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1温度和温标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2.1温度和温标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03 19:46:52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温度和温标
学习目标
1.知道平衡态及系统的状态参量。
2.明确温度的概念,知道热平衡定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3.了解温度计的原理,知道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
思维导图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一、状态参量与平衡态
1.热力学系统:研究某一容器中气体的热学性质,其研究对象是容器中的大量分子组成的系统,这在热学中叫作一个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
2.外界: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统称外界。
3.状态参量:在热学中,为确定系统的状态所需要用到的物理量叫作系统的状态参量。
常用的状态参量有:几何参量体积V、力学参量压强p、热学参量
温度T。
4.平衡态: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系统内各部分的状态参量能够达到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叫作平衡态。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二、热平衡与温度
1.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而传热的热力学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都不再变化,我们说这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达到热平衡的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温度。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个结论称为热平衡定律,它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三、温度计与温标
1.温度计:选择一种测量物质,根据这种物质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某个特性来制造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名称
原理
水银温度计
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金属电阻温度计
根据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来测量温度
气体温度计
根据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来测量温度
热电偶温度计
根据不同导体因温差而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不同来测量温度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3.温标
(1)定义:定量地描述温度的方法称为温标。
(2)两种温标。
①摄氏温标: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这种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
℃,水的沸点为100
℃。在0
℃和100
℃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作1
℃。
②热力学温标: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这种温标规定摄氏温度的-273.15
℃为零值。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3)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①摄氏温度:用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②热力学温度: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
③换算关系:T=t+273.15
K。?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1.正误判断
(1)表示系统的状态参量常用的有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温度。(  )
(2)热平衡是指系统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且系统内部分子停止运动的状态。(  )
(3)处于热平衡的几个系统的温度一定相等。(  )
(4)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热量。(  )
(5)0
℃的温度可以用热力学温度粗略表示为273
K。(  )
(6)温度升高了10
℃也就是升高了10
K。(  )
(7)物体的温度由本身决定,数值与所选温标无关。(  )
(8)水银温度计测温原理是热平衡定律。(  )
答案(1)× (2)× (3)√ (4)× (5)√ (6)√ (7)× (8)√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2.(多选)下列关于热力学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36
℃比136
K温度高
B.0
℃等于273.15
K
C.升高1
℃就是升高1
K
D.升高1
℃就是升高274.15
K
解析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是表示温度的不同方法,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规定的零点不同,但每一度的大小是一样的。根据T=t+273.15
K可知-136
℃=137.15
K,0

等于273.15
K,A、B正确;由ΔT=Δt知C正确,D错误。
答案ABC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3.关于温度与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与温标是一回事,所以热力学温标也称为热力学温度
B.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以取负值
C.摄氏温度升高3
℃,在热力学温标中温度升高276.15
K
D.热力学温度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每一度的大小相等
解析温标是温度数值的表示方法,所以温度与温标是不同的概念,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称为热力学温度,选项A错误;摄氏温度可以取负值,但是热力学温度不能取负值,因为热力学温度的零点是低温的极限,故选项B错误;摄氏温度的每一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每一度的大小相等,摄氏温度升高3
℃,也就是热力学温度升高了3
K,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答案D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4.(多选)关于热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系统甲与系统乙达到热平衡就是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
B.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与0
℃的水未达到热平衡
C.量体温时水银体温计需要和身体接触十分钟左右是为了让体温计跟身体达到热平衡
D.冷热程度相同的两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析两个系统达到热平衡时的标志是它们的温度相同,或者说它们的冷热程度相同。A、C、D正确,B错误。
答案AC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状态参量与平衡态
情境探究
如图,将鸡蛋放在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鸡蛋处于平衡态吗?
要点提示处于平衡态。当系统内包括温度在内的所有状态参量都不随时间变化时,系统处于平衡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
(1)体积V:系统的几何参量,它可以确定系统的空间范围。
(2)压强p:系统的力学参量,它可以描述系统的力学性质。
(3)温度T:系统的热学参量,它可以确定系统的冷热程度。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2.平衡态的理解
(1)热力学的平衡态与力学的平衡态的意义不同,热力学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2)平衡态的特点:系统温度、压强、体积不发生变化。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所有的状态参量都不随时间变化,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容易地描述系统的状态,中学阶段我们主要处理平衡态的问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1
(多选)下列系统处于平衡态的是(  )
A.将一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B.冰水混合物处在0
℃环境中
C.一个装有气体的密闭绝热容器匀速运动,容器突然停止运动,此时容器内的气体
D.开空调2分钟内教室内的气体
解析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其状态参量稳定不变,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冰水混合物在0
℃环境中,其温度、压强、体积都不再变化,是平衡态,故A、B对;一个装有气体的密闭绝热容器匀速运动突然停止时,容器内气体的温度升高,故其不是平衡态,C错;开空调2分钟内教室内的气体的温度会变化,故其不是平衡态,D错。
答案AB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规律方法
两步法判断热力学系统是否处于平衡态
1.判断热力学系统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
2.判断系统的状态参量(压强、体积和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系统不受外界的影响,且状态参量不发生变化,系统就处于平衡态,否则就是非平衡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1如果一个系统达到了平衡态,那么这个系统各处的(  )
A.温度、压强、体积都一定达到了稳定的状态不再变化
B.温度一定达到了某一稳定值,但压强和体积仍是可以变化的
C.温度一定达到了某一稳定值,并且分子不再运动,达到了“凝固”状态
D.温度、压强不再变化,但体积仍可变化
解析如果一个系统达到了平衡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如温度、压强和体积等都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温度达到稳定值,分子仍然是运动的,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凝固”状态。
答案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热平衡与温度
情境探究
刀剑淬火是制作刀剑的重要过程,如图所示,是刀剑刚入水淬火的瞬间,在这一瞬间,刀剑和水组成的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达到热平衡状态的标志是什么?
要点提示淬火瞬间由于一部分刀剑在水的外部,一部分处于水的内部,温度不相同,没有达到热平衡状态;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的温度相等,达到了热平衡状态;达到热平衡状态的标志是温度相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平衡态与热平衡的区别和联系
状态
平衡态
热平衡


研究
对象
一个系统
两个接触的系统
判断
依据
系统不受外界影响,状态参量不变
两个系统的温度相同
联系
处于热平衡的两个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2.热平衡
相互接触而传热的两个系统,各自的状态参量将会相互影响而分别改变,最后,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将不再变化,我们就说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所以两个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系统具有相同的温度。
3.热平衡定律
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个结论称为热平衡定律。
4.温度与热平衡
(1)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在微观上,反映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3)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特别提醒达到热平衡的两个系统一定具有相同的温度;若温度不同,即两个系统没有达到热平衡,则系统一定存在着热交换。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2
(多选)有甲、乙、丙三个温度不同的物体,将甲和乙接触很长一段时间后分开,再将乙和丙接触很长一段时间后分开(发生了热交换),假设只有在它们相互接触时有热传递,不接触时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则(  )
A.甲、乙、丙三个物体都达到了平衡态
B.只有乙、丙达到了平衡态,甲没有达到平衡态
C.乙、丙两物体都和甲达到了热平衡
D.乙、丙两物体达到了热平衡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解析甲、乙、丙三个物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所以甲、乙、丙三个物体都达到了平衡态,A正确,B错误;甲和乙接触一段时间后分开,甲和乙达到了热平衡,但乙和丙接触一段时间后,乙的温度又发生了变化,甲和乙的热平衡被破坏,乙和丙两物体达到了热平衡,C错误,D正确。
答案AD
规律方法
判断系统达到热平衡的两个方法
1.根据两个相接触的系统的状态参量是否发生变化判断。如果不发生变化,处于热平衡,发生变化则不处于热平衡。
2.根据两个系统的温度是否相同判断。如果相同,处于热平衡,不相同则不处于热平衡。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腋下足够长时间的水银体温计中的水银与人体达到热平衡
B.温度相同的棉花和石头相接触,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热平衡
C.若a与b、c都达到热平衡,则b、c之间也达到了热平衡
D.两物体温度相同,可以说两物体达到了热平衡
解析两个物体紧密接触时,如果两者的温度有差异,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热传递,高温物体将向低温物体传热,最终使二者的温度达到相等,即达到热平衡,故A、D正确;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时,不会发生热传递,已经达到热平衡,故B错误;若a与b、c都达到热平衡,三者温度一定相等,所以b、c之间也达到了热平衡,故C正确。
答案AC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温度计与温标
情境探究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爸爸:“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儿子:“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其中的102度是指的华氏温度,40度是指的摄氏温度,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把40
℃换算成热力学温度。
要点提示40
℃换算成热力学温度为313.15
K。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温度”含义的两种说法
宏观
角度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的定义带有主观性,因为冷热是由人体的感觉器官比较得到的,往往是不准确的
热平衡
角度
温度的严格定义是建立在热平衡定律基础上的。热平衡定律指出,两个系统相互处于热平衡时,存在一个数值相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是温度,这样的定义更具有科学性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2.温度计测量原理
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温度计与待测物体接触,达到热平衡,其温度与待测物体的温度相同。
3.温标
(1)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力学温标。
(2)温标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的测温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的方法。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温标
摄氏温标
热力学温标
零度的规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
水混合物的温度
-273.15
℃(绝对零度)
温度名称
摄氏温度
热力学温度
温度符号
t
T
单位名称
摄氏度
开尔文
单位符号

K
关系
(1)T=t+273.15
K,粗略表示为T=t+273
K
(2)每一开尔文的大小与每一摄氏度的大小相等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特别提醒(1)温度计的热容量必须很小,与待测物体接触时,几乎不改变待测物体状态。
(2)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实例引导
例3
(多选)关于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某物体摄氏温度为10
℃,即热力学温度为10
K
B.热力学温度升高1
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

C.摄氏温度升高10
℃,对应热力学温度升高283
K
D.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温标不同,两者表示的温度无法比较
解析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t+273.15
K,所以选项A错误;对于T=t+273.15
K,有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可变形为ΔT=Δt+273.15
K,而认为C选项正确,实际上ΔT=T2-T1=t2-t1=Δt,即用摄氏温度表示的温差等于用热力学温度表示的温差,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C、D错误。
答案AC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规律方法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的理解
1.T=t+273.15
K是解决有关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问题的基础。
2.摄氏温度变化1
℃与热力学温度变化1
K是等效的,即ΔT=Δt,而不是ΔT=Δt+273.15
K。
3.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永远达不到,故热力学温度不能出现负值,但摄氏温度可以出现负值。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变式训练3(多选)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3
℃=240
K
B.温度变化1
℃,也就是温度变化1
K
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
D.温度由t升至2t,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t+273
K
E.-136
℃比136
K温度高
解析粗略计算时,T=t+273
K,由此可知-33
℃=240
K,A正确,同时B正确;因绝对零度达不到,故热力学温度不可能取负值,故C错;D选项中初态热力学温度为t+273
K,末态为2t+273
K,温度升高了t,故D错;根据T=t+273
K,可知-136
℃=137
K,E正确。
答案ABE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达到热平衡后,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  )
A.质量
B.密度
C.温度
D.重力
解析由热平衡定律可知,C选项正确。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2.有关温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标不同,测量时得到同一系统的温度数值可能是不同的
B.不同温标表示的温度数值不同,则说明温度不同
C.温标的规定都是人为的,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D.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是两种不同的温度表示方法,表示的温度数值没有关系
解析温标不同,测量同一系统的温度数值一般不同,A正确,B错误;每一种温标的规定都有一定意义,如摄氏温标的0
℃表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100
℃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C错误;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数值关系为T=t+273
K,D错误。
答案A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3.(多选)关于热平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系统甲与系统乙达到热平衡就是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数值
B.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与0
℃的水未达到热平衡
C.量体温时,温度计须和身体接触5~10分钟是为了让温度计跟身体达到热平衡
D.冷热程度相同的两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析达到热平衡时温度相同,或者说温度相同就表明两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故B错,应选A、C、D。
答案ACD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4.家用温度计经常标有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把冰熔点的温度定为0
℃,水沸点的温度为100
℃,两温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
℃;而华氏温度把冰熔点定为32华氏度,把水的沸点定为212华氏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华氏度。(本题所述皆为标准大气压下)求:
(1)温度每上升1
℃,即上升多少华氏度?
(2)人的正常体温若取37
℃,对应多少华氏度?
(2)37×1.8华氏度+32华氏度=98.6华氏度。
答案(1)1.8华氏度 (2)98.6华氏度第二章气体、固体和液体
1.温度和温标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小明自定一种新温标p,他将冰熔点与水沸点之间的温度等分为200格,且将冰熔点的温度定为50p(上述皆为标准大气压下),今小明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为150p时,则该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时应为(  )
                
A.30

B.40

C.50

D.60

解析每格表示的摄氏度为=0.5
℃,比冰熔点高出的温度为(150-50)×0.5
℃=50
℃,C对,A、B、D错。
答案C
2.(多选)两个原来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分开后,由于受外界的影响,其中一个系统的温度升高了5
K,另一个系统的温度升高了5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系统不再是热平衡状态
B.两个系统此时仍是热平衡状态
C.两个系统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D.两个系统的状态都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由于两个系统原来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相同,当分别升高5
℃和5
K后,温度仍相同,两个系统仍为热平衡状态,故A错误,B正确;由于温度发生了变化,系统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D错误。
答案BC
3.
(多选)如图所示,一个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槽中,细管中的液面清晰可见,如果不考虑外界大气压的变化,就能根据液面的变化测出球形瓶周围温度的变化,则(  )
A.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槽中的液体
B.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细管中的红色液体
C.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的空气
D.该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制造的
解析细管中的红色液体是用来显示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封闭的空气,该温度计是利用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故A、B错误,C、D正确。
答案CD
4.(多选)实际应用中,常用到一种双金属温度计。它是利用铜片与铁片铆合在一起的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已知甲图中双金属片被加热时,其弯曲程度会增大,则下列各种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  )
A.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铜、铁两种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
B.双金属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性质来工作的
C.由甲图可知,铜的热膨胀系数大于铁的热膨胀系数
D.由乙图可知,其双金属片的内层一定为铜,外层一定为铁
解析铜的热膨胀系数比铁的热膨胀系数大,温度升高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在增大,指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双金属温度计是利用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铜、铁两种金属制成的双金属片,其弯曲程度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来工作的,A、B正确;如题图甲所示,加热时,双金属片弯曲程度增大,即进一步向上弯曲,说明双金属片下层热膨胀系数较大,即铜的热膨胀系数较大,C正确;如题图乙所示,温度计示数是顺时针方向增大,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指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其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在增大,故可以推知双金属片的内层一定是铁,外层一定是铜,D错误。
答案ABC
5.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明同学在室外拿铁棒和木头时,感觉到铁棒明显比木头凉,由于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是温度,于是小明得出当时“铁棒比木头温度低”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
解析不对。由于铁棒和木头都与周围的环境达到热平衡,故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感觉到铁棒特别凉,是因为人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给铁棒的热量比传递给木头的热量多,所以他的结论不对。
答案见解析
能力提升
1.小丽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将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很少一部分,然后像图中那样去测量和读数,她这样做被小宁发现了,小宁指出她的错误如下。小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应倒入另一个烧杯中,这会使温度降低
B.水倒的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C.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线相平,而不应斜视
D.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里读
解析题中将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测量有两处错误:其一,少量水不能完全浸没温度计玻璃泡,达热平衡时测量的不是水的温度;其二,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这少量水与另一烧杯又达到一个热平衡,温度已改变,再用温度计测量时,测出的是这个热平衡状态的温度,而不是待测水的温度了。所以A、B对。题中C项读数说法对,但D选项中要把温度计取出来读数就不对了,当把温度计取出时,在空气中它与空气间存在温度差,有热交换,示数会变化。
答案D
2.严冬,水桶里结了厚厚的冰,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学在冰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正确的做法是(  )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
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的温度
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提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然后读出示数
解析要测量冰下水的温度,必须使温度计与冰下的水达到热平衡时,再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可隔着冰又没法直接读数,把温度计取出来,显示的又不是原热平衡下的温度,所以A的做法不正确,C的做法正确,D的做法不正确,B的做法也失去了原来的热平衡,水瓶提出后,再用温度计测,这时,周围空气也参与了热交换,测出的温度不再是冰下水的温度了。
答案C
3.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
℃;在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
℃。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
℃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
℃,60

B.21
℃,40

C.35
℃,56

D.35
℃,36

解析此温度计每一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
℃,当它的示数为41
℃时,它上升的格数为(41-20)格=21格,对应的实际温度应为21×
℃=35
℃;同理,当实际温度为60
℃时,此温度计应从20开始上升格数为格=36格,它的示数为36
℃+20
℃=56
℃,所以C正确。
答案C
4.
小明在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一根装有一小段有色水柱的细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烧瓶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水柱位置将上下移动。当有色水柱下端与D和A对齐时,温度分别为20
℃和80
℃。A、D间刻度均匀分布。由图可知,图中有色水柱下端所示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解析由题图知A、D间共有15个格,每个格表示温度为
℃=4
℃,有色水柱的下端离D点3个格即3×4
℃=12
℃,所以温度为t=20
℃+12
℃=32
℃。
答案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