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 识记、理解现代文中的字词
2、识记现代文中的文学常识
3、把握重点篇目的其它知识点
复习重点:
5课、7课、9课、10课
复习诊断:
一、字音字形
蹁(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蘸(zhòn)羼(chòn)嘶哑(sī yǎ) 喉咙(hóu lóng)汹涌(xiōng yǒng) 干瘪(biě)驳(bó)船 迷惘(wǎng)腌臢(ā zā) 绯(fēi)红纤(qiàn)绳 深邃(suì)隐匿(nì) 隧(suì)洞勒(lè)令 戏谑(xuè)荣膺(yīng) 断壁残垣(yuán)蓬蒿(hāo) 作揖(yī)礼聘(pìn) 剜(wān)肉呱(gū)呱坠地 佝偻(gōu lóu)蓦(mò)然 囫囵(hú lún)巉(chán)岩 羞怯(qiè)周道如砥(dǐ) 荫庇(yìn bì)倒坍(tān) 踝骨(huái)虬(qiú)须 心魂惊骇(hài)休憩(qì) 胚(pēi)芽骄奢(shē) 枭(xiāo)鸟芳馨(xīn) 紊(wěn)乱朔(shuò)风 丛莽(mǎng)糍粑(cí bā) 打鼾(hān)阴霾(mái) 峥嵘(zhēng róng)挟(xié)卷 远眺(tiào)怡(yí)悦 云翳(yì)惺忪(xīng sōng) 阔绰(chuò)蹑(niè)手蹑脚 怜悯(mǐn)诉讼(sòng) 刽(guì)子手憔悴(qiáo cuì) 镶嵌(xiāng qiàn)晨曦(xī) 瞰(kàn)望沙砾(lì) 嶙峋(lín xún)狼嗥(háo) 沉湎(miǎn)孱(chán)弱 愤懑(mèn)恻(cè) 癖(pǐ)性簌(sù)簌 羡慕(xiàn mù)中流砥(dǐ)柱 山麓(lù)鳞次栉(zhì)比 涟漪(lián yī)
二、文学文化常识
1、艾青,现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2、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其作品主要有《莲的联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3、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主要著作有《致像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4、刘绍棠,著名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5、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套中人》等,剧本有《万尼亚舅舅》等。契诃夫是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戏剧创作的革新家。
6、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
7、杰克 伦敦,美国作家。作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病榻上时,曾特意请人朗读小说,其中就有杰克 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列宁给予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8、莱蒙托夫,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9、休斯,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10、勃兰兑斯,丹麦的文学评论家。著作有名人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凯撒》《米开朗基罗》。
11、张抗抗,广东新会人,因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著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等。
三、名著阅读要点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
《格列佛游记》以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叙述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和马(慧马因)国的游历见闻。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艺术特色:《格列佛游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根据英国的现实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讽刺了人性本身。作者在对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进行无情、辛辣的讽刺、抨击时,有的直言机机,有的利用异邦人的唇舌,有的隐喻挖苦,有的以兽讥讽人,凡此种种,风趣滑稽,神情皆备。
《简 爱》主要内容:
《简 爱》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简 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她意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 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 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切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 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艺术特色:小说中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文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悬念设计和气氛的渲染,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简 爱》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著名文学作品。
复习检测:
(一)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村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上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 什么特点?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 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5.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 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席加洛夫将军 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 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少说废话!”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你拿得准吗 ”
“拿得准,长官……”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 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 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他哥哥来啦 是乌拉吉米尔 伊凡尼奇吗 ”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 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 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 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3、 上文是《变色龙》选段,前一段奥楚蔑洛夫脱大衣是因为( )
A 天气一下子变得热起来。
B 天气并未变热,是他听到“将军家的狗”而紧张得浑身发热。
C 他借脱大衣企图转移人们的视线,掩盖自己内心虚弱、媚上欺下的丑态。
D 大衣是他身份的标志,叫巡警脱大衣,是要显示自己的威严和神气。
4、 前一段奥楚蔑洛夫讲的话里有四个省略号,它们的作用是( )
A 奥楚蔑洛夫说话十分罗嗦,此处省略了许多话。
B 表示讲话断断续续,不连贯,此时他正盘算着鬼主意。
C 表示转折,话题转换。
D 表示话常停下来,他吓坏了,说不下去了。
5、 后一段奥楚蔑洛夫穿大衣是因为( )
A 起风了,他感到确实冷。B 处理这一事件,他太紧张了。
C 他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D 这是奥楚蔑洛夫的又一次掩饰,遮掩他内心的胆怯,为再次“变”作准备。
6、 后一段中有两个“你”,这两个“你”指的是( )
A 指的是同一个人,叶尔德林。B指的是同一个人,赫留金。
C 前一个“你”指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指赫留金。
D前一个“你”指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是泛指,指一般的平民百姓。
7、这两段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 )
A 时而和蔼,时而粗暴 B 对狗很关心爱护
C 对赫留金不满 D 媚上欺下的丑态
(三)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渡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
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华,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的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 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平沙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D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E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4.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5.文中画线句“生命又像……”省略了一段话,请联系上下文思考.推断:
(1)“生命又像”什么 生命又像 。
(2)围绕这一比喻可以写哪些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6.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30—50字),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
(四)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出租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菓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问题。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桠间跳远的鸟族已栖习过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1.第①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2.第③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1)“没实现”的是什么 (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5. “老树是通灵的,他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他们远征而来。”假如你是蚂蚁家族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 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些什么 (不超过100字)
九下现代文答案:
(一)1、写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或:写出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为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典型环境2、(1)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显示了孔乙己的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2)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3、(1)特殊身份、尴尬处境(2)贫困潦倒、饱受欺凌、好逸恶劳4、“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是文言,后是白话。孔乙己为了面子,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而狡辨,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所谈内容只要符合文题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记分。
(二) 1、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这样多变说明了主人公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
3C 4、B 5、D 6、C 7、D
(三)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2)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
3.A B 4.C 5.(1)一棵小树(或一粒种子)(2)本题是探究式阅读的考查,所答内容应与下列例句相近。例句:它在生长中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春天抽叶开花,夏天浓荫结果,秋天叶色绯红,冬天落叶归根。或:既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又经历风吹雨打,酷暑严寒。
6.本题答案为开放性的。写出贴切比喻;围绕比喻想象;表达贴切。
(四)1.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2.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3.(1)没实现的:死复绿(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4.C 5. (略)答题时自由想象。鼓励并赞赏富有创造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