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的是( )
A.酒精挥发
B.石蜡融化
C.加热高锰酸钾有氧气产生
D.水沸腾形成水蒸气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
A.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
B.尘土飞扬﹣﹣分子不停地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分子发生变化
D.液化石油气被压缩进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3.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蒸馏水不导电
蒸馏水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B
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铜溶液均为蓝色
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
C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间隔越大
D
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常出现白色斑迹
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不运动的
A.A
B.B
C.C
D.D
4.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B.C.D.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6.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特性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
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特性
A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隙
B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C
湿衣服晾干
分子是运动的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7.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
A.汽油蒸发
B.活性炭脱色
C.干冰升华
D.水通电分解
8.从微观角度解释“干冰升华”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体积增大
B.分子数目增多
C.分子间距离变大
D.分
子种类改变
9.“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10.2019年12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方便检测体温,关于家中所备水银温度计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银的化学式是Ag
B.温度升高,是因为水银微粒变大了
C.水银温度计破碎之后属于有害垃圾
D.水银是一种混合物
11.“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人们远远就能闻到稻花香,主要说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裂
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间隔变大
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13.春光明媚的校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主要说明
A.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B.原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4.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四千多种化学物质,大多属于有害物质。吸烟者吸烟会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不断地运动
15.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分子的大小改变了
二、实验题
16.“比较出真知”,比较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实验)小刚同学利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得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论。下面是他设计的实验:在第一步中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进行第二步实验时,还应用到的一种仪器名称是
____________,他在滤纸上每间隔
一段距离滴加一滴酚酞试液,那么,棉花上滴加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放置一
段时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由此,说明了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反思)分子和原子质量都很小,因此国际上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方式来进行相关计算。
(已知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26kg)
小华查阅资料发现了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4.482×10-26kg,请帮他计算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7.利用实验可以探究微粒的运动,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Ι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2)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A、B
两支试管中分别塞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棉花颜色;
b.分别用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
1mL
浓氨水,立刻用单孔橡皮塞固定,按实验图Ⅱ将橡胶塞塞入试管中,并将B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几分钟。
①改进后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
②对比图Ι中的实验,图Ⅱ实验改进的优点是
______;
③结合图Ι和图Ⅱ,两个实验得出关于分子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回答两点)
18.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_______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有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B3.B4.C5.B6.B7.D8.C9.B10.C11.A12.A13.D14.D15.B
16.烧杯A
中无明显变化,烧杯
B
中液体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胶头滴管
浓氨水
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从右向左依次变红
27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7
17.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且B比A中的棉花先变红
环保不污染空气,节约药品(合理即可)
分子在不断运动
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8.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难溶于水
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试管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