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情景导入
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南之面。盖此从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
第四章
地貌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
《徐霞客游记》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我们欣赏的地貌景观有什么的特点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地壳表层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一定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思考: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
2.
水
(气候湿润、降水充足)
地表喀斯特地貌
1、六种地貌景观的发育是否有先后顺序?
2、若有,这些地貌是如何演变的。
3、峰丛和峰林、洼地有何特征?
洼地:四周高,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锥状耸立
坝子
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常呈层状分布,常发育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或石帘等。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重庆等地
根据所学内容,说一说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有何影响。
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但该地形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天眼”为什么选址在贵州大窝凼?
合作探究一: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建设后
建设前
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探究一: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建设后
建设前
气候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
地貌特点:为喀斯特地貌的洼地,四周高中部低。
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建设后
建设前
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条件适合射电望远镜的形状,工程开挖量小。
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建设后
建设前
喀斯特地貌区,底部有裂隙,利于地表水下渗,便于排水。
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河流地貌
概念: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土壤在流水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河流地貌
想一想:沿着我们母亲河——黄河顺流而下,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地貌景观?
一、流经山区
1、地貌特点:
岸壁陡峭,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形成“V”形河谷。
2、形成原因: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石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为河流侵蚀地貌。
龙羊峡谷
二、流经平原地区
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河流流速减慢,流水向河谷两侧侵蚀,使河谷不断展宽,最终发育成“槽形”,为侵蚀地貌。
成因:
1、河谷地貌特点:
2、河曲和牛轭湖:
牛轭湖形成
河流作用
牛轭湖的形成
平直河道
形成曲流
出现曲流颈(P)
截弯取直
出现牛轭湖
二、流经平原地区
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河流流速减慢,流水向河谷两侧侵蚀,使河谷不断展宽,最终发育成“槽形”,为侵蚀地貌。
成因:
1、河谷地貌特点:
3、河谷两岸地貌特点:
一般发育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成因:
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河流泥沙堆积而成,为堆积地貌。
2、河曲和牛轭湖:
三、河口段
地貌特点:
地势低平,在河流入海处,发育三角洲。
泥沙为何在入海口处大量沉积?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为堆积地貌。
合作探究二:分析不同位置河流地貌的沉积颗粒物大小
冲积扇
1、从冲积扇的谷口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规律?解释原因?
2、推测上面三幅图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描述冲积平原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谷口
扇缘
宁夏平原
三角洲
冲积平原
冲积扇
1、从冲积扇的谷口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规律?解释原因?
谷口
扇缘
由大到小
谷口位置坡度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越往扇缘,坡度越小,流速越慢,颗粒物小。
合作探究二:分析不同位置河流地貌的沉积颗粒物
冲积扇
谷口
扇缘
宁夏平原
三角洲
2、推测上面三幅图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从第一幅图到第三幅图,沉积颗粒物由大变小。
沉积颗粒物的大小主要和流速有关,流速越大,沉积颗粒物越大;而流速又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流速越大;三种地貌的坡度依次减小,所以沉积颗粒物由大变小。
冲积平原
合作探究二:分析不同位置河流地貌的沉积颗粒物
冲积扇
谷口
扇缘
宁夏平原
三角洲
3、描述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有利方面:靠近河流,提供水源;发展运输业、渔业;在冲积平原上发展农业和工业;为人类提供居住的场所。
不利方面: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水。
冲积平原
知识小结
常见地貌类型
V形谷
冲积平原
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能力提升
1、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
③_______
属于________(地貌类型),该区域在地下可能出现的地貌景观是________。
2、分析该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
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
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峰丛
峰林
残丘
喀斯特
石钟乳、石笋、石柱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针对第一方面,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第二方面,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次级地貌组合等。
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1.从不同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这些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区域认知
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
地理实践力
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本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卡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次级地貌(如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
2.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各类地貌教学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通过《徐霞游记·滇游日记二》中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进行剖析,引出本节课。
给出问题:文中描述的是哪一种地貌类型?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紧接着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
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徐霞客表达的意思,同时欣赏喀斯特地貌的风光,观察地貌景观的特点。
通过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联想实景,激发对新课的兴趣,视频的观看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感官认识。
第一部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
3.喀斯特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4.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有何影响。
5.探究活动一
过渡:追随徐霞客的足迹,欣赏了我国美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那么喀斯特地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地貌类型?
1.通过教师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其形成条件。
2.引导学生读图,先从整体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主要分布区?
3.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次级地貌的类型(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进行讲述)
4.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有何影响。
5.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分组讨论,阅读P68-P69活动题,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从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基建工程优势和排水方面的优势三个方面做答)
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学生从概念中总结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广西、贵州、云南。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
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多。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
2.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3.①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该概念的解读需要细致,教师引导,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此处对次级地貌的概念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其景观特征的判断。
通过学生分析,加深对喀斯特地貌的理解,
辅助知识的穿插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时空概念的地理观。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
本题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一方面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念
2.演示实验
3.沿黄河顺流而下,看到地貌景观
4.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5.合作探究二
1.补充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
2.播放演示实验的视频
3.在黄河流域图中展示三种地貌景观图
4.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河流地貌的类型,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次级地貌类型。
其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地貌类型,如牛轭湖的形态,教师通过现有形态推演其形成过程。
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给学生补充
学生观察实验中,并描述出现的现象
学生推所经过三个地区测地貌景观。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并能描述出各种河流地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分析不同位置河流地貌的沉积颗粒物大小
1、从冲积扇的谷口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规律?解释原因?
2、推测上面三幅图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描述冲积平原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河流地貌的概念作为本部分的铺垫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透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自然地理现象规律。
课堂小结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地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2、描述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能说明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基础梳理】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岩石在适当条件下,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
,从
而在
和
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典型分布区域:
、
、
等地。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地表:
类型
孤峰
残丘
特点
或
网格状,地面
,四周高
呈
地下:溶洞、①
、石幔或石帘②
③
、地下河等。
二、河流地貌:
概念: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V”形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类型及成因:
位置
地貌形态
形成
地貌特征
山区
“
”形河谷
水流不断
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河谷
,岸壁较
,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平原地区
平原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
而成。
河谷呈宽而浅的
,山前部分坡度
,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
,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地势平缓地区
、牛轭湖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
河道呈“S”形弯曲。
河口
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
形成。
三角形状;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
【课堂探究一】
结合课本,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平塘的原因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课堂探究二】
分析河流地貌沉积颗粒物的大小
1、从冲积扇的谷口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规律?解释原因?
2、推测上面三幅图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能力提升】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如图a所示)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图b是“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2017年10月,FAST发现2颗新脉冲星,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分析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
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延申了人类的目力,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总星系
D.
.太阳系
2.
“大窝凼”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
流水沉积
B.
风力侵蚀
C.
风化作用
D.
流水侵蚀
3.
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④①③②
4.
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形,②处河谷呈槽形。
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___为主;
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
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______________,加上海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____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___。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