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节 课题:蜡烛 备 注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想:一课时
学生探究教师导学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会唱《烛光里的妈妈》,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问题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问题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问题三: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四、品读课文语段,,体会精神,畅谈感受。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1、内心体验: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2、课外延伸: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记住划线部分此处可以运用高效速读法,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快速默读,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妇人形象的语句。然后概括老妇人的形象。可以在文中勾划出来,在文中进行批注。此处由小组长负责讨论完成,每组负责一个问题。
学生寻疑 我的疑问:
课堂 知识 梳理 各小组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评估 拓展 1.给下列字注音、组词。砾( )_________ 窖( )_________ 烁( )_________ 窑( )_________拂( )_________ 截( )_________沸( )_________ 载( )_________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1)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2)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9题。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3.“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4.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5.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6.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7.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8.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9.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二、提高部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0.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11.读加线句子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12.读加线句子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13.上文的主题是( )A.反战 B.爱国 C.称赞勇敢 D.歌颂奉献14.试分析下边两句中加粗的词用的好在哪里?(1)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教后记(共25张PPT)
西蒙诺夫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种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9月1日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结束,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主的轴心国一方和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
二战风云
南京大屠杀
二战风云
二战(西西里登陆)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诺曼底登陆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抗战胜利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一个侵华日本老兵的忏悔。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
揣 ( ) 瓦砾 ( ) 地窖 ( ) 城堡 ( )
腋窝( ) 柯 ( )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颤巍巍: 匍匐: 烧灼: 瓦砾:
chuāi
lì
jiào
bǎo
yè
kē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爬行。
烧、烫,使烫伤。
破碎的砖头瓦片。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读一读 。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
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
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一、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三、请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通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亲手埋葬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并插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红烛的感人事迹的描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一、课文对炮火有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有十一次描写。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二、课文对蜡烛有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三、文章还对老妇人的黑围巾和她的动作进行了反复描写?它们又各有什么作用?
对黑围巾有五次交代。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极大的作用: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如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
四、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二、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