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练习(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件+练习(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6 08:17:34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政治、经济、宗教及地理因素对不同文化的重大影响
(2)观察本课教材的各种插图,立足于时空观念,对比掌握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的各自特征和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通过理解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一、古代印度文化
1.背景
(1)涉及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2)国家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表现


婆罗门教
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佛教
产生
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
主张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印度

兴起
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
发展
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代表作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
特征
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3.对东南亚的影响


开始
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
广泛
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佛教
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字
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其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料拓展仔细阅读教材第28页的“史料阅读”,你能分别举一例说明印度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吗?
提示(1)宗教:唐朝玄奘西行取佛经。(2)文学:柬埔寨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3)艺术:我国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深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4)哲学:印度哲学主张“梵我合一”,强调人的修行,这对我国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角度
表现
文化成就
经济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天文
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史学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乐舞
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角度
表现
文化交流
内传
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外传
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表现
神学
神道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武士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
文学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建筑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绘画
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特征: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①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其他: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史料实证仔细观察下面卡片,从中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日本茶道
8世纪时,茶及饮茶的方法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中传播,后来逐渐流行。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在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提倡“和、敬、清、寂”,是一项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提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在吸收和消化中,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成就
角度
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宗教
(多神
崇拜)
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他兼有其他神的本领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文字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
历法
发明了“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
角度
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数学
知道“零”的概念,以手和脚的20个指头作为计算的基础,创造出20进制
?
?
艺术
?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
建筑
?
?
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医学
?
?
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2.毁灭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对比说史下图是当今世界两座著名的金字塔遗址,你知道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吗?
提示(1)从顶端上看,玛雅金字塔顶部是平顶,埃及金字塔是锥顶。(2)从形制上看,玛雅金字塔是四棱形,埃及金字塔是三棱形。(3)从功能上看,玛雅金字塔是神庙的塔基,是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②法显带回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法显传》对印度的影响重大,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印度教中重要哲学派别——胜论派,在7世纪传入中国。③胜论派主张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元素是世界的基础,承认运动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属性,并对事物的各种形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归类。在探讨物质和物质运动时,胜论派又提出了“极微说”,即“原子论”……④传入中国后,对我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朱明忠《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①从国家政局、佛教发展、寺院管理等角度阐释了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②则从对中国、对印度等角度阐释了法显西行求法的重大影响。材料二中的③从世界本原及物质运动等角度阐释了印度教中的胜论派的主要观点;④则简述了胜论派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并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教胜论派的主要观点及对中国哲学的重大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原因: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寺院规模大,管理出现问题;统治者的支持。
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加强了中印交流;保存研究印度的典籍资料;《法显传》成为研究南亚、中亚、中南亚地区的重要资料;法显不畏艰险、意志坚定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激励后人。
(2)观点: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属性;提出“极微说”。
影响:促进了中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古代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角度
表现
天文学
印度教的天文学知识,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在唐代,印度的瞿昙悉达家族编制的《开元占经》成为唐代一部重要的天文历算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医学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两部医药学著作——《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受到了来自印度医药典籍《阿闼婆吠陀》中记载的“四大不调,百病聚生”等理论的影响;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详细记载了印度医学在基本理论、眼科医术、药物方剂等方面对我国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角度
表现
数学
瞿昙悉达家族所译的《九执历》,把印度的数字码(即阿拉伯数字)和笔算方法介绍给中国人
哲学
印度的胜论派提出了“极微说”,即“原子论”,传入中国后,对我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宗教
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梵文原典伴随佛教和印度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1《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并编集而成。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枯宁汉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
A.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
B.根据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
C.《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
D.历史文献记录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
题目立意本题题干以英国人根据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印证印度石刻铭文的历史事实入手,旨在考查口述史料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大唐西域记》证实的是石刻铭文与佛教间的关系,不是“印度历史”,故A项错误
B
根据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排除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不是“最具真实性”的史料,故B项错误
C
从“1837年”用“《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石刻铭文”是“佛教的遗物”,可知C项正确
D
D项内容指向范围太广,不准确,故错误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多元复合的代表——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
史料实证
材料一 部分假名与汉字的对照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①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汉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法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②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摘编自[美]赖肖尔《当今日本人》等
读史技巧材料一体现了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在对中国汉字吸收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字。材料二中的①阐述了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唐风时代”的原因;②则阐释了日本民族具有有选择地学习别国长处的典型特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互动探究(1)上述材料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有什么态度?
(3)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
提示(1)大化改新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汉字、文学、艺术)的吸收,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同时也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工具、器物、生产技术、政治经济制度乃至价值观念。
(2)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新。
(3)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与其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民族。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
特点
表现
持续性、
稳定性
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以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著称,但日本文化仍然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的根源来自日本岛国环境下产生的绳文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但是日本的变化,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特点
表现
外向性、
创新性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改新大规模地输入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矛盾性、
独立性
日本的岛国地理特征,使其文化呈现出单一性和独立性。正因为这种特性,日本需要向隔海相望的大陆看齐,于是他们在古代历史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大陆文化。日本文化各个领域都有外来文化的成分和因素,但同时又鲜明地体现出日本岛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从日本佛教的形成和产生以及日本的古都建设中都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和独立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2公元8世纪,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到唐朝,并创建了日本文字,以下为日文与汉字的对照表。据此可推知,唐代(  )
A.中日两国互相学习
B.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C.古代经济自给自足
D.中国传统文化外传
题目立意本题题干以唐代的日文和汉字的对照表入手,旨在考查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材料只涉及日本学习中国,不是相互学习,故A项错误
B
材料提及的是文化交流,不是海外贸易,故B项错误
C
小农经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D
日本遣唐使学会了唐朝文字并运用于日本文字创造,说明唐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外传,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特征之一,以下对其认识最全面的是(  )
A.直接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B.有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对佛教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最全面”,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婚制。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成员提供了保护,但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的不平等,不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拉贾戈帕拉查理关于了解印度生活方式的论述可知,他强调的是这两本书的历史学价值,故C项正确;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A、B、D三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了一部史书,模仿中国史书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部史书是(  )
A.《编年史》
B.《三国史记》
C.《高丽史》
D.《源氏物语》
答案C
解析《编年史》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故A项错误;《三国史记》是12世纪完成的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故B项错误;《高丽史》是15世纪中期由朝鲜王朝组织编撰的史书,其模仿了中国史书的体例,故C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小说,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答案C
解析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故C项正确。“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指玄奘西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武则天统治时期,“主动请缨,和亲塞外”是指昭君出塞,故A、B、D三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印加人通过观察太阳,编制了太阳历,以确定农业季节。同时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5天。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这反映了印加历法(  )
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
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
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
D.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
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可知印加历法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可知印加历法兼顾宗教活动,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6.古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金字塔庙宇;阿兹特克帝国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古代美洲金字塔的主要用途是(  )
A.传播宗教
B.用于祭祀
C.用作国王陵寝
D.贮藏文化遗存
答案A
解析古代印第安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无论是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作为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7.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推知(  )
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
C.印第安人重视送葬仪式
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
答案A
解析16世纪正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西欧殖民者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积累财富,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举例:日本借用汉字楷体笔画和草体,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鉴真东渡后,日本吸收中国佛教文化;将儒学与神道相结合,形成日本的“儒教”;学习唐代长安城市布局,兴建京都等。
(2)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1.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姓制度是印度原住民维系社会统治秩序的手段
B.推行种姓制度是为了抑制印度教势力的扩张
C.佛教因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而产生
D.《摩诃婆罗多》保留较早原住民的生活状况
答案C
解析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日益不满,佛教应时而生,故C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征服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建立起来的,故A项错误;推行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巩固统治的手段,而且4世纪时,印度教才开始出现,故B项错误;《摩诃婆罗多》定型于2—4世纪,描绘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不是原住民的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
2.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  )
A.《源氏物语》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答案B
解析《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中的著名史诗,其主要讲述了古代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婆罗多族的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故事,故B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著名小说,《吉尔伽美什》是古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与题干空间信息均不吻合,故A、C、D三项均错误。
3.《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是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答案C
解析《摩诃婆罗多》虽然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存在荒诞离奇的特点,但它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因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的社会风貌,故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B项的表述显然不符合逻辑,故错误;《摩诃婆罗多》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与真实历史是有一定关联的,故D项错误。
4.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的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  )
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B.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
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D.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壁画内容包含有大量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可得出阿旃陀石窟的宗教壁画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绘画内容虽涉及战争,但无法得出当时印度的政局是否是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题干的主旨不是强调佛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而是壁画内容的特色,故C项错误;阿旃陀石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故D项错误。
5.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有了等级划分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可知雅利安人已经有了四个种姓的等级划分,故B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等级划分,不是团结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印度人的宗教情愫,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也不是强调古代印度的社会与生活信息,故D项错误。
6.《三国史记》是高丽历史学家金富轼等奉高丽仁宗之命在1145年以汉文所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这里的三国是(  )
A.高句丽、百济、新罗
B.高丽、朝鲜、新罗
C.高句丽、百济、朝鲜
D.朝鲜、百济、新罗
答案A
解析《三国史记》是由《高句丽本纪》《百济本纪》《新罗本纪》《年表》《志》《列传》六个部分所构成,为纪传体的正史,故A项正确。
7.明代学者谈到高丽纸时说:“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国造纸技术开始外传
B.造纸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C.朝鲜造纸技术领先中国
D.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可知朝鲜的纸质较厚重,强韧而又洁白,是中国没有的奇品,从而说明造纸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故答案为B项。材料表示朝鲜已经造出中国没有的纸,说明造纸技术早已外传,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说朝鲜造的高丽纸中国没有,并不能表明其造纸技术领先中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8.下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唐风和西风
答案A
解析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12世纪左右形成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故A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幕府的信息,故B项错误;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武士道的形成与唐朝和西方对日本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9.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  )
A.市民文化的高涨
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大和绘属于贵族画,浮世绘则属于民间风情画,因此从大和绘到浮世绘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17世纪的日本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日本的绘画与唐朝文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日本的文明开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故D项错误。
10.《万叶集》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的来唐情况。这说明《万叶集》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
B.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再现
C.中日民族审美互鉴的标志
D.唐风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答案A
解析《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特点、采用了中国汉字进行标注,收编了部分汉诗,记载了“遣唐使”的情况,由此可看出《万叶集》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故A项正确;《万叶集》中的大多数诗歌是日本当地诗歌,不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再现,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日本文学对中国的借鉴,不能得出“互鉴”的结论,故C项错误;因为缺乏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不能得出《万叶集》是唐风文化最典型代表的结论,故D项错误。
11.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法隆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法隆寺“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法隆寺的建造说明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能说明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故A项错误;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法隆寺的兴建与鉴真的关系,故D项错误。
12.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这种文化培育了大量高产农作物,包括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等,还有西红柿、可可、烟草等作物,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这种文化是(  )
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
B.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
C.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D.中美洲的墨西哥文化
答案A
解析“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美洲的希腊”是指美洲文明中发展早、程度高的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化是选项各美洲文明中出现最早的,故A项正确。
13.阿兹特克历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强调的阿兹特克历的特点是太阳年和神圣年结合,阿兹特克祭司以历法为据进行祭祀和庆典,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强调太阳神的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强调阿兹特克历的精确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兹特克祭司会以历法为据进行祭祀活动,但不能看出历法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故D项错误。
14.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卡拉萨萨亚神庙的太阳门对阳光的准确计算,以及金星历的精确性,由此可知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将印加人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无法得出其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的结论,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故D项错误。
15.“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有1
500多万到4
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答案D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1492年之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并“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联系近代美洲发展历史可知,之后的“改变”是指在西方殖民的冲击下,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故D项正确。
16.玛雅文明曾是地球上最灿烂、也是最神秘的文明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现今人们对古玛雅的认识建立在100多年来对墨西哥东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等地古玛雅遗址考古发掘和记录的基础上。20世纪初,一些博物馆和调查机构对玛雅文明进行了当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玛雅的考古、建筑、艺术史、古文字破译都是热门研究领域。目前为止,借助古文字破译的成果,我们已基本能理解一篇玛雅历史文献中80%的内容,并能用玛雅语进行朗读。玛雅古文字研究者的兴趣已经不仅局限于释读文字,而更多关注其包含的文化意义,如象征和隐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建筑体现的玛雅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玛雅文明研究借助的主要载体,并说明当代对玛雅文明研究呈现出的新趋向。
参考答案(1)建筑:梯形结构;作为神庙、天文台使用。
(2)载体:古玛雅遗址考古发掘和记录。
趋向:研究领域的扩大化;文字研究的深入化。
解析第(1)问,可从金字塔的形状及用途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现今人们对古玛雅的认识建立在100多年来对墨西哥东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等地古玛雅遗址考古发掘和记录的基础上”可知主要载体是古玛雅遗址考古发掘和记录;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的“玛雅的考古、建筑、艺术史、古文字破译都是热门研究领域”得出研究领域的扩大化;从材料二中的“我们已基本能理解一篇玛雅历史文献中80%的内容,并能用玛雅语进行朗读。玛雅古文字研究者的兴趣已经不仅局限于释读文字,而更多关注其包含的文化意义,如象征和隐喻等”得出文字研究的深入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摘编自《佛陀传》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示例
情节:旃陀罗尼提遇到佛陀赶快躲开。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概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其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旃陀罗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评价:这一制度通过严格规定社会等级,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古代印度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但等级之间权利和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促使佛教的产生。
解析首先提取情节,其次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情节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概述和评价,概述时要注意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评价时要全面合理,辩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