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青山不老 教案+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 青山不老 教案+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3 23:16:58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
树木茂密、
生机勃勃、
绿树成荫……
19
青山不老
阅读提示: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学习任务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学习任务三: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阅读任务一
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老农创造的奇迹。画出有关的句子,整合相关内容,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鱼骨图下面部分,介绍老农创造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这是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呀。
树:茁壮、顽强、勇敢。
阅读任务二
文中写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你觉得老农所做的一切称得上“奇迹”吗?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鱼骨图上面部分,请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①独立阅读,搜寻语段;②小组交流,辨析观点;③结合文本,完善理由;④推选代表,整理成果。
霜冻
沙尘暴
盘踞之地
老伴过世
生活条件简陋
造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
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阅读任务三
(1)找出文中隐含“青山不老”意思的句子,思考后在文中作出批注
(2)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入手。(相机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19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借助关键语句,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3.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2.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3.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记者梁衡一起走访这位老人。
4.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整体感知,初识人物
1.出示先学单,同桌交流校对
(1)我会读
肆虐
盘踞
参天
记载
擎天
铁锹如臂如股
拄着拐杖
波光粼粼
(2)课前预习,完成人物信息表
预习任务
自由读课文,摘录课文中的词句,完成人物信息表。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年龄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2.综合表格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
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农为了守护一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三、寻找关键句,感受奇迹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学习任务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教师相机板书“奇迹”。
学习任务三: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完成学习任务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阅读任务一
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老农创造的奇迹。画出有关的句子,整合相关内容,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鱼骨图下面部分,介绍老农创造的奇迹。
(1)学生交流
预设:a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这是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b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c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呀。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第一、四、五自然段,借助资料理解“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淤泥”等词。
(3)读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整合片段介绍老农创造的奇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示学生从老人所做的事、形成的规模、产生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奇迹)
预设: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可老人用十五年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将荒芜的山沟变成了全是树的山沟。让山改变了原来的坡形,形成了有两米厚的淤泥好土的梯田,守住了家园的土地。这就是老人创造的奇迹。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
3.探究“了不起的奇迹”。
(1)按阅读任务要求学习。(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任务二
文中写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你觉得老农所做的一切称得上“奇迹”吗?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鱼骨图上面部分,请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①独立阅读,搜寻语段;②小组交流,辨析观点;③结合文本,完善理由;④推选代表,整理成果。
(2)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切入,阐述老农所做的一切称得上是“奇迹

A读语段,说明理由(可结合课堂作业本)
B相机出示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肆虐”“盘踞”“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等词句,理解意思,体会晋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
板书:大环境
环境险恶
C出示晋西北沙尘暴肆虐的资料,引导体会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②预设二:学生从第三自然段切入,阐述老农所做的一切称得上是“奇迹
A.读语段,说明理由
B.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六十五岁”“七位老汉”“八十一
岁”,并联系第二自然段中的“瘦小老头”,体会造林者年纪之大、人数之少、力量之弱。
相机板书:小环境
生活艰苦
C.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D.小结:这样大的年纪,这样少的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了这样广袤的片绿洲,守住了家园,造福了乡亲,这当然是奇迹!这位山野老农,就是这样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解读关键句,体会课题
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三。(出示任务三)
阅读任务三
(1)
找出文中隐含“青山不老”意思的句子,思考后在文中作出批注
(2)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从本义和引申义两方面入手。(相机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
2.小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句子一: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重点理解“生命的归宿”。屋后的青山还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句子二: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重点理解“另一种东西”的含义。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他的精神永恒。
小结:这段话是作者了解了老人的事迹之后发出的感叹,让文章主旨鲜明,人物形象更高大,这种写法称作:叙议结合。
句子三:
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引导理解:老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植树造林,他的生命和青山相依。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知道“青山不老”指的是什么了吗?
(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
教师相机板书“精神永存”
五、以课文为演讲材料,继续学习演讲
如果说18课是一片保护环境的演讲稿,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一篇人物演讲稿来进行演讲,我们继续运用18课学习的演讲方法来进行。
1.出示开头: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
2.学生准备演讲。
3.班级交流演讲。
附板书:
19
青山不老
大环境:环境险恶
奇迹
精神永存
小环境:生活艰苦
附导学单:
19《青山不老》先学单
(1)我会读
肆虐
盘踞
参天
记载
擎天
铁锹
如臂如股
拄着拐杖
波光粼粼
(2)课前预习,完成人物信息表
预习任务自由读课文,摘录课文中的词句,完成人物信息表。采访地点采访对象
年龄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