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前情回顾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1、前秦疆域:
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胜利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以少胜多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自主归纳
苻坚自持兵多势强,号称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隔岸对峙。
朱序在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淝水之战:谢安和宾客们下棋。
不料,当前秦军队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顿时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苻坚中箭负伤
相关史事:
前期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是向南行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东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想一想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提示:
阅读课本93页到94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对8万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自主归纳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鲜卑族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鲜卑族的统治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 5岁即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一、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穿越历史
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用汉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穿汉服
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
思考: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并学习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整理: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改革措施:
改革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你的看法呢?
辩一辩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产生活
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相互影响
民族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社会习俗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生 产
少数民族壁画《采桑图》
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书中记载了许多
少数民族的畜牧
和饲养经验,还给
出了多例兽医处方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生 活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衣
汉人胡食图
烙饼砖画
生 活
食
东汉壁画宴饮图
唐代桌椅分餐图
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椅子和方凳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生 活
用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语
汉语
语 言
音乐和舞蹈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有什么特点
民族交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作用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后检测
c
a
d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d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