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毛泽东
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方法】默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1、学会对群体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学习过程】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从对新闻的喜好上,也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两则新闻吧!
模块一:预习反馈
1、资料准备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
B.特点:
C.要素:
E.结构: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B.《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简介
(3)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2、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3、字词积累
(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芜( )湖 荻( )港 溃( )退 歼( )灭 杜聿( ) 明锐不可当( )
要塞( ) 星宿( ) 绥靖( ) 阌( )乡 阻( )遏( )
(2)解释词语意思
锐不可当:
击溃:
要塞:
4、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5、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6、我的疑难: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
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我组的疑难: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小组间展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合作探究,教师可适时点拨。
3、重难剖析,师生探究
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3)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A.“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
B.“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已经占领”好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C.“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西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从感彩的角度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模块三:形成提升
1、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3、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我的收获:
2、我的不足:
3、自评:
4、组评:
【课后作业】
A层:
1、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 、 、 、 。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绥靖(suí) 浮躁(zào) 局势(shì) 冲动(chōng)
B.歼灭(jiān) 区域(yù) 溃退(kuì) 恶霸(è)
C.阻遏(jié) 要塞(sài) 星宿(sù) 锐不可当(dǎng)
D.横渡(héng) 安抚(fǔ) 企图(qǐ) 逃窜(cuàn)
3、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抵抗 顽强 痛恨 气势磅礴 B.拒绝 据点 消耗 高屋建瓴
C.泄气 惨败 稳固 英勇善战 D.阻遏 逃窜 微弱 锐不可挡
4、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记叙)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
C.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记叙)
D.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大小战船。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描写)
5、请阅读新闻,然后回答下面各题。
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患者肺移植后安度两周年
本报讯(通讯员卢晓娣)近日,北京安员医院胸外科的医务人员为一位亚洲肺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举行了一次生日贺会,祝贺他换肺后安度两周年和49岁生日。
两年前,患者冀书春喘憋严重,口唇绀紫,在休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困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病情恶化很快。经当地医院就诊,难以治愈,慕名至安员医院求治。入院后经医生诊断,肺听诊双侧有少量水泡音,肺功能检查显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患者活动3分钟后心率由90次/分升到142次/分,医生明确诊断为待发肺纤维化。而治疗此症的惟一办法就是换肺。1995年2月23日,安员医院全院各科通力协作,成功地为冀书春施行了肺移植术。术后曾出现并发症,以及排异感染,但一次次被安员医院的医护人员治愈。患者恢复很快,肺核扫描见移植的左肺遍气及血流灌注均佳。目前患者生活已经完全自理,能到室外活动,且恢复轻工作。冀书春见到笔者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每天都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今年初,下大雪,我在雪地上一走就是几里地。我还去了天安门广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天安门,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1)本篇新闻的主标题是什么?
(2)本篇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3)新闻的主体是什么?
(4)本篇新闻的背景和结语是什么?
(5)本篇新闻的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共50张PPT)
——毛泽东
新闻两则
1943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等;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
知识卡片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
扼要地揭示新闻主要内容,通常为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或第一层次。
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关键)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金字塔结构)
刘翔被犯规铜牌变银牌
新华网韩国大邱8月29日电 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29日继续上演惊天意外,古巴名将罗伯斯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由于对刘翔犯规被取消金牌,刘翔从铜牌变银牌,但遗憾地失去几乎稳能拿到的金牌。
罗伯斯在第九栏时手臂触到刘翔,造成刘翔几乎失去重心,干扰了刘翔后面的速度。结果,罗伯斯以13秒14的成绩夺金,美国选手里查德森以13秒16的成绩获得银牌,刘翔以13秒27的成绩屈居铜牌。赛后,国际田联接到中国队申诉后,经过核实,决定取消罗伯斯的金牌。古巴队不服,反申诉,但被国际田联驳回。于是,里查德森成为冠军,刘翔第二,英国选手特纳上升为第三。
钱塘观潮:百余人被卷下江堤
据《青年时报》、新华社报道 8月31日中午前后,浙江海宁市老盐仓的钱塘江观潮点,发生一起大潮冲倒观潮客事件,35人受伤。
事发地点在老盐仓大坝周围,斜坡和挡浪墙的垂直高度有3米,浪花硬是涌上堤坝,不少护栏海塘堤坝有损毁现象。钱塘江管理局嘉兴管理处书记张勇说:“前一晚已预测到潮水会很大,联合公安部门筑起了人形护栏,没想到浪花直接翻过两层护栏,100多名观潮者被潮水冲倒,当时现场很混乱。”“这是10多年从未遇到过的回头潮。”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代背景: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了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谈判,我方提出8款21条,限蒋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签。21日毛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给下列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获得( ) 当真( )
歼灭 ( ) 要塞( )
阡陌( ) 阻塞( )
纤维( ) 堵塞( )
溃退( ) 督战( ) 芜湖( )
dí
dāng
huò
dàng
jiān
sài
qiā n
sè
xiān
sè
kuì
dū
wú
思考题: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特点:简洁、醒目
标题举例:
1、 日全食奇观世界瞩目
海尔---波普彗星千载难逢
“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2、 科学与世俗碰撞
全国首例脑死亡遭非议
3、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胡锦涛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当选国家中央军委主席
吴邦国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课文结构
标 题:
(第1、2两句)
(剩余部分)关于中路军、
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何时?(When )
地点---何地?(Where )
人物---何人?(Who )
事件的起因---何因?(Why )
发展---何事?(What )
结果---如何?(How )
新闻的6个“W”
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way)。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When:
Where:
Who:
Why:
What and how:
你能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思考: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语言揣摩
齐读课文后,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看看哪句好,好在哪里?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守敌,冲破敌阵。“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之意,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语言揣摩
齐读课文后,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看看哪句好,好在哪里?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主体部分思考题之一:
作者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写有什么依据?
20日夜起——21日下午5时起——同日同时起
时间先后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抵抗弱——东路军:抵抗较强
先弱后强
东路军战况具有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详略得当
弱
弱
敌
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0
35
35
强
主体部分思考题之二:
找出这则消息中议论的句子,并对它们进 行分析。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议论性的句子:
略写
详写
剖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
默读主体部分,填写下表:
部 队 时 间 人 数 渡江情况
西 路 军
大部渡过
中 路 军
20日夜起
30万人
已 渡 过
21日下午5时起
35万人
渡过2/3
东 路 军
同日同时起
35万人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军总和是一百万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合作与探究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
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
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
了吗?
新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及时性
课文结构
标题:
(第1、2两句)
(剩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略)
(详)
(重点)
东路军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战役全局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知识:
新闻的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的特点:①立场观点鲜明
②用事实说话
③报道迅速及时
④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
拓展阅读
沈阳因燃气泄漏引发的大火被扑灭
事故系违规操作引起
据新华社沈阳4月6日电 (记者徐扬)沈阳市和平区南湖桥东南角6日早8时许由燃气泄漏引发的大火,在当日10时20分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发地点毗邻东北大学北门。据沈阳市有关部门介绍,事故是由于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的一施工单位在桥面作业时违规操作造成燃气管道破裂的。
目前,燃气抢修正在进行当中。(《人民日报》07年4月7日)
新闻的电头是 。
新闻的导语是 。
据新华社沈阳4月6日电
第一节电头以外的内容
拓展阅读
沈阳因燃气泄漏引发的大火被扑灭
事故系违规操作引起
据新华社沈阳4月6日电 (记者徐扬)沈阳市和平区南湖桥东南角6日早8时许由燃气泄漏引发的大火,在当日10时20分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发地点毗邻东北大学北门。据沈阳市有关部门介绍,事故是由于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的一施工单位在桥面作业时违规操作造成燃气管道破裂的。
目前,燃气抢修正在进行当中。(《人民日报》07年4月7日)
文中红色文字“8时许”中的“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许”有“左右”之意,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并非在8时整,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反而不合实际。
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中原我军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When:
Where:
Who:
Why:
What and how: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宋楚瑜率领访问团返抵台北
据台湾媒体报道,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于13日下午3时40分许返抵台北。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表示,亲民党带着两岸同胞共同追求和平的愿望回到台湾。宋楚瑜说,这次访问期间看到大陆的很多变化,也看到大陆乡亲和我们一样,都愿意追求和平。
给以下新闻各拟一个标题
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已突破15万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事务的副秘书长扬·埃格兰1月3日在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地区和亚齐省的遇难人数可能会增加数万人。埃格兰说,印度洋海啸的遇难人数迄今已经突破15万人,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上升。有些人虽然目前侥幸存活,但由于药品紧缺,他们可能因一些常见病死亡。
中国人首先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颠。
找出对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很紧,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战斗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和辉煌战果。
C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以上句子蕴含的感彩是:
A、嘲讽 B、批评
C、斥责 D、抨击
A
战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以上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A、归纳正文 B、总结上文
C、承上启下 D、照应首尾
C
课堂练习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对议论性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B、揭露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C
1.报纸的主要内容是( ),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 )和( )。因而,从广义来说, ( )包括( )和( )。
2.狭义的( )仅指( )。阅读它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六要素包括( )、 ( )、 ( )、 ( )、 ( )、 ( )。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 ( )、 ( )、背景及结语。其中, ( )、 ( )、 ( )三部分是构成一则消息必不可少的。
3.你认为消息有哪些特点?
根据上节课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新闻
消息
通讯
新闻
消息
通讯
新闻
消息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导语
主体
标题
标题
导语
主体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和夸张。
B.报道迅速及时(即时效性)。
C.简明扼要。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诚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