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说课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和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性质和圆心角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延续,又是下一节课学习圆周角定理的三个推论的依据,还能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知识储备,在推理、论证和计算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它在研究圆和其他图形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体会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学会以特殊情况为依托,通过转化来解决一般性问题,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方法。并能熟练地应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进行论证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体会类比、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实现价值后的快乐。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数学。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经历过程带给学生的能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结合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难点是:用分类、化归思想验证“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上采用探讨交流、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从一般到特殊逐步转化。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动、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论证、归纳、推理的学习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与发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以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游戏为背景,在实物场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生思考:球员射门成功的难易与什么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相互交流 ,以境
生问,以问激趣,导入新课。 A C
然后回到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球员 B D E
在如图中的点D、E的位置射门,成功的难易相同吗?
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圆周上的点B相对于点A、C所成的角(∠ABC),发现圆周角的两个重要特征:顶点在圆周上,两边与圆还有另一个交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周角的定义。(板书)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圆周角的概念,特设置了一组辨析题:
判断下列图形中的角是否是圆周角:
A B C D E
由学生观察并指出圆周角的特征,探索概念的形成,加深对圆周角概念的理解。
设计理念: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圆周角的形象。运用已有知识引发学生产生联想,自主探讨新知。通过图形辨析,强化对圆周角概念中蕴含的两个特征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理解圆周角概念的目的。
(二)提出猜想,分类研究
(回到课件展示)提出问题:球员在另外两个如图中的点D、E的位置射门,
成功的难易相同吗?与什么有关呢?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角在图上的位置,它们所对的是同一段弧AC,再联系到学生已经学过的“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猜想: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上,以“同一条弧所对” 作为联系纽带,完成提出猜想这一教学环节。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以圆心角∠AOC所对的弧AC,你能作出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吗?弧AC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这一问题以后,让学生作出三个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并观察所作的
圆周角有何不同。
然后再一次让学生相互交流、观察所作的图形的异同,并对所作图形大致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你们发现了圆心和圆周角之间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归纳并演示验证。
在学生完成对三种位置关系的分类以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特殊情况: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先验证它,然后再将另外两类向它转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周角定理,并板书。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难点正在于此。用分类化归思想推理验证圆周角定理,充分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将一般情况转化成特殊情况的思维过程,理解添加辅助线的必要性,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新知,拓展训练
有了定理,我们还要知道怎么运用。所以,我以题组的形式编排了两组练习题。(课件展示)
题组一:1、举出生活中含有圆周角的例子。
2、如图(1),在⊙O中,∠ BOC=50°,求∠BAC的大小。
O C A C A
B O
图(1) 图(2) 图(3)
3、如图(2),在⊙O中,点A、B、C是⊙O上的三点, ∠BAC=40°,求∠BOC的大小。
4、如图(3),在⊙O中,∠BAC=40°,求∠OBC的大小。
题组二:1、如图(4),⊙O中,OA,OB,OC都是⊙O的半径,∠ AOB=2∠ BOC,与∠ ACB∠ BAC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A E
O A D
A C B D B C
B C
图(4) 图(5) 图(6)
2、如图(5),A、B、C、D是⊙O上的四点,且∠BCD=100° ,求∠BOD(弧BCD所对的圆心角)和∠BAD的大小。
3、如图(6),点A、B、C、D、E均在⊙O上,则∠A+∠B+∠C+∠D+∠E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选做题:已知,A、B是⊙O上的两点,且∠AOB=70°,C是⊙O 上不与A、B重合的任意一点,求∠ACB的度数。
设计理念:本着“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的理念,以题组的方式进行训练,在题组之间以及每个题组内设置一定的梯度,目的是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题组一,完全是从基础出发,检查学生对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最直接的认识;题组二,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回顾,思维延伸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提示学生从四方面入手:1、学到了哪些知识;2、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3、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4、还有哪些发现与猜想?)
设计理念: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在“做中学”的收获,理清思路、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给教师一个反思的机会,通过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做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考,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各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讨论、发现、探究、总结得到的。实现了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