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加减法——8、7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8、7加几的安排与9加几类似,不同的是不再出现逐个数数的算法,而且把8、7加几融合在一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以提高综合计算能力和思维水平,为以后学习6、5、4、3、2加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8、7加几的教学从喇叭图的实际问题直接引入,学生通过想、摆、议、说的自主学习,得出多样化的算法;接着安排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算法,交换介绍算法等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巩固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自我操作、强化的过程中使新知得到强化。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记得牢,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结束,趣犹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研究算法的过程,并优化算法。
【教学设计】
板块一:方法——从简单方便入手。
步骤:
1、给出四组题,口算出得数,并追问:为什么算得那么快?有什么小窍门?
2、生抢答。
1
3、小结:看来啊,在计算时,要找到好方法,
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单、方便,
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本板块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口算抢答练习,体会到在三个数求和的过程中,可以先将三个数中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算,再加上第三个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计算算得更快更准确。利用复习的形式开课,为下一步算法探究做好铺垫。
板块二:探究——从动手操作开始。
3190875272415步骤: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列式。
用小棒代替小号进行动手操作,探究
8+7的算法。
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说想
法。并板书思考过程。
对比两种算法,哪一种更方便些?
小结:拆小数,凑大数。
【设计意图】本板块随着例题的出示,学生列出式,紧接着老师放手让孩子借助小棒,来探究算法。放开的做法基于前一节课9加几的探究,学生操作起来容易上手,并且能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多种思考方法,呈现多种算法,并在小组交流中提高合作意识,互相学习,促动认知。
板块三:提升——从计算中走出来。
步骤:
(一)动手圈一圈,再计算。
放手操作8+3,并让孩子写出思考过程。
对比几种算法:A、凑8为10。
B、凑7为10。
联想9+7。 2
自主探究7+9。
要求在作业纸上写出思考过程。
340042572390250507553340(三)脱离图与过程,独立计算。
1、追问:个位上的数字从哪来的?
少的2、3去哪儿了?
揭题:这两组题都是有关8、7加几的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四)不计算,比较大小。
让孩子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是怎么比的?
【设计意图】本板块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算法之后,进行算法的巩固,练习要求层层递进,从根据实物图圈一圈再计算开始→脱离图,进行算法的优化→探究计算特征的探究,形成速算技巧,与算法呼应→脱离计算,不计算比较大小,避免思维定式,丰富课堂维度。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的节奏越发明快。
板块四:回归——经验由积累而来。
9道题,限时练习,要求时间在一分钟左右。
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小结:学了新知,不忘旧知。
【设计意图】本板块将新知和旧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练习中锻炼综合计算的能力,并在反馈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自发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提炼水平和能力,教师也能在此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