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坚持新课改基本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的思想。以问题带动学生深入文本,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读议结合、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丰富其人文情感、提高其人文素养。
教学步骤:
一、聊天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微笑)同学们,上课前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咱们班一共几位同学?
生(异口同声)46人。
师:放学后都回家吗?还是都必须留校住宿?
生:(异口同声)都回家。
师:哦,那如果回家后或是假日必须和老师、同学联系,大家喜欢采用哪种联系方式?
(生七嘴八舌)
生:打电话。
生:发短信。
生:上QQ。
生:写信。(有生窃笑)
师:现在科技发达,联系方式多样、快捷,沟通很方便。但在还没有电话、电脑的时候,人们要取得联系就比较麻烦。那时候,人们大多是通过书信这种方式来取得联系的,于是就产生了送信这种职业。在我国古代,送信人被称为信使、信差、信客。(稍停)同学们,有见过信客吗?
生:(大声地)有。
师:大家了解信客的生活吗?
生:(齐声)不了解。
师:(笑)哦,没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一起走进信客的生活……
(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师:本文的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作品也获很高的称誉。
(屏幕显示作者的相片,有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同学们有没有认真预习课文呢?
生:(齐声)有。
师:好!请大家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屏幕显示问题)
问题: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文中主要写了信客哪些事迹?
(生思考;有一男生举手)
(师示意该生回答)
生:课文第一部分写信客为什么当信客;第二部分写信客怎样当作信客;第三部分写信客不当信客的原因;最后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老师、校长。
师:(点头赞许)概括准确,预习充分,不错!
(屏幕显示四部分的主要内容;生整理)
显示:
信客
一、为什么当信客
二、怎样当信客
三、为什么不当信客
四、当老师、校长
师: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写人要写人物的事迹。本文围绕人物,主要写了信客哪些事迹?
(有一生站立,回答)
生:文中主要写信客为一个客死他乡的谋生者料理后事;还写他为一个同乡人送信,反遭诬陷。
师:很好!(示意该生坐下)文中重点记叙这两件事,除此,还写了信客哪些动人事迹?
(生七嘴八舌)
生:写信客代读、代写书信。
生:写信客收发信、物。
生:写信客当老师、校长都是好样的。
(师倾听,点头赞许)
四、研读品析
师:文中作者主要写信客帮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送信遭诬陷;还写他收发信、物,代读代写书信,写他转行之后当老师、校长都是好样的等动人事迹。(稍停)那么,信客的事迹,哪件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朗读课文,把最能打动你心弦的地方画出来,并试着说一说你被感动的原因。
(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生可出声朗读课文;生小声朗读)
(有生举手;稍停,师示意生安静)
师:同学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这地方最令我感动。信客去看老人,说明他有情义;不能常去看老人,说明信客工作很忙。另外,“亲自”、“亲手”也说明信客工作很认真。
生2:“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信客帮忙料理乡人后事这件事最令我感动。因为这不是他份内的工作,但他也做了。
生3:(有点紧张、激动)信客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这件事也令我很感动!因为这件事体现信客很善良、厚道。
师:(微笑)说的真好!那么,当他真诚待人,却无端遭人猜疑时,信客的态度怎样?有没和死者家属计较?
生3:没有。“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师:在这种情况下,信客忍气吞声,毫无怨声,这又说明信客任劳任怨,待人——
生3:(抢答)待人宽容。
师:(点头赞许)不错!
生4:“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读到这里,我很感动。信客受到欺辱,他没说陷害他的同乡一句坏话,也不挑事,信客待人很宽容,很善良。
生5:老师,最令我感动的是,信客不当信客后,他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这说明他很有才干。
生6:最令我感动的是,打信客耳光的那位同乡,被信客的行为感动了,他向信客道歉,还送钱,而信客没拿。这说明信客待人宽容,他没拿钱,可见他洁身自好。
……
师:同学们,暂不说了。让我也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刚才听大家的发言,我了解大家被信客感动的原因;同时,大家也帮我发现了信客身上的优秀品质。
(屏幕显示)
师:不瞒大家,刚读这篇文章时,我觉得信客很傻。你们想想,信客的工作很艰苦,他长年跋涉,疾病缠身,收入微薄,还要忍受被怀疑、被诬陷,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吗?(稍停)可刚才大家的发言,使我为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惭愧,我被大家那么理解信客感动了,更被信客高尚的精神品质感动了!
师:(充满感情)同学们,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信客很平凡,可他用自己的人生为他人服务,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这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令人感动吗?像信客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稍停)
师:同学们,感动之余,我又觉得欣慰。我为大家能够领悟信客的人格魅力而欣慰,也为大家能和作者一样学会感动而欣慰!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很好。我建议大家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
(师生鼓掌)
师:同学们,信客的故事很感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信客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生七嘴八舌)
生:运用动作描写……
生:有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生: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师:(点头赞许)作者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其中,我认为心理描写最为精彩。请大家齐读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生齐读,有生抢读)
师:这段心理描写把信客无端遭怀疑时的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个情深义重、任劳任怨地信客跃然纸上。请大家怀着感动的心情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微笑)不错!听大家地朗读,我似乎听见信客在喃喃自语……
(有生窃笑)
师:同学们,作者和信客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立碑立传呢?大家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吗?
(屏幕显示问题)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立碑立传?
(生窃窃私语)
师:我想,对这个问题,也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大家可先讨论,交流一下。
(生讨论、交流)
(有生举手)
师:好,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讨论后的成果。
生1:作者被信客感动,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赞扬信客。
生2:作者希望我们学习信客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作者还要赞扬像信客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师:(欣喜,竖起大拇指)我想,我只能用这个动作来评价刚才几位同学的表现了。
(生笑)
师:(小结)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稍停)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呢?
生:(大声地)有。
量:(微笑)能举例说说吗?
(生七嘴八舌)
生:教师。
生:清洁工;05年感动中国的那个信客……(思考)
师:你知道他的名字吗?
生:(笑)不知道。
师:现代信客王顺友。
生:还有白衣天使
……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如我们最亲近的、为我们无怨无悔付出的父母亲……我希望大家在被他们感动的同时,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同学们,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先思考、体味……等会请一位同学试着归纳一下。
(生小声朗读)
(师示意生安静)
师:好,现在由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生:(有点兴奋)若佳……
(该生站立,回答)
生:本文的语言很朴实。
师:给大家读一两个能体现这一语言体点的语句,好吗?
生:(点头)“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来强盗来贼怎么办……”
师:若佳同学不负众望,同学们的眼光也不错噢。(生笑)
师:(小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一、质朴而典雅。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二、警辟而畅达。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比喻句上,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建议大家课余再行品读,加深体会。
师: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疑问的地方?(生默不作声)
师:我有疑问。刚才若佳同学读过这个语句:“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关照”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我解疑呢?
(生七嘴八舌)
生:照顾……
生:关心……
生:是特别照料的意思。
生:通知。
师:“通知”?对啊,“关照他”,是“口头通知他”这个意思。我理解了。
师:同学们没有疑问吗?(生沉默)我还有一疑: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先写一个老信客呢?
(生窃窃私语,举手)
生1:是老信客叮嘱信客,“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这让信客明白诚信对信客的重要性。
师:哦,“信”是信客的生命!
生2:借老信客的话说明了当信客很辛苦,路途艰苦。
生3:老信客很爱自己的职业,失业后他很痛苦。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信客,是希望信客能诚实无私;同时,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师;(点拨)你的意思是说,老信客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惨痛教训警醒信客,强调信客的职业道德——诚信无私;同时从侧面表现主题。
生3:对!
师;(欣喜地)我明白了!作者写老信客,是借他之口说明了信客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诚信无私。老信客的这一番话,促使了年轻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谢谢大家为我解疑!如果有其它疑问课后我们再一起探究……
五、总结全文
师:(板书)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信客的动人事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褒扬信客任劳任怨、宽容厚道、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信客很平凡,他的工作很辛苦;可他又是那么伟大,他的心灵是那么美!
作者在此呼吁:“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信客虽然劳碌一生,但他最终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赢得了人们的感激,赢得了人们的怀念。信客去逝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对信客说些什么呢?
(屏幕显示)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对信客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请大家拿出笔记本,把你想对信客说的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作;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师巡视;生完成写作,展示)
生:我想对信客说:“信客,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默默奉献!”
师:(展示)“您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您现在走了,大家都来送您了……”这是泽辉同学想对信客说的话。语言很朴实,情感真挚!
师:(缓慢地)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学习这篇文章,我也深受感动!同学们,我有许多话想对信客说,我有许多话想对大家说,我也有许多话想对自己说……可是,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说起。最后,我借这首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来表达我的心情、表达我的心声……
(继续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生听歌,交流写作)
(下课铃响;师布置作业,下课)
(屏幕显示作业)
作业:
1、合作完成课后习题(一)(三)
2、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诚信永是做人之本,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教学反思: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足用活”。这一堂课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教学中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完全以文本为依托,循序渐进。
有效互动,营造民主氛围。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备课时我特别重视学习环节的设计,并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课前,虽然我试图深文浅教,但又担心思路不清晰,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也只可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聊天引入、整体感知、研读品析、质疑问难、拓展延伸等几大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我试图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活动占领课堂,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际的课堂上,我基本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在组织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上,我与学生基本上处于“对话”的状态。学生无拘无束,,认真探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课堂气围轻松、和谐。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有一女生就课堂质疑的问题与我讨论、争辩。我感觉他们的学习热情巳经被激发了,思维巳经被激活了,心灵巳经被触动了……
当然,我这堂课仍然有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如讲课时,感情的投入、语言的感染力还有待加强;再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虽然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试图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但仍有少数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们似乎没有找到“真正做课堂主人”的感觉,致使合作探究虽小有成果,但并不让人振奋。其实,这也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还望各位同仁指点迷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