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四季之美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四季之美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5 21:3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四季之美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习作:
仿照课文中的动态描写,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人文主题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难点:仿照课文中的动态描写,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清少纳言及她的随笔《枕草子》。
2.根据课后练习题默读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并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春天的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初识作者
1.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文章或者古诗?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各的特点,不同作家笔下的四季也有不同的美丽。今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一起感受她笔下的《四季之美》。
2.介绍作者:清少纳言——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曾在一条天皇的皇后藤原定子身边担任女官,原姓清原,可能是族中曾有人出任“少纳言”一职,因此,以“少纳言”为其名。
二、初读课文,识字释词
1.初读文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四季的哪些最美的景色?
2.识好生字。课文中哪些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
(1)本课要认识的字中,要注意“旷”不要因“广”而误读,应读“kuàng”,可与形近字“矿”作比较加强识记。
(2)字义方面,“凛、冽”可借助偏旁识记和理解:“冫”字旁的字大多与寒冷相关,“凛冽”的意思是刺骨的寒冷,可通过组词“寒风凛冽”帮助学生理解。“旷、怡”可结合词语“心旷神怡”理解,其中“旷”在文中指心境阔大,“怡”指和悦、愉快。“逸”本义是指兔子善于奔跑,这里用引申义“安乐,安闲”。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指导书写“晕、幕、愈”等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时,要强调各部分写得稍扁、紧凑;指导书写“黎、漆”中的“水”时,提醒学生不要写成“水”,右边不要写成“勿”;指导“逸”字时,要强调右边是“兔”,不能少一点,可以跟“免”字一起指导。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作者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及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2.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四季的美分别在哪个时间段。
预设: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3.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段的景致。
四、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春之美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呈现的春之美是怎么样的?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品读。
(1)轻声读描写春天的段落,找一找作者写出了春天哪些地方美。
(2)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继续圈画关键词。
预设:
色彩美: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
动态美:泛着、染上、飘着。
(3)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美丽的画面,对于作者笔下的春之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两种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颜色的静态描写和景物的动态描写相结合,呈现给读者一幅优美的春季黎明美景图。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景象?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
预设:第1自然段描写了黎明时天空颜色的变化,使我们仿佛看到大自然这个魔法师,先给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再给天空披上红紫红紫的彩云。
3.小组交流讨论:怎么读出这种美?
4.小组汇报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教师小结:第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侧重描写了天空颜色的变化,这种写法叫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更加具体生动的画面。(板书:动态)
五、作业布置,课堂延伸
1.熟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订正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学习第2~4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中的动态描写,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知道了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四季中最美的景致。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特定时间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吧!(板书:独特韵味)
二、精读第2自然段,感悟美好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了夏天的几种夜晚之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夏夜之美包括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蒙蒙的雨夜。我是通过“固然”“也”“即使……也”等关联词语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以前的阅读积累,想象这三种美丽的夏天的夜晚,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我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的月夜应该是宁静的夜晚,思乡的夜晚。
(2)我能想象到在漆黑漆黑的暗夜,无数萤火虫翩翩起舞,像打着小灯笼的天使。它们飞过草丛,飞过花园,帮助迷失方向的小蚂蚁找到回家的路……(课件出示萤火虫的视频和图片)
教师小结:看过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到:漆黑暗夜中无数的萤火虫轻盈地飞舞着,好似流星划过夜空;雨夜中的萤火虫,虽然只有一只两只,但是它们像勇敢的小精灵,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动感十足,让人非常着迷。这一部分也是动态描写。
4.进一步提问:你觉得作者最喜欢哪一种夏夜之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
(1)从“这情景着实迷人”,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蒙蒙细雨的夜晚。
(2)作者最喜欢第三种夏夜,因为第三种夜晚她描述得最详细。不仅写了夜晚时飘着的蒙蒙细雨,还详细地描写了那一只两只的萤火虫:它们带着朦胧的微光,依然不停地飞啊,飞啊,闪啊,闪啊……
5.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段要读出柔和的语气,营造出夏夜静谧的氛围;通过强调“固然”“也”等词语,感受三种夏夜不同的景致。朗读“翩翩飞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突出萤火虫的轻快灵动,语速可稍快一点,才能让人感受到惊喜。
三、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第3、4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把动态之美描述出来。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选取代表,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第3自然段重点描写了秋天黄昏时,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大雁“比翼而飞”的情景。我能想象出:作者仰望天空,看到了夕阳斜照,无数的小乌鸦急急忙忙朝自己的鸟窝飞去;还有成群结队的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那样团结友好,这样的画面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家,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非常感动。等到夕阳已经落山,夜晚来临时,她又听见了草丛中有小虫子在唱歌,和着沙沙响的风声,这样的情景使她心情非常愉快。
追问:你觉得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独特之处?
预设回答:我觉得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写秋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枫林、落叶,而是重点描写了归鸦和大雁,并赋予它们以情感,使画面有了动态感。
预设2: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冬天的早晨,手捧火盆穿过长廊的情景。不仅写出了冬季早晨最有意思的事儿,还写出了作者闲逸、舒适的心情。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冬天的早晨,自己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冬天的早晨,有落雪,有白霜,画面是静美的;当生起熊熊炭火,画面就变得温暖而具有动感了。
4.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进一步体会动态之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时,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可用舒缓的语气,让人感受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的辽阔高远。
(2)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教师提示:怎样读出文中闲适与静美的感觉?请大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通过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指导学生背诵第3、4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板书上的关键词,或是段中的关联词,背诵课文。
四、感悟表达,读写迁移
1.聚焦语段,小组探究: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各不相同,在写法上有什么奥妙呢?我们以第3自然段为例,小组探讨一下。
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
2.关注内容,发现写法:作者在描写这段文字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
预设:一句话描述场景的静态;两处具体写动态;最后一句写声音。
3.写法迁移:观察画面,想象意境。这是什么地方的场景?静态的是什么?动态的是什么?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课件出示图片:《大漠驼铃》。沙漠;一片寂静;主人骑在领头的骆驼背上,后面几只骆驼悠闲地跟着;营造出悠闲的氛围。
4.根据提示写一段话,描写沙漠里行走的一群骆驼,写出景色的动态美,营造美的意境。
提示:秋天最美是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题。
3.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实施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始我就利用走进作者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中感悟,加强个性色彩。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带着感情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的变化。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