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新教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最新教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16: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铺垫导入 2
苏南民歌《姑苏风光》中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以它美丽旖旎的风光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若论观赏西湖风景的最佳处,莫过于西湖中的湖心亭,此处观景,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张岱一起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雪》。屏显:《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作品 15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张岱,屏显(学生齐读):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出身官宦世家,好山水,明亡以后,曾率兵抗清,失败后入山著书立说,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深深的故国之思和淡淡的哀愁。我们试着在学习中去捕捉这种情绪。
文言文是现代文的源头,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字音字意都已发生改变,大家在阅读中要注意作好记号。我们先来一起认清一些字,扫清文字障碍。屏显:读一读,记住这些字。(学生完成,师强调个别字。)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字音及停顿。(生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试作一个精明的猎手,及时发现他朗读中的不足。(学生朗读,纠错。)
老师也想一试,请同学们监督斧正。(师配乐朗读)
你们觉得你们平时朗读和老师的朗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停顿稍长,语速较慢。
生:语调有变化,讲究抑扬顿挫。
师:文言文朗读应特别讲究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这样才能读出韵味。
大家齐读课文,注意读出韵味来。(生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我们拉近了和古人的距离,不过有一些词语仍要注意它们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屏显:记一记,掌握这些词。(学生完成,师强调个别字。)
在此基础上大家试着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述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过程。
生译,质疑。
三、 欣赏雪中奇景 10
文言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阅读我们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 (生答:崇祯五年十二月),在(生答:西湖边上),我们静静地跟随张岱踏上湖心亭看雪。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雪景?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写出雪很大,湖上非常安静。(万籁无声的寂静,静寂地让认人心寒)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广阔浩大地西湖象一面镜子,静静地泛着寒光,说到雪景,老师想起毛主席描写北国风光的“千里冰峰,万里雪飘”,料不得南方也是雪的家园。)
生:“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描绘出一幅奇异、朦胧如梦幻般的画面。
师:这哪是一位作家,这是一位丹青高手,屏显:(课文插图),他只用两色绘画(生答:黑白),画面淡雅悠远,(教师对照图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景物简单,线条简洁,大幅的留白给了我们驰骋想象的空间,意境高雅脱俗,这应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简笔画,这种绘画方法用在描写中也有一说:白描。屏显:白描,一种描写,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烘托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生动传神,虽着墨不多,却带来含蓄的效果,余味无穷。
苏轼曾描绘雨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处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比浓抹更见风韵。如果还要找出白描的典范,老师觉得应首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屏显:
《天净沙-秋思》,(生读,简析)
师结:一字一词,一词一景,言简意丰,意境深远,简约而不简单。下面大家再一起把作者眼中的西湖雪景读出来,读出那种奇异,读出那种宁静。(生读)
四 、领悟人物雅趣 10
这是一幅奇异的江南雪景,一幅淡雅悠远的绝美画卷,我想采访一位同学,若此时你在画中游,会有怎样的心境?(生答)一般什么情况下你会去赏景?(生答)若是冬日赏雪,一般你会选择什么时候去 ?(生答)老师也会这样选择,我相信大多数同学也是 ,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去的?他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下面大家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以(屏显:)“ 我觉得张岱是一个 的人,我从文中 处看出”的句式,说说你眼中的张岱印象。
生:我觉得张岱是一个与众不同,高雅脱俗的人,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看出来的,还有他看雪的时间选择的是晚上,不同众人,清高,避世。
师: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睡我独游,独享冰雪带来的那份宁静。
生:我觉得张岱是一个很有个性,孤傲的人,他就是不愿作别人作的事,不走别人走的路。
师:可是曲高和寡也是一种寂寞与孤独,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淡淡的哀愁吧!
生:我觉得张岱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好山水,痴迷于山水,笔下的山水描绘的很静,很美,很有灵气。
师:老师觉得你和张岱一样有灵气,山水无语却有情,这样纯净的景,这样雅致的人,放在一起不正好相映成趣么?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生:我觉得张岱是一个很豪爽的人,他在赏景的时候遇见了两个人,不会喝酒却痛快的大饮三杯。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你怎么知道他很痛快?(生答:强)
生:我觉得他很豪爽还表现在饮酒之后居然不问别人详情,就告辞而去。
师:他没问吗?(生答:问了)却答非所问,他有了问题的答案了吗?作者为何强调是金陵人?结合你们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设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
生:应该是明朝的故都――金陵,他们可能都是明朝旧人,又都在外地,都有相同的情趣,所以他们认为他们应算的是知音吧,既是知音,那“相逢何必曾相识”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份喜悦无须多说,都融在杯酒之中。
师:前面我们介绍到张岱时说过,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深深的故国之思,这就是!风景依旧,得遇故人,但故国不再,这种幽思无以排遣,作者纵情山水,让淡雅静寂的西湖雪夜冲淡他的孤独与哀愁,暂时忘却这些烦恼,痴迷于天人合一的雅趣,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这是怎样的一种洒脱啊!真是“一轴美画卷,满纸真情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你们了解了作者的痴了吗?有一个人是不懂得的,那是舟子,一个俗人,他是无法理解作者那清高超逸的情怀。
五.课外拓展 8
张岱怀抱冰雪之操守,守住一份寂寞,守住一份痴迷,山水映衬下更见他的高雅与脱俗,象这样寄情山水,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又何只张岱一人呢?想想苏轼,两度被贬黄州,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这才有了两游赤壁,在天高月小的赤壁之下将自己的烦忧附之滔滔江水,留下绝世卓立的《赤壁赋》,你们了解的还有哪些同样风骨的人呢?
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山水书写着他们的清高与雅致,见证了他们不屈与坚守,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课文一同感受那份痴情痴意。生齐读课文。
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却风神绰约,如一株幽兰,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老师希望大家能熟读并背诵,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屏显:相信自己,我们一起试试看
一处山水,一份痴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清高脱俗的张岱,也触摸到了一份淡泊,一份挥之不去的哀愁,是的,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当遭遇挫折与不幸时,寄情山水是一种很好的解脱,不过我相信大家更会勇敢面对,借山水之灵气荡涤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去描绘生活更美的画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