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6 21: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20~21页例5、例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1.能从已知条件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
2.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5=     10+10=
13-4= 15-7-7=
12-8= 11-6=
13-13= 16+4-9=
13+6= 15-7=
17-9= 4+13-8=
13-6= 5+7=
16+3= -5+5=
(2)在里填上“>”“<”或“=”。
1613    2019
717 1619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喜欢)
师:好!下面是小小和他的朋友们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够帮他们解决吗?是怎样解决的呢?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0页例5。
(课件出示第20页例5情境图)
(1)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很多小朋友在踢球)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同桌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
①有16人来踢球。
②现在来了9人。
③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组织学生汇报: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
①用学具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人。从16根小棒中拿掉9根,还剩下7根,也就是还有7人没来。
②列式计算。
a.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求还有几人没来,就是求没来踢球的人数,也就是从总人数中去掉已经来了的人数,用减法计算。
b.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点名学生汇报。(16-9=7)
师:刚才我们用16-9=7(人)算出了还有7人没来,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汇报:用加法验证,7+9=16,没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等于踢球总人数16人,所以解答正确。
师:这种用加法验证的方法很好。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算出答案后,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教师提示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
师: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师:说得很清楚。但是,“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没用上呀,大家觉得需要用上吗?(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点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不需要。因为题目是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踢进了4个球”没有关系,所以“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可以不用。
师:有道理,这告诉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的问题来选择有用的条件,题目中往往有的条件是多余的,多余的条件不能用。
(3)回顾反思。
师:回顾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分几步?采用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义、选择解答的方法?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学生独自思考,认真回顾,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些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画图、讨论等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第三步则要回顾检验解答的方法和结果是不是正确的。
2.教学教材第21页例6。
(课件出示第21页例6情境图)
(1)观察例6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汇报:
①小雪套中了7个圈,小华套中了12个圈。
②要求的问题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师:观察的很仔细!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道题是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这样的问题怎样解答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学生探索,动手操作。
拿出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摆的过程。
②小组讨论,思考三个问题:
a.谁和谁比?
b.谁的多,谁的少?
c.多的分成几部分?是哪几部分?
③反馈讨论结果,学生回答。
从摆的卡片可以看出,小华的数和小雪的数比,小华的多,小雪的少。“小华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部分。
小华的数中,表示和小雪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比小雪的数多的部分是几个?(表示和小雪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是7个,表示比小雪的数多的部分是5个)
④根据我们的推理过程,思考怎样列算式。
12-7表示从12个里面去掉同样多的7个,就求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板书:12-7=5(个)
⑤求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也就是用同样的算式计算,12-7=5(个)。
(3)比较、小结。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有什么联系?(这两个问题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叙述形式不同)它们解答的方法一样吗?(一样,都用减法计算)
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都是属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都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所求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再独立思考应如何计算,并列出算式。
答案:14-6=8(只)
2.一班有20名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参加书法组的有12人,其中男生有8人。参加书法组的女生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12-8=4(人)
口答:参加书法组的女生有4人。
3.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点名学生板演,要求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答案:15-9=6(只)
口答:兔比羊多6只,羊比兔少6只。
四、课堂小结
你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了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5 踢球的总人数-来的人数=没来的人数
16-9=7(人)
口答:还有7人没来。
例6 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利用教材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
2.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让人吃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分 鱼
小花猫问小白猫:“我要把15条鱼分成数量各不相同的4堆,最多的一堆中有几条鱼?”
小白猫回答说:“要把15条鱼分成数量各不相同的4堆,要让最多的一堆中鱼的条数尽量多,那么其余三堆中鱼的条数就要尽量少,所以可以在第一堆中放1条鱼,在第二堆中放2条鱼,在第三堆中放3条鱼,这样前三堆共放1+2+3=6(条),那么第四堆就可放15-6=9(条)鱼。”
第1堆 第2堆 第3堆 第4堆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应用练习。(教材第22~23练习五)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这两类问题。
3.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1.能够独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3.能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空。
5比4多(  )。
16比8多(  )。
8比10少(  )。
6比11少(  )。
2.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师:应该怎样计算?如何列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2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第2题情境图)
(1)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2)师:谁能说说题中“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这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用处?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不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3)师:那这道题该如何列式?怎么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结果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再点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5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第5题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同桌互说,然后教师指名说)
学生汇报:
①上午摘了13箱草莓,下午摘了8箱草莓。
②求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
师: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结果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点名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用○代替草莓的箱数,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上午摘的草莓13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下午同样多的8箱,另一部分是上午比下午多摘的5箱。所以求上午比下午多摘了几箱,就是从上午摘的总箱数中减去下午和上午摘的同样多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为13-8=5。
3.教学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9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第9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中获取的信息,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订正结果,启发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予以鼓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第1、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第1题:8 15-7=8(个) 15-6=9(个)
第7题:12-3=9(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
2.13-6=7(人)
5.13-8=5(箱)
9.(1)17-8=9(个)
教学反思
1.迁移类推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清晰地建立“谁比谁多(少)多少”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中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各环节均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他们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上节课的套圈游戏再次带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想象力也会随之丰富。一题多问,使学生的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李伯伯家养的鸡比鹅多15只,鸭比鹅多6只,鸡比鸭多多少只?
分析:李伯伯家养的鸡、鸭、鹅中,鸡与鹅进行比较,鸭也与鹅进行比较。可以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求鸡比鸭多多少只,就是求鸡比鹅多的部分比鸭比鹅多的部分多了多少只,也就是求15比6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解答:15-6=9(只)
口答:鸡比鸭多9只。
解法归纳:解题时可以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借助线段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