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同时,新课标也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爱”是这单元的主题。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纪实性文章,它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和祝福之情。
【学情分析】
1.兴趣爱好: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感情细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现有水平:初二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是有待加强的。
3心理层面: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很少能够表达“爱”,更别说回报“爱”了。本文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惶急、诘问、渴慕、疏懒、震悚”等词语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能力目标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透过文章平和含蓄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的意蕴。
突破方法:语文的学习方法不可以忽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教学中应把语言形式放在首位。学生初读课文,拥有对语言形式的原始体验,再精读课文,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意,进而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突破重点。
难点
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突破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的主题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思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作适当的剖析与引导,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教法:
教法 依据
对话式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对话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并且通过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复阅读法 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反复阅读法是以学生理解文本为基础,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文体,着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
学法 依据
预习法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评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圈圈点点,感知生情。
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自主合作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趣味导入,引出人物形象(2分钟)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呢,咱们一起做个猜谜游戏,我给大家三个关键词,你们根据给出的这三个关键词猜猜她是谁?
(利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1.少年鲁迅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讲美女蛇故事)
接着提问导入新课:那么这个“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页,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了。那么谁勇敢地举起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
明确: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老师最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我看来,不管对你们还是对我甚至是现今很有成就的学者来说,鲁迅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读透鲁迅。他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谜,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读,去思考。而最能够了解鲁迅的途径就是去拜读他的杂文。老师期待同学们能够有一天读懂鲁迅,那么想必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听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15分钟)
a.好了,言归正传,鲁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中年了。这篇文章中凝聚着他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同学们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标出文章中的生字词,认真体会文章中的内容,等下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1.标出下面红色字的读音
骇()掳()悚()惶急()
疮疤()渴慕()霹雳()惧惮()
2.理解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
悚:害怕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渴慕:非常思慕
惶急:惊慌急迫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琢磨不透
b.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这些事情表现了她是个怎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尝试着用此提纲来复述文章。老师现在再给出一些要点: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长妈妈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下面我给同学们一分半钟时间准备,等下请同学站起来复述。
三,欲扬先抑,品析情感变化(8分钟)
1,教师引出下面一个问题: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阿长与鲁迅之间发生了那么多事。这些事情咱们就可以看成是鲁迅感情变化的原因。那么对于阿长,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2,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鲁迅应该称呼阿长为“长妈妈”,那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与<山海经>而说《阿长与<山海经>》呢?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明确: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精读品味,说说描写特色(14分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也就是说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必须具备深刻的生活观察力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那么鲁迅是怎样描写阿长的?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试着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来印证鲁迅先生的这一创作观。
明确:
1,“她生得黄胖而矮。”“长”既不是形容词也不是她的名字。从“黄”这个字上可以看出她生活状况不好,是个连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普通劳动者。
2,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3,晚上,长妈妈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同时,一个人的睡相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我记得麦当劳有一个宣传片:让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独一无二,根据睡相来推测性格:用小手托着下巴的是未来的思考家,手指放在口中的是美食家。。。。阿长的睡相像大侠,所以反映出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
4.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是一迭连声地说“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把长妈妈的焦急心态表现出来了。这元旦“劈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能够顺顺溜溜,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善良。
5.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几十年过去了,作者的回忆仍然这么清晰,足以看出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巨大。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在这个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形象,而且从她的语言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情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三哼经”取的是谐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阿长她真的不识字,也可以看出她真的很留意听,她是那么的关心儿童的鲁迅,知道孩子最想要什么。
课文小结(1分钟):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这是以后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向他老人家学习的地方。
附板书:
阿长:无名,行为粗俗——迷信,礼节烦琐——讲长毛故事——“谋死”隐鼠—买《山海经》
“我”:不大佩服——不耐烦—————产生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1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以饱蘸深情的笔端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就是真实的阿长,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阿长,这就是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却淳朴善良的阿长。下面,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再去进一步了解阿长。
朗读思考,渐入佳境。(6分钟)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看到第6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在“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除夕,“从长辈得到压岁钱”,于是“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葫芦。。。。。。”此段省略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然而阿长进来”为什么此处作者用“然而”这个连词?
明确:
此处的省略每不单表示对其他玩具的省略,更重要的是表现一个孩子在除夕之夜,陷入了美好的遐思与渴望。从这个省略号中,可以看到孩子甜蜜的笑,兴奋的眼神,和辗转难眠的身姿。可是,阿长进来了,不仅打破了孩子的美好的遐想,更带来了让他莫名的规矩。对于年少的“我”,是一种遗憾、懊恼和无奈,固加上一个“然而”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重点研读,探究真情。(22分钟)
A.下面让我们进入本文的重头戏,也就是鲁迅先生花笔墨描写,篇幅最长的阿长买了《山海经》的事。请同学们看到19到27自然段,即“但当我哀悼隐鼠”到“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止。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阿长是怎么得到《山海经》的。
(四个大组,从左到右,1,2,3,4每组负责一个问题,可以前后桌讨论,两分钟准备,然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接下来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同时,叔祖的疏懒和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儿童时期的鲁迅倾注了一片心血,把孩子的愿望挂在心上。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而且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理所当然值得鲁迅尊敬与感激,对儿童时期鲁迅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想象:a,阿长四处打听“三哼经”,可每一个店铺的老板都无奈的摇摇头,但她仍不停地絮说着,手在空中比划着书的模样。。。。
b.长妈妈一定是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当她买到书时,一定如获至宝般地加快了返城的脚步,笑容荡漾在脸上。
B.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再补充一个知识。文中两处提到“长妈妈谋死我那隐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是长妈妈故意谋死的吗?其实在鲁迅的《狗·猫·鼠》一文中,说到了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5.作者通过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事,并花大量笔墨写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从而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结尾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那么这个结尾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仁厚黑暗的地母”指什么?
明确: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另外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不愿意想到目前中国这个黑暗的现实,所以就回忆过去,回忆自己相对现在而美好的童年时代。所以这种情思和祝愿越强烈、真诚,就越能反衬出对“目前社会现实”的否定和憎恨。
另外,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
四,想象迁移,故事再创。(10分钟)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有人读了鲁迅先生写的这篇文章给她听,她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放飞想象的翅膀,代“长妈妈”说些话。
例如: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我现在也成名人了啊。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伤疤也写进去了呢?你长妈妈也爱美的丫。还有,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你说那时谁不迷信呢?咋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也写进去了呢?多害羞啊。特别是我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我们被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了,你也老实地写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课文小结:好了,《阿长与<山海经>》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去思考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人呢?课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