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05 09: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题承前启后,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及成因。
3.掌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及问题。
4.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集思广益的学习能力。建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是怎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以及理解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打好基础。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节课概念的理解上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在细节的把握上还是会出现问题。例如,对“实际参加”和“实际生成”的关系的理解,对化学实验中出现不守恒现象的分析和改进,以及对于化学反应的运算会出现总量和个量的理解误区等等。在授课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情及时进行调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化学实验中验证质量守恒的要点。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成因。
化学变化中“不守恒”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课堂教学。
资源准备:多媒体,学生分组实验。
六、教学过程
【引课】波义耳和拉瓦锡的“矛盾”。
【演示实验】红磷燃烧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分析】红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参加反应物质总质量 生成物质总质量
【探究实验】
——探究化学实验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铁与硫酸铜反应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实验三: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汇报试验现象
发现问题,重新设计试验
【多媒体】归纳: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若进行进行质量守恒的探究,须考虑以下条件:密闭无容积变化装置。
【多媒体】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通过练习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练习:
1.10克水加热变成10克水蒸气,这一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已知。氢气+氧气——水若2克氢气在8克氧气中充分燃烧后还剩下1克氢气,则反映后生成水的质量为多少克?
【过渡】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
【视频展示】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视频展示】化学变化中各量的变化情况。
原子 分子 元素 物质
种类



数量



质量



【多媒体】
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量、质量、种类均不变,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分析生活现象——金牌魔术师“水变油”
2.推断物质组成
例题: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 + O2→CO2 + H2O 。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确定化学式
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制得一氧化氮的化学式为:4X + 5O2 =4NO + 6H2O ,则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2 C.NH3 D.N2O5
4.计算质量关系
31克磷与40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____克
5.综合能力提升
一密闭且容积不可变容器中,盛放A、B、C三种物质各30g,经电火花引燃,充分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30 30 30 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30 5 22
关于此反应,下列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待测的A物质为3g
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反应中B物质可能为催化剂
D. 反应中C物质和D物质的质量比为5:22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
八、板书设计
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量、质量不变。
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须在气体不会散逸到空气中的环境下进行。
应用:1.探究事实现象;
2.推断物质组成;
3.推断物质化学式;
4.进行相关计算。
九.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亮点:1、导入新课比较新颖,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完善实验方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实验法来对课题进行探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3、对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实质的分析,采用分子、原子模型分析和动画演示两种方法,分散了难点,收效很好。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堂教学速度稍微有点快,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今后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改进.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