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等。
2、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3、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写 作 背 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1994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对多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几乎( ) 光纤( )趋势( ) 芯片( )
挠头( ) 聘用( ) 着眼点( )弥补( )
胆怯( )
生字辨音
jī
xiān
qū
xīn
náo
pìn
zhuó
mí
qiè
无穷无尽:
归根到底(也可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
与日俱增:
层出不穷:
创新:
辩证:
弥补:
着眼:
词语积累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结到根本上。
俱,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接连不断地出现。
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从短语类型来说,“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科学随想。而科学随想本身也是偏正短语,随想又是中心词,所以,整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写作者的随想。科学随想,是作者对文章限定的范围。
“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
可以确定的是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对过去20世纪科学的回顾,对未来21世纪科学的展望。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
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作者为什么会谈到中美教育哲学问题?
答案:前面部分谈完科技部分之后,大家自然而然会提到创新。只有创新,科技才会进步,科技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创新该谈到什么呢?作者这次演讲的对象是在校的中国大学生,跟大学生谈创新问题,理所当然谈教育。引起读者的思考—中国的教育哲学。
2、进行中美教育对比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文本并联系全文的背景分析。
答案:“发展”与“学会”是中美教育哲学的最本质差别。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作者还举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中国的学生能取得高分的成绩,但缺少发展的精神。课文分析到这一步,整篇文章的重难点全部解决,作者的写作目的一目了然,作者给现在的大学生提出希冀。
工业促进生产力
新发明层出不穷
科学、工业、经济
二百年来
科学随想
世界之交的
当今世界
﹃科﹄与﹃技﹄
美国教育和亚洲教育
鼓励创新
阅读附文及“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加深对课文及作者的认识,认清中国的教育现状。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