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掌握词义,体会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词作内容,赏析词作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的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宋代,有一位诗人,诗词创作专学杜甫。他就是陈与义,他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体味其沉郁悲愤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
2、背景介绍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xìng)花疏(shū)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kān)惊。闲登小阁(gé)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读准节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读出感情
5、抽生朗读
6、全班齐读
四、知晓大意
1、解释下列词语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旧游:昔日的游览。洛中:指洛阳一带。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五、词句解读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赏析: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赏析: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赏析: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前一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后面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
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
六、问题探究
思考:“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时光飞逝(盛衰兴亡);
“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豪英零落;
“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动静结合
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午桥上豪英坐饮,长河中流水无声,兴华里,笛声阵阵——优美的游乐图
2、“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无声无地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明确: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穷,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的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5、讨论交流,词人在这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明确:A、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
B、对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作者倍感伤感。
C、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小结: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节奏明快,浑然天成,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痕迹。
七、背读,再享词蕴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
作业
全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