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5 10: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共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张謇、侯德榜等人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西方文明带来的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依据: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表现: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中国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3)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
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表现: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4.根据材料及教材找出“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
(1)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2)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5.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小。
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总体发展滞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等。
教师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
7.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阅读教材后,回答新式交通通信工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作用:方便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你能说出其他的交通工具吗?
小组抢答:电车、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2.阅读教材,分析概括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教师: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剪辫、易服、劝禁女子缠足、废除跪拜礼、改称谓等。
教师:(讲述并出示剪辫、易服、劝禁女子缠足、跪拜之礼、改称谓相关图片)
教师: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教师:这些社会生活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教师: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学生: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代表了进步的方向。
3.合作探究:我们该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呢?这些变化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的中国,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代,不断求新求变,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改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过去,细看今朝,使我们再一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谐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欢乐;生活同时又是一支和谐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追求和奋发开拓。同学们,
加油吧,期待着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绎精彩的生活!?
本课涉及经济内容,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初中的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材料选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重点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社会生活变化这一主题中,生活性浓厚,增加学生讲解的环节,同时以课件、视频资料的配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困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