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6 07: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能从意义上,方法上和结果上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化简比 ,并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设疑,复习提问,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1、出示书上例题,情境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化简比。
“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
2、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1、复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
(1)3:7= 3/7指出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2)什么叫做比值,怎样求比值?
2、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用多媒体打出)
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 ),后项相当于( ).
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 ),后项相当于( )
二、启发诱导,教学新知
1、猜想: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相当密切,那么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是怎样的?
2、验证:
让学生口答下列每个比的比值。6:8,12:16,3:4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为什么它们的比值都是 ?
6:8=(6×2):(8×2)=12:16
6:8=(6÷2):(8÷2)=3:4
反过来,学生观察分析3:4怎么等于12:16,6:8怎么等于3:4,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三、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体比
1、学生理解“化简比的”含义,多媒体展示:化简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体比,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说明符合最简单的整数比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二是这两个整数必须是互质数,也就是这两个整数只有公约数1。
2、找出下面哪些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8:5 42:63 36/16 1.35:9 1/6:2/9 7:12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精心设计了这组练习题,不但巩固了刚学的概念,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3、出示例题: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学生自学并思考
A、你能正确读出题中的两个比吗?
B、仔细观察题中两个比的化简过程,你能说出是怎样化简的吗?
C、化简比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讲评:
教学主要是用尝试、讨论的方法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0.75:2 , 1/6:2/9 这两个比,并与例1比较,弄明白这两个比的特点,即:前者是含有小数的比,后者是有分数的比。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问,怎样化简这两个比呢?(学生可能说出如果能把这两个比化成整数的比呢?)那么,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的比呢?让学生分组议一议,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步:口述化简比的方法,并加以肯定或纠正之后,要求学生试一试,化简这两个比。
第四步:订正化简的结果。
教师强调: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而不是一个数。
四、当堂训练
1.化简下面比
32:16 48:40 46:92 19:57
0.36:0.04 0.125: 8 2.8:5.6 :
(1)小结(让学生总结规律)把整数比化简时,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把小数比,分数比化简时,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以相同的数,使它变成整数比,然后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进行化简。
(2)明确“求比值”与“化简比”对比表如下:
求比值 化简比
意义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化简成前后项互质的整数比
方法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运用比的性质(商不变)
结果 是一个数(整数、分数、小数) 仍然是一个比
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填空(多媒体展示:)
(1) 65:39=(65÷ )÷(39÷ )=5:3
(2) 3/20:1/4=3/20×( )÷1/4×( )=3/5
(3) 化简6.5:13/10的结果是( ),它们的比值是( )
(4) 3/4:0.45的比值是(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判断(多媒体屏幕出示)
(1) 4:2化简比是2/1 ( )
(2) 0.2:0.4化简比是0.5:( )
(3) 36/26的比值是18/13 ( )
(4)1/6:2/9化简比是0.75 ( )
(5)A÷B的商是24,A和B的比是24:1 ( )
3、1980年我省人均粮食375千克,世界人均粮食420千克,写出我省人均粮食与世界人均粮食的比,并化简
六、课堂总结:
教师设计一组问题,启发学生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化简比的根据是什么?
4、“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相同吗?
5、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不同?
七、布置作业,深化新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