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对10的数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点子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几个数字正在开会的时候,突然其中的数字9跑了出来,它得意洋洋地说:“我最大,我来当队长!你们按从小到大排好队!”数字们乖乖地听从了9的话,依次从小到大排好队。可是9还是不满足它来到0面前轻蔑地说:“你真是太小了,什么都没有!”这时数字1实在忍不住了,站出来打抱不平,说:0和我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知道是数字几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10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课件:广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广场上都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学生交流怎样数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一个一个地数;②两个两个地数;③从左往右数;④从上往下数……
师:数数的方法很多,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数。不重复,不漏数,都能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4)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5)动手摆:请小朋友拿10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的图案最好看。
学生动手摆,老师巡视。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6)做与10有关的动作或说一句话。
(指名学生举例,并要求到讲台上讲,排成一队)
小结: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的个数、一小组的人数、铅笔的支数、小棒的根数等等,都可以用10表示。
2.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计数器。播放课件:先在计数器上拨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
师:一共有几颗珠子?这10颗珠子是怎么得来的?
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课件出示尺子,演示从0到10逐渐出现的过程。
师:谁知道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3.教学10的书写。
师:现在,数字娃娃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出示卡片:10)
师:10与0~9这些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
电脑演示10的写法,老师强调:写10要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右边写0。
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描红3个,练习5个。
同桌之间互相欣赏,相互提意见。
老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姿势。
写完之后,抽取3张进行评议。
4.教学10的组成。
出示课件:一棵大树上,结了10个苹果。
师:将这10个苹果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一共有几种分法?
师:同桌合作,动手操作,一人动手分,一人把分法记录在纸上。
小组演示分法,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按顺序分: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8和2;7和3;6和4;5和5。
一种是不按顺序分。(可能出现漏分或重复分)。
师:大家说一说哪组同学分法好,为什么?
让学生总结出10的组成。
师:你怎样记住10的组成?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5.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三1~3题。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还有什么问题可能提出来。
五、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一、主题图
10个人 10只鸽子 9再添上1是10
二、10的组成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