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本文写周恩来少年时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此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初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直到逝世。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体会“中华不振”之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一时冲动的说法,
还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体悟“中华不振”之况
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
中华不振
再次默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的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中华不振
画问号 作批注
周恩来看到中华如此不振,产生了怎样的疑问?你是否也像少年周恩来一样,有许多疑问?
请你在相关语句旁画上问号,并在旁边批注出你的疑问,然后和同学们交流。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处罚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为什么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谁都不敢怎样?为什么中国人不把外国人直接赶出去?”
探寻“中华不振”之因
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历史事件
火烧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
济南惨案
九一八事变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掠了圆明园后,为了掩盖事实真相,火烧了圆明园,损失了150万件文物,并且和清政府签订了3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800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928年5月11日上午,日军举行"显扬国威"的入城式,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见人就开枪射击,见女人就乱刀刺死。济南死伤军民1.1万有余,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惨不忍睹。
济南惨案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
中华不振
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几次?
当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分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此时的周恩来心中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
无题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才能够解救世上的穷困。我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周恩来为什么东渡日本求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体会“振兴中华”之为
带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是怎么做的呢?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
1917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革命。
1927年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1936年,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1948年,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1949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
表达读书志向
你为何读书呢?请你写下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吧。
我为____________而读书(共16张PPT)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朗读课题 铺垫情感
你为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圆明园海宴堂
残垣断壁
气势恢宏
我会认
shěn
沈
fàn
范
wèi
魏
xī
晰
jué
崛
我会认
淮
租
惑
斥
效
xiào
huái
zū
huò
chì
初读课文 学会概括
带着自己的感受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中华不振
学词理句
严 肃
为之一振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
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训斥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清 晰
胸 怀
一穷二白的旧中国
概括内容有妙招
要素串联法 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问题概括法 作者要说明哪几个问题 ?
段意合并法 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素串联法
本文写周恩来少年时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此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问题概括法
问题一
问题二
胸怀
周恩来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读书志向?
概括内容有妙招
一句话概括
问题一
胸怀
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的周恩来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看到外国人和中国巡警欺凌中国妇人,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1
2
3
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的周恩来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租界看到外国人和中国巡警欺凌中国妇人,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1
2
3
之所以……是因为
段意合并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4张PPT)
状指
天课堂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读了课文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我想到:
2.本文的作者是
余心言,课文的主人公
是周恩来
;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当时
的社会背景。
1.给下列生字组词。
肃(严肃)
晰(清晰)
振(振奋
胸(胸怀)
怀(怀抱)》
赞(赞叹)
效(效果)」
疑(疑惑)
惑(困惑)
凡(非凡)
顾(回顾)小
训(训练)
斥(训斥)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
序号)
①向左右两边看。
②远大的志向。
③(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④劝解安慰。
(1)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
抱负和胸怀!
2
(2)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
问题。
3
(3)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4)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
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①难以忘怀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中华不振
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刚到奉
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
始终(①);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
方目睹中国人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由
此深刻领悟到“(
3
)”的含义,从而立
志要“((
)”的事情,表现了他的博大
胸怀和远大抱负。
2.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并读
一读。
3.拓展:搜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我将课文认真地朗读了两遍,把课文
读通读顺了。
家长签字(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V”。
、
崛起(q0】
9)
效仿(x90j
ào
淮南(huai huai)
师范(fn
fan)
二、看拼音,写词语。
yansù
ging灯
xiong huai
(严肃)
(清晰)
(胸怀)
yihuò
Xxùnchi
zan tan
(疑惑)
(训斥)
(赞叹)
三、比一比,再组词
振(振兴)
凡(平凡)
震(震动)
几(几个
晰(清晰)
顾(顾及)
淅(淅沥)
顽(顽皮)
四、选词填空。
屈辱
耻辱
1.做这种坏事,你不觉得(耻辱)吗?
2.为了复国报仇,勾践默默地忍受着各
种(屈辱)。
清晰
清澈
3沙滩上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4.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
蓝绸子。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一(模糊)
训斥—(表扬)
惩处
-(宽恕)
坚定—(动摇
二、选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填
序号)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铺垫情感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课题。当你大声读课题时是否心头为之一振?握着拳头,坚定地再读课题。
再读课题,你的感受和预习读课文时有什么不同?
你为什么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咱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例外。周总理在跟大家一般大的时候,也曾响亮地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齐读课题。
(出示圆明园毁灭后的图片)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这是圆明园的海宴堂。然而,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却把这一切化为灰烬,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会概括
看完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再读课文,你也会心头为之一振。带着这样的感受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出示词语:中华不振)
(1)出示词语:严肃 清晰 胸怀
带着你的理解坚定有力地读读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为之一振 连声赞叹 当效此生
这三个词是写谁的语言神态?他为何如此?读课文就要这样学会抓住主要人物。
出示第三组词语: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训斥
带着表情、动作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物和画面?
出示短句: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这些回答是否也是清晰而坚定的?读这三句话,是否觉得他们也有抱负和胸怀?
3.抓住人物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归纳梳理,然后小组内交流。
选用不同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要素串联法:按照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课文内容串联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要素串联法)
问题概括法:作者要说明哪几个问题 ?(板书:问题概括法)
在这些方法里,用得最多是段意合并法。但要想让概括全面,还得抓住主要人物。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我们就要抓住主要人物周恩来做了什么,就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其他人物可以不说。
课文很长,浏览一遍,看看写了几件事?
老师把课文这三件事的图片呈现出来,我们试着用一句话解说图片,把三件事连起来概括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关联词。(板书:段意合并法)
课后请运用今天学习到的段意合并法,尝试归纳《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要素串联法 问题概括法 段意合并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回顾旧知 初识周恩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谁来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板书:周恩来),你对周恩来有什么了解,知不知道周恩来是什么人物?
周恩来和朱德、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二、批注朗读,体会“中华不振”之因
1、故事中的周恩来还只是一位12岁的少年,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他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板书:中华不振)
2、读语句,作对比,体悟“中华不振”之况
周恩来因为看到“中华不振”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志向让魏校长为之一振,也让后人备受鼓舞。再次默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中国的地盘却被外国人占据,不能随便出入,这就是“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中国人被外国人轧死,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他,这就是“中华不振”。
3、画问号,作批注。
周恩来看到此情此景,产生了怎样的疑问?你是否也像少年周恩来一样,有许多疑问?请你在相关语句旁画上问号,并在旁边批注出你的疑问,然后和同学们交流。
预设学生批注的疑问:
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处罚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为什么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谁都不敢怎样?为什么中国人不把外国人直接赶出去?
3.交流资料,探寻“中华不振”之因。
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查阅的相关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然后推选小组代表,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简要介绍最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内容。
预设交流内容:
①历史事件: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等。
②社会状况:贫穷落后、多灾多难、民不聊生等。
③日常生活:租借地悬挂的辱华标语等。
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一件件满含屈辱的历史事件无不告诉我们——中华不振。
三、借助资料,感悟“振兴中华”之志
1.“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几次?圈画出来读一读。
当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分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他那时那刻的心情。
小组交流汇报:此时的周恩来心中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
预设:怎样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怎样让中国人觉醒,进行反抗?从现在起我要做些什么?……
2、学习《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所思所为。
12岁的周恩来立下“振兴中华”的志向。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个好友告别,写下了气魄雄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出示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
出示注释,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周恩来为什么东渡日本求学?
3、“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心中的火愈烧愈烈,他想清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他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修身课上,让魏校长、让我们为之一振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让周恩来找到了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豪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讲述故事概要,体会“振兴中华”之为
带着这样的志向,周恩来是怎么做的呢?用自己的话说说收集到的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殚精竭虑振兴中华,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四、移情拓展,表达自己读书志向
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你又为何读书呢?伟大的中国梦一步步实现的今天,你又为何而读书呢?正确的读书观能给我们带来更强劲的学习动力,请你写下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吧。
小组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用清楚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读书目的,可先写理由,再写读书目的,也可先写读书目的,再写理由。
请把你的志向写在课本上,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发奋读书。
板书设计:
2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