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意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忆一忆: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
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题
解
“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夜雨”指在秋天的夜晚下雨,表示时间。“寄北”即寄北方的友人,交代写作对象。“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北方妻子的,结合诗歌内容来看,也是行得通的。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读准节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读懂诗意
指作者的妻子。
指回家的日期。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什么时候才能。
从头谈起。
剪烛,古代点油灯,为使灯明亮,需要剪去灯芯上的烛花。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盾,即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情景。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
回家的日期,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句得到。
.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
未有期,大雨聚至池中涨满了水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剪烛西窗”表达什么情感?
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诗中哪句是写景的?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怎样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的?
第二句(巴山、秋池、夜雨)借景抒情
内心孤独寂寞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苦雨深秋的落寞和相见共语的期盼之情。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请从形式、情感和表现手法方面进行比较《十五夜望月》与《夜雨寄北》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
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同点:形式:都是七言绝句。
情感:都是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
表现手法:都是借景抒情
,
虚实结合
不同点:《夜雨寄北》一问一答,形式新颖。
《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形式比较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