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4 07: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标素养】
1、从世界形势发展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通过解读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史料,客观评价这一时期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感悟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及仁人志士要求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及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难点:两次鸦片战争概况,如导火线、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影响。
【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1)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至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政治: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
(1)政治: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科技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5)社会状况: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提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社会形态:中国是封建杜会;英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2)经济基础:中国是自然经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军事力量: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4)外交政策: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改策。
(5)中英贸易: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英国为扭转入超局面,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6)综合国力:中国日趋衰落;英国是世界强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原因: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保护鸦片贸易。
②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时间:184O年6月至1842年8月。
(3)结果
①《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其他不平等条约(附件):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分别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l)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
京条约》。
(3)结果
①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还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
(4)影响
①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②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1)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问题探究】
材料:香港成为英国经营中国的基地,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从伦理观念上说,英国通过武力获得的权益,侵犯了中国主权,是非正义的。但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起了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打开了中国窥视近代世界的窗口。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香港和租借获得了近代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由直观而生羡慕,由羡慕而生比较,由比较而生追求,而后才有改革的思潮和实践。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作者关于香港对中国影响的观点。
提示:观点:作者认为应辩证地看待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一方面,它成为列强侵略的基地,说明英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另一方面,它成为先进的中国人了解、学世界的窗口。
三、开眼看世界
1.内容
(1)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鑫;撰成《瀛寰志略》一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2.意义: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提示:地主阶级救国主张的三个思想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于“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随堂练习】
1.“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浑然不知,闭目塞听,闭关自守,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是(  )
A.协定关税
B.割让香港岛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答案:B
解析: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本身以及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所具有的最高权力,其内容包括所有权和管辖权两个方面,割让香港岛严重破坏了中国对该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故B项正确。
3.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法)兰西官办理。遇有佛(法)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发生在中国的案件却由法国官员审判,使中国失去了司法主权,其依据是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正确。
4.《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此后,中国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英方同意。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  )
A.关税自主权
B.领土主权
C.司法自主权
D.领海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要求中国海关关税须由中英双方商定,即中国不能自主决定关税税率,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
5.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了解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答案:B
解析:魏源是地主阶级代表,没有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魏源对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有所了解,B项正确;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C项错误;魏源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其对西方的认识并不全面,D项错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3)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参考答案:(1)制度:封建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制度)。政策:闭关自守政策。
(2)战争: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丧失的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
第五单元
第16课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复习提纲
第2页
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