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文字是人类文明产生的一般性标志。古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下列文字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 )
A.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B.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C.中国的甲骨文 D.古印度的梵文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答案选A。
2.楔形文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造者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 )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古印度人 D.古罗马人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3.(2009·汕头中考)下图为佛教的传播图,图中②所指代的国家或地区是( )
A.古代巴勒斯坦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阿拉伯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结合地理知识可知,①为中国,②是印度半岛,③指东南亚地区,④是印度尼西亚。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4.2009年12月19日,北京市普渡寺举行了迎请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弟子阿罗汗舍利法会。佛教产生后,受到统治者大力扶植,主要原因是( )
A.它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特权等级
B.它主张忍耐顺从,清除欲望
C.它认为世界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
D.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苦的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佛教主张忍耐顺从,消磨了人民的反抗意识,对统治者的统治非常有利,所以统治者大力扶植佛教,以巩固统治。
5.在节日的夜晚,传说有一个老人将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驶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或火炉前。这个节日与下面哪个宗教有关(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节日为圣诞节,基督教会确定耶稣的出生日期是12月25日,并将这一天定为“圣诞节”。
6.方祥在学习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内容后,运用比较法,列出它们以下的相同点。其中错误的是( )
①都产生于亚洲 ②都信仰耶稣 ③都产生于同一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所以①是三大宗教的相同点,②③叙述错误。
7.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上述材料中的“他”是指( )
A.亚里士多德 B.马可·波罗
C.阿基米德 D.希罗多德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再结合物理学的知识,即可判断是阿基米德。
8.下图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自同一部民间故事集,这部故事集是( )
A.《天方夜谭》 B.《俄底浦斯王》
C.《荷马史诗》 D.《古兰经》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上图中两个故事分别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它们均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9.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下列著名的宗教建筑中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是( )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仔细观察图片,A项与佛教有关;B项与道教有关;C项是巴黎圣母院,与基督教有关;D项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宗教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二 B宗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三 C宗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1)根据材料,判断以上三种宗教的名称,并按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这三种宗教。
(2)列出A、C两种宗教的经典、创立者、创立地点。
(3)这三种宗教中,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是哪一种?发展成中古时代欧洲主要思想的是哪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忍受苦难”“天堂”“众生平等”“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信仰安拉”,判断出宗教名称,第(1)、(2)题就易于解答了。第(3)题需要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
答案:(1)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排列:BAC。
(2)基督教:《圣经》、耶稣、巴勒斯坦一带。伊斯兰教:《古兰经》、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基督教(或天主教)。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1)图一中人物是谁?他是什么地方的著名科学家?
(2)图二反映的是这位科学家的哪一项科技成就?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重要的成就?
(3)材料二是哪部书中的重要内容?作者是谁?这部书是研究什么的重要史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图片。图二中一人正在用杠杆撬动地球,可联系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由此可判断出是“杠杆定律”;第(2)题迎刃而解;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二出自《伊利亚特》,第(3)题即可轻松作答。
答案:(1)阿基米德。古代希腊。
(2)杠杆定律。他还发现了浮力定律,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用来排水或灌溉。
(3)《伊利亚特》。荷马。早期希腊社会。
1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拥有数量众多的信奉者。学习了三大宗教后,王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针对不同问题展开讨论。
一组:有人认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二组:在你心中,宗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少年,应怎样看待或评价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可从宗教的产生背景、教义和作用来理解分析,对待宗教信仰问题,青少年应正确看待,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
答案:一组:这种说法不够全面。三大宗教都让人“忍耐顺从”,具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使人民放弃反抗斗争,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是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特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基督教早期是一个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的宗教,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伊斯兰教关于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二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它也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我们青少年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唯物思想,但我们应尊重信仰宗教的人群及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