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小学二年级音乐《勇敢的鄂伦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勇敢的鄂伦春》是我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民族的一首民歌,鄂伦春族居住在我国黑龙江省的黑河、大兴安岭和依春、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等地,他们能歌善舞,“鄂伦春”一语是其民族的自称,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山岭上的人们;第二是驯鹿的人们。
歌词充满着无比自豪的感情,语言朴实、简洁,表现了鄂伦春人雄健、骠悍的气质,他们骄傲地向人民诉说不惧严寒、不怕困难,肩负着巡逻、守护山林的神圣职责。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旋律虽多为级进,却富有朝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连续八分音符的节奏,似乎使人民听到了奔跑着的马蹄声,全曲由四个方整乐句构成一段体,每句又可分为两个乐节,和歌词的风格统一,使人们感到十分亲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民歌《勇敢的鄂伦春》,感受鄂伦春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认知渐强和渐弱记号。
2.通过将唱名当歌词唱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熟悉简谱。
3.学生结合歌曲《勇敢的鄂伦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1.认知渐强和渐弱记号。
2.通过将唱名当歌词唱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熟悉简谱。
教具:
钢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将学习一首新歌。
2.开嗓练声:师弹琴,生练唱。
3.教师PPT出示骑马和鄂伦春族民族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民族的名称。板书歌曲名《勇敢的鄂伦春》。
4.感受歌曲的节奏:师弹歌曲旋律,生拍手感觉歌曲的节奏。介绍本首歌曲是2/4拍的C调歌曲,要欢快的唱。
5.PPT出示鄂伦春族人民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得出自己获得的信息,并通过教师对鄂伦春族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我们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授新课。
1.师弹琴键:让同学们拍拍节奏,认识强弱符号,感受声音的强弱。
2.师拍打桌面:模拟马群从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声音场景,引出渐强和渐弱符号。认识音乐符号并能在节奏中表现出来。
3.学唱歌曲。
a,跟琴学唱歌谱。
b,老师唱谱,生小声唱词,感受谱与词音高的密切关系,学唱歌词。
c,学生跟琴学唱歌曲。
d,师弹琴,学生填词。
e,让学生齐唱。
F,男女生分组比赛,男生唱出勇敢的感觉,女生唱出欢快的感觉。
4.背唱歌曲。
三、律动。
跟着音乐,学生齐唱,并根据歌词自己设计舞蹈动作,自由律动。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进步了,回忆一下今天的收获。
教学反思:
这部作品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歌词简练,情绪豪放,具有浓郁的鄂伦春民族的风格,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那活泼跳动的节奏犹如一匹匹骏马奔驰在高高的大兴安岭上,表现出了鄂伦春族少年在守护山林时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
伴着琴声聆听音乐,把学生带进鄂伦春人生活的地方——美丽的大兴安岭;让学生了解鄂伦春人的民族风俗习惯。接下来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拍的方式认识强弱记号,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最后请孩子们自己设计动作,用律动的方式变现音乐,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体会到课堂活跃气氛,在玩玩演演中快乐地演唱歌曲。
总之,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孩子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2019年3月27日
指导教师点评:(马承琼)
《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鄂伦春族民歌,在本节课中张老师主要以情景教学法,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为了能让他们在美中学,乐中学,并且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她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尽情的表演创造,身心都有一种“美”的感觉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美”的体验中对音乐知识强弱的训练也很到位。最后请孩子们自己设计动作,用律动的方式呈现音乐时,张老师面对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所积累的音乐表现语言过于单一,所以在孩子自由体验之后,启发孩子们单手压手腕骑马奔驰、甩鞭子、拉缰绳、握拳表勇敢、双手在头顶呈现三角形模拟山峰等一系列舞蹈性律动,充分表现歌曲。整堂课张老师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肢体去表演,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翱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倘若能在学生知道鄂伦春人生活在哪,他们怎样生活,他们骑马扛枪为了什么此处进一步加强指导,让他们从内心正真感受到他们为保护祖国森林那种自豪、高兴的心情的心情就更好了。这样,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也会做好铺垫。还有就是应进一步加强组织教学,做到有令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