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25课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第25课 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09: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杜 甫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背诵。
2、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诗人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 “三别” 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诗人百感交集,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
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著名的有《三吏》、《三
别》、《兵车行》、《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丽人行》、
《春望》等。杜诗语言平易朴
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
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
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作者简介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不定数,表示多
挂住,缠绕
狠心
秋风破屋
心情苦
群童抢茅 无奈何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不久
渐近,靠近
棉被
睡相不好
雨点
战乱
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
长夜沾湿
忧思苦
[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天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
遮蔽,保护
高耸的样子
同“现”
出现
忧国忧民
胸怀广
[译文]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使天下所有的贫寒的读书人都能安居,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1、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它们在诗歌中
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诗中最后的议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
界?
1、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它们在诗歌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类:“飞” 、“卷”、“洒”、“挂”、“飘”、“沉”等;二类:“呼不得”、“自叹息”、“冷似铁”、“踏里裂”等。
作用:一是表现秋风之烈。二是表现“我”境况之惨。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吹去;孩童欺盗,雨夜屋漏等等,一步步把诗人不幸推至极点,这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巨大震动。
2、诗中最后的议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从这里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冷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处境……。这些无不表现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结
板书 设计
祈求广厦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屋




叙事 抒情议论
现实
理想
如果杜甫住在宽敞、舒适的大房子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他还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吗?
——孟浩然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背诵全诗。
2、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3、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思想感情。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因他未曾入仕,长时期在故乡闲居,以诗自适。《过故人庄》就是他早年在鹿门山隐居的那段时期写的。 一次,应一位山村友人所邀,孟浩然到山居朋友家做客。村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和田家生活的安逸,使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被农家的朋友淳朴真挚的友情所感动,于是在酒酣谈兴浓之时,提笔作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孟浩然(公元689—
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人。前半生主
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
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
和隐逸、行旅等内容。与王维
并称。代表作有《春晓》、
《秋登兰山寄张五》、《过故
人庄》等。
作者简介
话:说,闲谈的意思
待到:等到
就菊花:来欣赏菊花。另一说法是来喝,菊花酒。古代习俗,重阳赏菊花 并饮菊花酒
就:靠近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老朋友
具:备;置办
鸡黍:泛指饭菜
至:到
合:聚
郭:城
斜:这里是立的意思
轩:檐廊
[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
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
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
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1、作者描绘了怎样一幅田园图景?
2、《过故人庄》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作者描绘了怎样一幅田园图景?
第一句:作者用叙事的笔调表明其来访受到热情接待。
第二句: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小村之美。
第三句:喝着酒,谈论着农事。闲适,温馨,充满了农家的快乐,多么惬意。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来访受款待——田园景色美——把酒话农桑
2、《过故人庄》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故人”与我朴实亲近的关系 ——人情美
绿树、青山,一合一斜 ——山村美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农事,亲切自然,
富有生活气息 ——生活美
人情美——景色美——生活美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失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小结
板书 设计















约 定 重 游
人情美 风光美 生活美
《过 故 人 庄》
叙述 描写 叙述
孟浩然的这首诗写于盛唐时期,从他的诗中我们能否捕捉到当时农村的社会现状以及农民生活?
陆游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背诵全诗。
2、了解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3、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市)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诗
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
诗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
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名篇有
《示儿》、《书愤》、《关山
月》、《咏梅》、《沈园》等。
作者简介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随时。
叩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1、分析诗句,从中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意境美?
2、细读每一句,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分析诗句,从中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意境美?
第一句:农家以自己特有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出的是特有的热情和淳朴。
第二句:对村子美丽景物的描写。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后面我们要专门分析。
第三句: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
人情美——山水美——习俗美
2、细读每一句,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写农家做客,流露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感激。
◇写景色,精彩的描绘,表达的是诗人对山村美丽山水
的赞美与羡慕。
◇写习俗,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依恋和陶醉。
◇结尾的总结,诗人沉醉在农家作客的愉悦气氛之中,
表露了重来作客的主观心境和愿望。
感激之情—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羡慕之情
陆游在人生的低潮期寄情乡间,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更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挫折、困惑,要锲而不舍,坚持前行,不懈努力,黑暗和迷茫之后会是一个光明和前所未见的崭新天地。
小 结
板书 设计
热情待客
习俗古朴
未辞先约
山村风光
人情美
风光美
习俗美

游山西村·陆游
联系诗人当时的人生境遇,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的深刻含义 。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背诵全诗。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北宋1040—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但由于宋政府错误的战略路线,遭致边防的被动甚至失败。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0—1053),北宋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
号“文正”,祖籍陕西,后迁居吴
县(今江苏苏州市)。幼年孤苦贫
寒,但勤勉自学。范仲淹在政治上
力主革新,曾针砭时弊提出改革措
施;在军事上,战功卓著,在指挥
边地军民抗击西夏入侵中,以文才
武略出众,获得很高声望。他的
诗、词、文皆好,词作现存虽仅5
首,但情感深沉,风格豪迈,著有
《范文正公集》。
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边声: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羌笛。
渔家傲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鸣号随着号角响起。远处是重重叠叠的山峰,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回乡想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泪水。
1、分析诗句,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戍边图?
2、细读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分析诗句,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戍边图?
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荒凉 、 肃杀、紧张
2、细读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燕然未勒 ——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 无奈 凄凉 别愁 人不寐 ——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白发、泪 —— 悲怆 苍凉 无奈
范仲淹以低沉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宽广悲凉的戍边画面,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复杂情怀。从中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境况如何,永远不要忘了爱国,报效祖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做人的底线。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将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是我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小 结
板书 设计
思乡心切
归家无望
壮志未酬
(复杂的情感)
边塞图
“异”
(寒冷、紧张
空旷、荒凉、)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渔家傲 》·范仲淹
写 景
抒 情
从诗歌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那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这种矛盾你能找出几点?产生这些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
写作背景
《浣溪沙》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四十七岁,是苏轼在受乌台诗案牵连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黄州的艰难处境是他人生最困苦危难时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千古名句,表明了作者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萧萧,同潇潇,雨声。
子规,布谷鸟 。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黄鸡:鸡啼天明,新的一天来临,旧的一天过去,表示光阴易流逝。
白居易有“黄鸡催晓”的诗句,意为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休将白发唱黄鸡”,意为不要害怕岁月催人老,不要哀叹光阴易逝。
浣 溪 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概了。
1、诗人抓住了早春的哪些特征来描写,勾勒出哪些图景?
2、品读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苏轼引经据典为什么要反其意而用之?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体现早春的特征的,并勾勒出哪些图景?
抓住最能体现早春特征的景物:兰芽——短、溪——清澈、沙路——净、暮雨——萧萧、子规——啼溪边兰芽图——松间沙路图——暮雨鸟啼图
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品读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苏轼引经据典为什么要反其意而用之?
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而发。“门前流水尚能西”语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对人生发出感慨,调子都比较低沉。
苏轼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我们的心永远年轻,生命应该充满活力。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样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一改原句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反映。从艺术的角度看,也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小结
板书 设计
溪边兰草
松间沙路
雨中杜鹃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写景
抒怀
《浣溪沙》·苏轼





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试结合苏轼的人生境遇分析其人生观,并联系自己及身边实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