对我国石油市场的影响
C.加快东部地区石油加工业的发展
D.石油危机时可在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我国首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的影响因素是( )
①海运条件优越 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国际安全需要 ④石化工业发达城市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素养立意本题结合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考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措施,需要结合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特点与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综合分析,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解析第(1)题,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不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储备石油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对我国石油市场的影响;石油储备地点选择在东部地区,不能加快东部地区石油加工业的发展;石油储备的目的不是石油危机时获取高额利润,而是保障自身石油安全。第(2)题,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均在东部沿海地区,海运便利,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首先会面临石油安全问题。
答案(1)B (2)D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区域认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般认为,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警戒线”。推进中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减轻某区域中断石油供应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
中国石油、天然气分布简图
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变化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统计快报、国家能源局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分别概括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特点。
(2)简述我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化情况,并判断我国“石油安全”风险的高低。
(3)进口渠道多元化是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举措,列举出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地区和国家。
(4)从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分析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积极影响。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提示(1)石油分布特点:北方多,南方少。天然气分布特点:中西部多、东部少。
(2)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石油生产量基本稳定,需求缺口逐渐增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远高于50%的警戒线,“石油安全”的风险较高。
(3)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南美洲委内瑞拉等。
(4)经济方面: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天然气生产、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社会方面: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生态方面:使用天然气能减少薪柴的使用,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经济收入的提高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缓解当地的生态问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读图,完成1~2题。
1.A、B、C代表的化石能源分别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
B.煤、天然气和石油
C.天然气、石油和煤
D.石油、天然气和煤
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省级
行政区可能是( )
A.山西、黑龙江、新疆
B.黑龙江、山西、新疆
C.黑龙江、新疆、山西
D.新疆、山西、黑龙江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为我国四大气区之一,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判断A为天然气;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可判断C为煤炭;B则为石油;所以A、B、C代表的化石能源分别是天然气、石油和煤。第2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可知,①省级行政区石油资源丰富,②省级行政区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丰富,③省级行政区主要是煤炭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在黑龙江、新疆、山西三个省级行政区中,可判断出①为黑龙江,②为新疆,③为山西。
答案1.C 2.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舟山群岛岸线资源丰富,早期定位为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储备中转基地。2017年舟山自贸区支持舟山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提升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构建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港口经济圈,成为全球性大宗商品物流中心。据此完成3~4题。
3.舟山群岛支持较为完整的石油战略产业链的主要优势是( )
A.岸线资源丰富
B.淡水资源充足
C.环保工业发达
D.岛上植被茂密
4.舟山的定位从聚焦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向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的转变,将( )
A.提升产业层次
B.加剧能源紧张
C.减轻物流压力
D.改善海洋环境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3题,岸线资源是指占用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空间的国土资源,是水土结合的特殊资源。据材料得知,舟山群岛岸线资源丰富,可以支持较为完整的石油战略产业链。第4题,石油战略产业链经济效益更高,要比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层次更高,这种转变有助于舟山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答案3.A 4.A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能源生产结构是指各类能源的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类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读我国煤炭和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5.该图说明我国( )
A.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B.石油的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C.煤炭和石油的生产量同步增长
D.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状况得到改善
6.目前,改善我国能源现状的可行性措施是(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煤炭代替石油,提高能源自给率
C.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D.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5题,石油生产与消费结构差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一直为负值,所以石油生产量小于消费量,供不应求,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第6题,上题得出,石油生产量小于消费量,供不应求,必须积极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满足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
答案5.B 6.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从1993年开始,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国,石油成了对外依存度最高的能源种类,中国的能源安全堪忧。下图是2003—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图。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1)根据材料描述我国石油利用方面的特征。
(2)分析我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的原因。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石油消费量大、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进口量增长速度快。第(2)题,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石油消费量大、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进口量增长速度快。
(2)我国经济规模大,消费量大;经济增长快,能源消费量增长快;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位产值能耗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人口多,生活消耗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