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考(11月)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大考(11月)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4 14: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60小题,每小题3分,共180分)
41.有学者指出,周武王在灭商后,“封功臣谋士"。除了将一些重要的人员封为诸侯外,还对军中的其他人员“各以次受封”,有些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土兵因而获得了赐和晋爵,其社会身份也随之获得提升。周武王的这一做法( )
A.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B.否定了传统选官制度
C.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 D.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
42.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他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中国并开拓开发边疆是其“第一大功”,下面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北击匈奴,修长城和“直道”
C.“西南夷”修“五尺道”,开始有效管辖
D.南平南越,设置间中郡等三郡
43.宋朝之前,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等称为台官,负责侍从规谏的谏议大夫等称为谏官,“台”官、“谏”官各有所司。宋朝之后,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这一制度变化( )
A.使监察谏议流于形式 B.反映了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强化了台谏行政职权 D.导致了冗官、冗费现象加剧
44.科举制创立于隋炀帝时期,直到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仍然不高,然而随着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推知,宋代的科举制(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营造了“重利”的社会风气
C.选拔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45.宋太祖针对“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弊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认为“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主要目的是( )
A.缓解朝廷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B.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各州赋税大部上缴朝廷 D.实现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4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载,在道光时代统治者的目光中,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纳客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 )
A.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极小 B.没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捍卫主权问题上不作为 D.屈服于西方列强的慢略
47.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 )
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 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
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 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
48.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胡绳划分时期的标准是( )
A.西学东渐的程度 B.革命任务的变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阶级斗争的表现
49.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以象征汉族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1911年12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临时参议院会议通过决议,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这一变化表明辛亥革命( )
A.践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D.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型
50.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51.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
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52.1938年4月,毛泽东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 B.正面战场牵制著大量日军
C.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
53.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最初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什么是善”、“念书的意义”等。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呼应外交适应时局发展 D.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
54.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战后中国的和平如果能够实现,它必定是与这种妥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妥协”的理论意义在于( )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讨论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D.提供了国共和平建国的可能
55.2020年11月1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开始。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主要政治目的是( )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B.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56.“这是总结了中国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经验,而制订出来的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这里评价的文献是(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7.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某次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著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次大会的特点体现(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5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9.为纪念香港回归15周年创怍的歌曲《始终有你》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拢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歡词中“找对了路径”指的是实施了( )
A.共同繁荣原则 B.“双百”方针
C.民族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方针
60.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二、综合题(共120分)
6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伴随着条约体制与民族国家体系对中国的冲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清王朝开始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内审视边疆治理……,以构建近代民族国家为标的,调整“中央边疆”关系,并推行边疆与内地的“均质化”政策,希冀加强对边疆地方的直接控制。1884年,新疆与内地一样被设省治理,翌年,台湾由府州升格为行省建制,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与此同时,通过向内外蒙古移民实边,开始直接介入内外蒙古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
——摘编自冯建勇《近代中国疆域形态衍变与边疆知识体系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6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资政新篇》中指出:“兴车马之利,以利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兴市镇公司,立官严正,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所有制主张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资政新篇》无法实施的主要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8分)
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60小题,每小题3分,共180分)
41?45 ADBAB 46?50 BBDCD 51?55 ACCDA 56?60 BBCDA
二、综合题(共120分)
65.(22分)
(1)特点: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体现“夷夏之辨”思想;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影响: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强化民族认同。(10分)
(2)变化:体现近代民族国家理念;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
原因: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入;边疆危机加剧;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开明官员和有识之士的推动。(12分)
66.(18分)
(1)不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起“圣库”的公有制;而《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4分)
原因: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得不到农民阶级的支持;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严峻的战争形势使其无法实施。(6分)
(2)表现: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成就: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