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的用法,理解文义。
2.掌握本文在说理论证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
(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作者简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士:狱官。
市:市场。
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推举出来,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使命,担子。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挨饿。
空乏:资财缺乏。
拂:拂逆,不顺,违背。
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
曾:通“增”,增加。
译文
因此,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种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征验,表现。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
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
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
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
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译文
1、孟子列举在第一段中举了几个事例,他为了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怎样来论证的?
3、举例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1、孟子在第一段中举了几个事例,他为了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怎样来论证的?
(1)由个体到一般
六人事例——思想、生活及行为
(2)由客观到主观从以上的客观事例到“心”、“色”、“声”等主观因素。
(3)由正面到反面(对比)由以上的正面到“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反面角度论证
3、举例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司马迁受宫刑写成《史记》;苏秦悬梁刺骨;勾贱卧薪尝胆;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等等。
唐朝的安史之乱。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洪秀全建立南京定都后,生活奢靡,不思进取,最后灭亡。
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正反对比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指出一个人、一个国家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时刻警醒,锐意进取。
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无疑对我们学习和今后人生有很大启发,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它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在今后的风雨中从容前行,才能愈战愈勇,终成大器。
小结
板书 设计
事例论证
六人事例
思想 道
生活 理
行为 论
证
个人 正面
国家 反面
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从
客
观
到主观
从个体到一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学完此课,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观点:成才必须经历一定的磨难困苦。你认为顺境中就不能成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