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探究物质的密度》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密度是八年级物理的内容,它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量,是学习压强、浮力的必要基础。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实验构建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汇总数据,利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利用正比例函数图像让学生知道密度是同种物质共有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密度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之前有接触过正比例函数的知识,学生在第一章学过路程和时间的图像,对正比例函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未学过物质的微观模型,密度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知道同种物质有共性。
理解密度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知道同种物质有共性。
2、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
运用密度公式分析问题。
【教学策略】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上先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进行复习,为得出同种物质的共性作铺垫。改进实验方案,让每个小组测一组数据并汇总,使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较自然引出密度概念,提高上课效率。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对密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案、实验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演示实验:500g的两种不同物质,两瓶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两瓶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五块体积不同的铜块
学生实验:不同体积的水(醋或酒精)各一瓶,电子秤一个,两块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生态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 一、创设情境,生动引入
实物展示生活中两袋质量不同糖果。
思考: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直接的关系是否成正比,也就是M/V=定值?有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必要时将质量与体积的知识做简单的复习) 思考发现的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是否成正比。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润泽点化 二、能动探究,突出重点
1、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
2、实验要求:每组同学测出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汇总到电脑的Excel表格中,表格边已经画好坐标轴,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描出相对应的点,最后连线观察是否说过原点的直线。
(介绍记录纸的信息,每个小组写上物质的种类、体积,写上用电子秤称得的质量)
(介绍电子秤的用法,给出空瓶的质量)
进行实验,做好实验后将数据由最前面的小组汇总,最开始的小组将数据输入excel中。
学生进行实验,汇总数据。
汇总数据时其他的同学将数据写入学案并描点画图,尝试找出规律。
学生只做一组实验,利用excel表格汇总和处理数据,提高课堂效率
润泽点化
三、灵动引导,总结规律
问:分析A的数据,观察m-v图像,说明什么问题?
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m/v=定值
再将A和B的图像连线,发现也是过原点的斜线,M/V是定值。不同的物质的定值是否相同,请同学进行计算。
用excel计算m/v
通过图像,回忆第一章学习的知识S-T图,发现规律,得出m/v=定值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润泽点化 四、灵动提升,构建概念
1、教师引导: m/v=定值,该比值有单位吗?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1cm3铝28g
同种物质,m/v相同;不同物质。M/V不同。m/v代表什么意思?区分不同的物体。
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所含的质量不同。
2、建立概念:
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g/cm3 kg/m3
3、观察密度表,查找ABC分别代表什么物质。同时询问学生从密度表中获取的信息。
4、完成液体x的鉴别
分析概括,发现同种物质的共性,同种物质,m/v相同;不同物质。M/V不同。
建立密度的概念
理解密度
自然引出密度概念,让学生自然的建立密度的概念。
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图,让密度的概念具象化。
润泽点化 五、自主能动,拓展知识
铁铝谁的密度最大?
学生感受同体积的铁和铝
由公式得相同体积,密度大的质量大
结合图像进行理解
水和酒精谁的密度大?
相同质量,密度大的体积小
演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小的密度大 小组讨论,学会用公式分析问题,感受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受同体积的铁和铝;能说出相同质量,密度大的体积小;相同体积,密度大的质量大。
用公式分析问题,加深对密度的理解和对图像的处理。
共生共荣 六、自主律动,归纳总结
总结:密度=质量/体积
相同物质,m/v相同
不同物质,m/v不同 总结本节内容 肯定学生
巩固知识
作业 学案“课后练习”,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 探究物质的密度
相同物质,m/v相同
不同物质,m/v不同
密度=质量/体积
密度单位:g/cm3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