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投影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屏幕上的这幅画,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震动中国,连获大奖,谁知道这幅画的名字?
生:《父亲》
师:不错,此画确实命名为《父亲》,但是谁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作者会把这幅画命名为《父亲》呢?
生:因为父亲日夜为家里操劳,为家里劳累,所以才显得这样苍老。
生:因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每天从早到晚出外下田,所以皮肤晒的很黑。
生:我觉得他画的并非是自己的父亲,他画的可能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所有贫苦农民,所以才命名为父亲。
师:很有见解。是的,因为这张沟沟坎坎的脸上布满了生命的痕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似乎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父亲在岁月之旅中的苦难和坚强。画家罗中立确实是一位大师,他借用色彩和一张脸为我们勾画出了父亲的生命本色。同样还有一位大师,他借用文字和一副背影为我们刻画出了父亲的灵魂的本色。这位大师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那么,他究竟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副背影呢?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至美散文《背影》。
师:请大家默看课文,并把生字词划出来,同时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学生默看课文)
师:看完的请举手。
师:好!看来大家都看完了。朱自清写《背影》时28岁,此时身为人父的他已是北大的教授,但文中背影出现的时间是作者20岁的时候。时隔八年之久,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却一直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他又为什么要写《背影》呢?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屏幕显示)那么究竟是“哪一回”,又是怎样的背影让作者如比难忘?请你用文中的话来描述!
生:第七自然段的“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有没有比这更完整,更清晰的描述?
生:第六段“走到那边月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师:找的不错,但有几个字读音上有点问题,谁来纠正一下?
生:“蹒跚”读错了,应该读作“pán shān”
生:“栅栏”应该念做“zhà lán”
生:“棉袍”不念“jǐn páo”
师:更正的非常好,后面的两个词可能是因为看走眼或者口误造成的。那为什么这样的背影会让作者如此难忘?
生:因为背影里凝着父爱。
师:何以见得?从哪些细节中,你感受到父爱呢?
生:从“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和后面的“将桔子一股脑的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心里很轻松似的。”我看到由于父亲心宽体胖,爬上月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仅困难,他还在儿子面前掩饰,不让儿子担心,所以说里面蕴着父爱。
师:非常赞同!父亲爬月台的“困难”或者说艰难,艰难之中凝着父爱。大家能否找到更多的细节,体会出是怎样的艰难呢?
生:从文中的几个动词“攀、缩、倾”还有后面的“努力”可以看出,他们都表明,父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生:“攀”说明月台比较高,父亲比较矮,爬起来困难。
师:说的好!矮,困难,并非一跃就可以上来的!
生:从“我赶紧去搀他”的“搀”字,可以看出父亲是用尽了他的全力才爬上月台的。
师:还有吗?
生:“蹒跚“说明父亲比较胖,走起路来像小孩一样比较困难,很艰难。
师:摇摇晃晃还要走那么远,难!
生:“探”字说明父亲非常的小心,不想出一点差错,让儿子觉得父亲能行,不叫儿子担心。
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所以是“探”,漂亮!
生:“蹒跚“还可以衬托后面的内容,那么“蹒跚”还要走那么远,更显得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是啊,这一系列的动词把一个年老力迈的父亲,在自己力不胜任的情况下,还要心甘情愿、勉为其难的为儿子买桔子,这份艰难背后的爱就不言而喻了。
师:我不禁想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或者说父亲的动作,此时会显得如此艰难呢?
生:父亲已经年老力迈了。
师:年老力迈这个词用的好。
生:父亲的身体肥胖。
师:不错,父亲的体胖和年老力衰都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外在的原因,有没有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生:沉默。
师:我们不妨看一下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为什么的穿戴的如此灰暗而沉重?
生:母亲去世,他内心深处有压力。
师:你觉得仅仅是一种压力吗?
生:悲痛,丧母的悲痛。
师:是啊,丧母无论对于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种切心的痛,都是一种难以抚平的伤。
师:除此外,父亲还面临怎样的境遇?
生:父亲的失业。
师:不错,失业意味着什么?
生:已到老年!
师:(笑)我们的父母也可能面临失业,但并不一定是进入老年了啊!是失业不是退休!
生:直接面临经济支柱的坍塌。
师:是的,失业直接面临经济的拮据,面临家庭经济的危机,无钱维持生计。而父亲又是一家之主,几个儿女都还在上学,朱自清在清华读书,弟弟在上高三,梦想考上海交大的机电工程系,由于没有钱,只好放弃梦想。此时的父亲是多么的悲痛和沉重。为了维持生计,父亲该怎么办?
生:回家变卖典质。
师:什么叫“变卖典质”?
生:就是把家里的东西典当出去换钱用。
师:很好!“变卖典质”又意味着什么?
生:倾家荡产!
师:是啊! 倾家荡产! 家败!父亲经受着丧母的悲痛,失业的悲哀,家败的无奈,它们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父亲的身上,压在肩负一家老少生养之责任的脊梁身上,他的心情是悲酸苦楚的,甚至是无助无望的,此时的背影必定是沉重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父亲还要去送我,这里面凝聚的父爱是多么浓烈啊!
师:下面,让我们饱含感情的将第六段朗读一遍,体会这份艰难和之中的父爱。
生:全体深情朗读。
师:读的深情!背影里含着爱,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同样凝聚着这样的父爱呢?
生:“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我”这一节,父亲在那样的一种情形下还来送我,还叫一个熟识的茶房照看我,而且他还觉得不妥帖,这里面的父爱也很深厚。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和担忧。
生: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惊醒些,还托付茶房照应我,父亲肯定也知道茶房不可靠,是白托,但还是去托,这里面就藏着一种爱。
师:明知不行,还要去做,固执的去做,这里面的爱是多么的沉啊!
生:行李多,行小费,还忙着讲价钱,我已经很大了,肯定能自己讲价钱,父亲非要自己讲定才安心。
师:爱的细致而周全。
生:我回家时,父亲看到我哭泣,他却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明明自己的心里非常痛苦,还要来安慰我,也能看到爱。
师:自己心如刀绞,还要强装笑颜安慰儿子。爱之深!
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父亲当时心里不轻松,只是为了让儿子放心,才装出来的轻松。体现了父爱。
生:我不同意,父亲当时心里真的是轻松的!父亲以前不轻松,现在买完了桔子后,觉得对儿子的爱释放出来了,所以他自然就轻松了!
师:我同意他的观点,我更同意你的观点。父亲的心里本来沉重,但在执意为儿子买桔子时,好像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只有对儿子的爱才是最重要的,做完了就轻松了,这样理解,父爱显得更加深沉!
师:文中还有好多好多的细节都凝着爱,这么多细节堆积起来的如山的父爱,怎能叫朱自清难忘?又怎能叫我们难忘呢?爱是不能忘却的?何止8年,他需要我们用一生来铭记!好!我们理解了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但父亲信中究竟是哪一句话让一个七尺男儿潸然落泪以至于泪如泉涌呢?他又是因何而泪呢?
生:“我身体平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你能告诉我们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生:父亲的身体还好,但膀子疼痛厉害,举筷子写字都不方便,离死期不远了。
师:“死期”这个词不妥,能换一个词吗?
生:与世长辞。
师:好的!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齐)大去之期
师:此时作者会怎么想?
生:父亲要走了,自己没有尽到孝道,他会非常不安。
师:不错!有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凉。
生:父亲此时还在安慰儿子说自己身体平安,爱的很深。
师:是的,所以作者潸然落泪,但我觉得这泪中还有更复杂的感情,老师读第七段,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泪中还蕴涵着怎样的感情?
师:(配乐示范朗读)
生:从泪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非常爱父亲,他感受到了父亲的爱。
师:“感受”到父爱,也就是说他理解了父爱。那么言下之意,他曾经不理解父爱了?
生:是的,从前面他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家庭没落,心情悲痛,还要送儿子,但作者却认为父亲多事,他那时根本不理解父亲。
生:还有说“我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不仅不理解父亲对他体贴入微的爱,还在取笑他!
师:不仅不理解,还暗自取笑父亲,这是何等的不该啊?
生:我还从最后一段中看到父亲以前做了许多大事,现在却很颓唐,家庭琐事便触他之怒。当时我可能年轻气盛,顶撞父亲,和父亲之间发生了很多的矛盾,但父亲还关心我,我感觉很凄凉。
师:内心深处的悲凉感!
生:这还说明是做儿子的没有做好,这里面有一份内疚和自责。
师:是啊!自责、内疚、同情、理解,所有的情感一时齐发,奔涌而至,交织融汇在一起,情感的防线又怎能固堤不决?这何止一个“泪”字了得?
师: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那么模糊和遥远,唯有那幅沉重而艰难的背影突兀、凝固、定格在眼前,正如那张写满沧桑和辛酸的脸。他们共同诠释着简单而又难懂的父爱,共同诠释着“父亲”的真正内涵。
生活中,时光里,还有太多的“背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理解。或许他是一双紧握着你的厚大的手;或许他是一次出门时的深情的回眸;也或许他仅仅是早晚之间一句简单的问候……父亲啊,您的爱沉厚如山,我们用一生也难读完,那么就让我们用我们全部的生命和爱来解读您啊——父亲!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共47张PPT)
我们同学有谁知道母亲节是几月几号?那父亲节呢?
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我们的父亲。是啊,日月经年中,我们忽略了多少父亲的爱,而父亲一直在身后,无怨无悔地延伸着庇佑的苍穹,用自己朴实的父爱无私地为儿女编织着美丽的保护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导入
背
影
朱
自
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
《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
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 的父亲的
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
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 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
章只是写实,……”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这些字你都认识了吗
交卸( xiè ) 奔丧( sāng )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 照看行李(kān )
簌 簌 ( sù ) 狼籍( jí )
拭(shì) 颓 唐(tuí)
听课文朗读 朱自清《背影》flash朗读.swf
阅 读 准 备
父 亲 的 语 言
父 亲 的 动 作
父 亲 的 背 影
儿 子 的 眼 泪
(五句话儿四次背影 三次流泪两个“聪 明”一声长叹)
思考讨论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 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思考讨论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 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 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 莹莹
思考讨论
5.整体感知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四次写背影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作用:回念旧事,直抒胸臆,开篇点题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作用:表现亲子之爱,情真意深 ,笔触主题,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作用: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作用: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照应。
父
疼
子
子
爱
父
父子情深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哪一次“背影”写得
最具体、最感人?
第二次。
我们先学习第二
次“背影”。
阅 读
“买橘子”
一 段
5.1.wav(听朗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
5.2.wav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3.wav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
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4.wav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戴
穿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流
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
归纳段意:
——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买桔子送别
思考讨论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
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
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
不平静的心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怕儿子伤心,安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怕茶房照顾不周。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儿子路上饥渴。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怕儿子路途不安全。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怕儿子行李丢失。
父 亲 的 语 言 和 动 作
父 亲 的 语 言
父 亲 的 动 作
(有哪些代表性动作)
儿子:对父亲
父亲的质朴、含蓄、内敛、深沉
动作的缓慢、吃力、笨拙。 (为何这样?)
难 以 理 解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阅读前三
自然段
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提示:写背景,往往有烘托作用。
归纳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阅读最后一段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
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继续阅读最后一段:
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
1、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
父亲到南京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本已说定不送儿子
但“终于”不放心,这里两次使用动词“踌躇”:“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
(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思想矛盾尖锐,内心斗争激烈,侧面反映出压在父亲头顶的生活阴霾是多么的浓重。但不管多浓重,终究遮盖不了父爱的光芒,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去送儿子。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
过程。
2、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
上车后诸事停当,儿子请父亲走
但父亲欲离又难舍,终于不走而去买桔子,于是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永久的一幕。
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3、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
老境凄凉的父亲触目伤怀,悲哀忧愁和苦闷郁积心中,常常为家庭琐屑发怒。“琐屑”无非鸡毛蒜皮,为此而发怒,说明父亲谋事不成,心绪愈坏,家事国事天下事,搅得他心态失去了平衡。但在儿孙面前,他宽容,仍始终惦记着儿孙。明明身体不好,自知大去之期不远,但给儿子写信却说“身体平安”,还是时时替儿子着想,怕儿子分心,耽误了学业。
如何理解文中的两个“聪明” ?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对此作者自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惨淡,囊中羞涩啊。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对此作者又自称“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
两个“聪明”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含蓄和深沉
背影:
一、(1) 思念父亲 点出背影
二、(2-6)回忆往事 描绘背影
三、(7) 思念父亲 怀念背影
线索
划分段落层次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 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父子情深
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主旨)
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合作探究 说一说,议一议
本文有哪些特点,对你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写作特点:
1、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感情。
启示:
1、 写人记事,应该选取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2、文章遣词造句不在于辞藻是否华丽,只要饱含感情就好。
归纳小结: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拓展迁移
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1、听歌曲《父亲》感受如山的父爱。
2、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
歌曲欣赏父亲.mp3
背影歌.swf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把《背影》读给你的爸爸听听。
2、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冬天》、《给亡妇》。
3、背诵第六自然段
练笔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
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
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
为感动的事。
2、借鉴《背影》的构思法,选取你生活的片断,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习作,写好后请你爸爸修改。
背得美文三百篇 不愁笔下无佳作
为你推荐一篇经典美文
——《荷塘月色》
推荐理由 :
朱自清先生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