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 共2份】语文最新教学资料(精品课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5亲爱的爸爸妈妈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 共2份】语文最新教学资料(精品课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5亲爱的爸爸妈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16:29:37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聂华苓,美籍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于湖北应山县。
代表作: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散文集《梦谷集》。其代表作《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
背景资料: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字词正音
杀戮( ) 荒谬( ) 纳粹( )
蜿蜒( ) 屹立( ) 发泄 ( )
恍惚( ) 屠杀( )
憧憬( )

miù
cuì
wān yán

xiè
huǎng hū

chōng jǐng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简短的句子,给课文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2、与会作家有六十多名,为什么作者只选择三四位
作家的对话?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试着用一句话概括。
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简短的句子,给课文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镜头一.来到纪念地
镜头二.看纪念演出
镜头三.参加座谈会
镜头四.参观纪念馆
说一说
2、与会作家有六十多名,为什么作者只选择
三四位作家的对话?
说一说
座谈会
中国
西德
日本
渴望和平
真诚忏悔
自私狡辩
说一说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试着用一句话概括。
世间永远不能有战争和屠杀了!
问题探究
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探究
“沉重的记忆”指什么 “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描写天气吗 )
佳句品味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佳句品味
2、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3、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佳句品味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谈谈此时你内心的感受吧,对同学们或者对与你们同龄的青少年朋友们说说学习了这一课后让你感受颇深的是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一九七一年访问波兰时,在纪念遭纳粹屠杀的波兰人的纪念碑前下跪。《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有一位善良的华裔女作家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作家的文字,去重温这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吧! (学生上台板书)——生字新词的检查。
一、新课导入(2)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在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学生交流)-----的确,这样的称呼本来一般和温暖的家书、美好的诗歌、父母的呵护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而大家想过吗?这种稚嫩的呼唤也可能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最后一次呼喊,这美好的称呼构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行文字。我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很难想象出我所说的这种情形的。不过这不是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而是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一幕。有一位善良的华裔女作家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作家的文字,去重温这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吧!(学生上台板书。)——生字新词的检查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本文和前几篇文章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1、课文分了一、二、三、四,四个部分——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2、结尾引用了死者遗留下的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课文前面有一段名人名言——说说这段话的作用。——由此展开下一个学习环节)
师:自由朗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学生交流)——这些记录中,你们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
生: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生;我读到“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的班级……最后一声呼唤亲爱的的爸爸妈妈的地方。”我心里感到很难过,他们比我们还小。
生:他们还杀了普通的劳动者,这个记忆很沉重。
生:那些死亡之前写的那些话,让我觉得他们死得很可怜。
生:在萨特那段话的最后写了“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想那个“民族的英勇”就是萨特心中美丽的记忆。
生:我觉得那个老师很美丽,他不怕死,很英勇。(多生附和赞同。)
生:还有那些遗言,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这是美丽的。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三、品味语言,质疑问难
师:作家聂华苓也来到这个纪念地,她看了纪念演出,参加作家座谈会,参观了纪念馆。在她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师说的那句话:“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是一个老师在枪口下的宣言,他英勇无畏,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让所有人永远记住,法西斯是无情的,是人面兽心的。(鼓掌)
生:我也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他是想告诉孩子们,生命虽然如此痛苦无值地结束,但是要以血的代价告诫人们,我们要热爱和平和祖国,临死不屈,反对战争。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面对死亡时300个孩子发出的那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真心呼唤,让我的心深深地为之震撼,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呼唤,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唤,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鼓掌)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孩子们在临死前,依然惦记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虽然惦记的是一些微不足道和小事,但是足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朋好友的感情。这点我认为很感动,我们平日里对待父母有些冷漠,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不安哪!我认为不要等到临死前,才知道与父母之间无价的亲情。(沉默片刻)
生:我认为把南斯拉夫的屠杀和南京大屠杀拿来比较写,印象很深。南京死了三十万人,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德国、日本人太残忍,非常同情死去的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他们是无辜的。
生: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⒋ 师:是啊,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鲜明的,是吗?
生:很多人和德国作家握手,人们原谅了他。
生: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班上有学生小声议论。)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课文中写有很多人每年来纪念,说明他们没有忘记历史。在37面下面就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大屠杀,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喝彩,鼓掌。)
四、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师:你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学生找划,然后交流。)
生:在37面,“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 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师:好,同学们将这三小段一齐读读,从文字里体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读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二、整体感知(2):
师:请同学自由朗读全文,读后请告诉大家,你对文中哪个情节印象最深?为什么?
(同上)
三、品味语言,质疑问难(2):
师:再次默读全文,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句子或情节等都可以。
(比如哲理性强的句子、本文与前几篇文章不同的结构、个别句子特殊的写法等)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 读了这篇文章后,大家的心情怎样呢?(或者再可以联系发下去的课外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可以写一段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我们要和平的世界。爱好和平,更要牢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生:我在历史书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国,还实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我开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现在我真切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谁否认过去,谁就在冒重蹈覆辙的危险。
生:从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血淋淋的样子,还有那么小都拿着枪,我感到真可怕,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环境里,真好。我一定会更珍惜它。
师: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祈祷世界的和平!让我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请同学们齐读书P42最前面的一段话。(学生齐读)——(布置作业)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何时才能和平永驻?课外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准备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周四语文课大家一起交流。
[课外阅读]
未还的孽债
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
 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却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日本政府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在日本国内,只有很少的民众对此有正确的判断……
  然而,日本外务省的发言人却搪塞说,日中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日本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日本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日本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
   (余杰)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附其他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