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新教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最新教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16: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时------节 课题:蜡烛 备 注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想:一课时
学生探究教师导学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会唱《烛光里的妈妈》,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问题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问题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问题三: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四、品读课文语段,,体会精神,畅谈感受。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1、内心体验: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2、课外延伸: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记住划线部分此处可以运用高效速读法,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快速默读,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妇人形象的语句。然后概括老妇人的形象。可以在文中勾划出来,在文中进行批注。此处由小组长负责讨论完成,每组负责一个问题。
学生寻疑 我的疑问:
课堂 知识 梳理 各小组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评估 拓展 1.给下列字注音、组词。砾(     )_________ 窖(    )_________ 烁(     )_________ 窑(    )_________拂(     )_________ 截(    )_________沸(     )_________ 载(    )_________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1)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2)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9题。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3.“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4.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5.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6.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7.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8.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9.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二、提高部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3题。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0.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11.读加线句子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12.读加线句子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13.上文的主题是(   )A.反战 B.爱国 C.称赞勇敢 D.歌颂奉献14.试分析下边两句中加粗的词用的好在哪里?(1)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