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师用教学案+学生用教学案).rar

文档属性

名称 《化石吟》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师用教学案+学生用教学案).rar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5 23:29:1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化石吟》教学案
备课人:武勇 审核:杨光树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从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预习
1.字词积累
奇huàn( ) 裹( )藏 葱茏 ( )( ) 卓越( ) 万载(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地壳 ( )
2、理解词语:
骸骨: 葱茏: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文学常识:
(1)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著有诗《军规》、《围城》等。
(2)《化石吟》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全文采用 修辞,显得亲切自然。
4、自由诵读诗歌至少4遍。要求:A、思考诗文的层次B、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齐读诗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结合你的想象和书中的介绍,描绘一下)
2.《化石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诗文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三、合作探究,重点理解诗文
1.第一、二节是全诗第一层,运用了 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2.“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分别讲述了那些神话?(提示:第一问中的“作用”主要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的角度来思考;第二问要结合后面各节诗文所讲的内容)
作用:
讲述的神话:
3.在第三至六小节中,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哪一句?你觉得“冰冷的骸骨”回答了什么平凡的真理?
4、谈谈你对“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的理解(思路点拨:找到关键词“珍贵的密码”。)
5.其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思路点拨: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
四、小组合作,品析写法。
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思路点拨:赏析的方法见,《济南的冬天》教学案)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结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想象与拓展(时间不够,就放在课后)
7、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大胆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 修辞手法,用诗歌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了亿万年前的生物世界的神奇,赞颂了
七、课堂检测与拓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载( ) 骸骨( )猛犸( )躯壳( )潜行( )悄然无声( )档案( )腐朽( )
2、根据课文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请你向我一一讲述那 的故事(2)你否定了 的存在
(3)黑色的躯壳 着生命的信息 (4)啊!你——令人 的大自然。
A、奇特 大自然 裹藏 感叹 B、奇特 大自然 隐藏 叹服
C、奇幻 造物主 裹藏 叹服 D、奇幻 造物主 隐藏 感叹
3、理解分析课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化石吟》是一篇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亲切自然。
C、本诗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化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古生物世界。
D、这首诗最后一节回应了第1、2节诗,整首诗结构完整,有收有放,有问有答。
4、语文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
学校号召各班同学参与“实施清洁和谐成都”活动。请你按照下面提示为为2013级1班设计活动方案。(方案中不得出现真实县名和校名)
(1) 请为活动拟一条标语:
(2) 请为活动提供三个活动方式
(3) 在活动中,某天放学路上,你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给四岁的女儿剥香蕉,并随手把香蕉皮仍在地上。你捡起香蕉皮走到她们面前,用温和的语气对女孩的妈妈说:“
对小女孩说:
点拨:注意说话的对象不同,语言就不一样,特别提示“温和的语气“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 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清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似无似有。
C.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D.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6、阅读《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做题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选文说明的内容是_ ,写作的顺序是 。
2、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⑵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3、作者分别从_ _四个方面说明了岩石被外力的破坏。
4、“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这两处比喻能否互换,为什么?
7、课外文言文阅读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8、仿写
你无法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 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七、学\教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张PPT)
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16课 化石吟
同学们 ,推开你们智慧的小窗,
放飞你们的思绪,
飞向那远古的的洪荒。。。。。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大变化,无论多么久远,生命是永恒的,生命的进化是永恒的。。。。
检查预习
奇幻( huàn)裹(guǒ)藏 葱茏(cōng)(lóng) 卓(zhuó)越 万载(zǎi)骸骨(hái) 潜行(qián) 躯壳(ké) 档案(dàng) 地壳(qiào)
骸骨:尸骨
葱茏:形容树木长得茂盛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石头腐烂,形容时间特别长
日转星移:太阳转动,星星移动位置
“吟”是的赞颂意思,全文采用拟人修辞手法
整体感知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的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而不思则罔” 今天你思考没有?
1、发挥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范例: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那是一个遥远洪荒的世界,到处是茂盛的原始森林,嘴里长牙的鸟儿在天上飞翔;没有下巴的鱼儿在水里快活的游着,还有那巨大的猛犸和恐龙在草地上悠闲的走着……
2、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合作探究,理解诗文(一)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亿万年前的石头说了哪些神话?
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神话:A、生物不是造物主造的,而是一步步演化而来的B、化石里藏有生命信息,C、在遥远的太古时代曾有恐龙、猛犸等这样的动物……
(二)你觉得“冰冷的骸骨”回答了什么平凡的真理?
要点提示:进化论
(三)谈谈你对“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的理解
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其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是写人 ,这是一种比喻,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了它的生命历程,同时也告诉我们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
小组合作,品析写法
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结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互相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拓展想象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大胆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再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化石吟》教学案
备课人:武勇 审核:杨光树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从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预习(在幻灯片上打出来,学生相对交换改正)
1.字词积累
奇huàn( 幻 ) 裹( guo )藏 葱茏 ( chong )(long) 卓越( zhuo) 万载( zai)
骸(hai )骨 潜(qian)行 躯壳( ke) 档(dang )案 地壳 (qiao )
2、理解词语:
骸骨:尸骨 葱茏: (草木)青翠茂盛
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干枯,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 太阳转了方向,星星移了位置
3、文学常识:(抽学生起来回答)
(1)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著有诗《军规》、《围城》等。
(2)《化石吟》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赞颂 的意思。全文采用 拟人 修辞,显得亲切自然。
4、自由诵读诗歌至少4遍。要求:A、思考诗文的层次B、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先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的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结合你的想象和书中的介绍,描绘一下)
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远古的森林很茂盛,还有巨大的恐龙和猛犸。
2.《化石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再次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重点理解诗文
(每个组派一个代表,组成七人朗读小组,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1.“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在诗文中有什么作用?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哪些话?(提示:第一问中的“作用”主要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的角度来思考;第二问要结合后面各节诗文所讲的内容)
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
讲述的神话:A、生物不是造物主造的,而是一步步演化而来的B、化石里藏有生命信息,为科研提供了条件C、在遥远的太古时代曾有恐龙、猛犸等这样的动物……
2.在第三至六小节中,你觉得“冰冷的骸骨”回答了什么平凡的真理?
是“你把我的思绪……生物进化的图画”一句,“冰冷的骸骨”这句话表明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足以证明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3、谈谈你对“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的理解(思路点拨:找到关键词“珍贵的密码”。)
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其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思路点拨: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
不是写人 ,这是一种比喻,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了它的生命历程,同时也告诉我们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
四、小组合作,品析写法。
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思路点拨:赏析的方法见,《济南的冬天》教学案)(诗文的第一二节的作用就据此讲讲)
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再如:诗文的第一二节,使用排比和疑问的手法,激起读者对古代生物的兴趣。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结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所以最后一节是第2节的回答.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五、拓展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大胆想象,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 拟人、排比、比喻等 修辞手法,用诗歌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了亿万年前的生物世界的神奇,赞颂了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六、课堂检测与拓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载( ) 骸骨( )猛犸( )躯壳( )潜行( )悄然无声( )档案( )腐朽( )
2、根据课文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请你向我一一讲述那 的故事(2)你否定了 的存在
(3)黑色的躯壳 着生命的信息 (4)啊!你——令人 的大自然。
A、奇特 大自然 裹藏 感叹 B、奇特 大自然 隐藏 叹服
C、奇幻 造物主 裹藏 叹服 D、奇幻 造物主 隐藏 感叹
3、理解分析课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化石吟》是一篇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亲切自然。
C、本诗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化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古生物世界。
D、这首诗最后一节回应了第1、2节诗,整首诗结构完整,有收有放,有问有答。
4、语文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
学校号召各班同学参与“实施清洁和谐成都”活动。请你按照下面提示为为2013级1班设计活动方案。(方案中不得出现真实县名和校名)
(1) 请为活动拟一条标语:
(2) 请为活动提供三个活动方式
(3) 在活动中,某天放学路上,你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给四岁的女儿剥香蕉,并随手把香蕉皮仍在地上。你捡起香蕉皮走到她们面前,用温和的语气对女孩的妈妈说:“
对小女孩说:
点拨:注意说话的对象不同,语言就不一样,特别提示“温和的语气“
5、阅读《鱼化石》做题
①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②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③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④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⑤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⑥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⑦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1) 在第一节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刻画“鱼化石“的前生?
(2) 从本诗中你知道鱼化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 这首诗共七小节,可以把它分为几层?
(4) 作者写鱼化石,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据此作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本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点?
七、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