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1 古诗三首 出塞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1 古诗三首 出塞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21: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本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出塞》
教学目标 在情景设置中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要通过理解诗句,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展开想象,体悟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以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还不能充分去理解。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体会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出塞》,引出课题。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知人论世 解诗境
1、介绍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介绍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到十五年(公元727年)期间,王昌龄到边塞从军,他先后驻守了萧关、临洮、玉门关,甚至是中亚、西亚的碎叶城。这一段的戎旅生活,使他对边塞生活有了异于常人的真实感受。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细读文本 品诗意
1、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心,牵动你魂?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吧!
想象: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在做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 万里长征夫父还!
2、(配乐朗读)让我们把目光转到秦朝,征人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着——(生读)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战争给人们酿成了共同的悲剧!同学们,当你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只有悲哀吗?
让我们一起握紧拳头,来表达这满腔愤怒吧!(指导朗读)
师: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在盼望什么呢?读古诗后两句。
师: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战死沙场,也死而无憾,在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那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一
出示视频介绍李广。
李广英勇善战,勇猛无比,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
(指导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多元吟诵 悟诗情
师:守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九死一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他们仍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交流
师:我们感受到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
师: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个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的战士,一轮明月的光辉照在你的身上,冷冷清清,站在这高高的边关之上,遥望着家园和国土,你一定是思绪万分,心潮澎湃。让我们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去吧。
指导朗读
小结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学习到这里,让我们回到全诗,诗人王昌龄用了短短28个字,把征人们思良将之切,亲人们恨战争之深,人民盼和平之愿,描写得淋漓尽自,无不让我们感叹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所在,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