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1.抓住两条线索:(1)历史上不同的人口迁徙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人口迁徙与交融过程中因文化认同而出现的多样性移民文化。
2.明确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的关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人口迁徙及文化认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掌握三个学习要点:(1)多种形式的人口迁徙;(2)移民与多种文化相遇;(3)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和认同。
时空坐标
学法指导
4.重点理解两个难点:一是理解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历史上,由于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局势、对外战争等原因,出现过各种方式的人口迁徙,如古希腊人的殖民,罗马帝国的征服,游牧民族的迁徙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等。二是解释移民与文化的冲突、融入和认同。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经历了一个在迁徙中相互渗透、在调适中彼此交融的认同过程。其间,往往会催生出海纳百川、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游牧生活及经济和军事水平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2)观察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和500年左右的欧洲形势图,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特征和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认识古代人口迁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理解欧亚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培养家国情怀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特点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印欧人的迁徙
时空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影响
总体
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
赫梯人
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影响
具体
波斯人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
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看图说史仔细观察教材第34页的“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哪些古典区域文明?
提示(1)向南: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文明);(2)向西南: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3)向东南:古波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概况
时间
区域
概况
公元前
2世纪
—公元
2世纪
中国
北方
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欧洲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时间
区域
概况
3—6
世纪
中国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欧洲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7—8
世纪
亚洲
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政治
格局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区域
文化
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史料延伸仔细阅读教材第36页的“史料阅读”,你认为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特点和原因分别有哪些?
提示(1)特点: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有所发展;游牧经济的特性;获取财产及提升声誉的追求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骏马蹄下无遥途——印欧人两次大迁徙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①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爱奥尼亚人在公元前两千纪初南下到了希腊地区。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欧种人阿卡亚人也到达了希腊本土,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3世纪后期,多利亚人进入了希腊,希腊历史进入荷马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种赫梯人进入小亚细亚,并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建立起赫梯帝国。之后另一支喀西特人建立了喀西特王朝。印欧中的雅利安人从中亚进入印度,原先的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②这次全球大迁徙有三大成就:马拉车的推广、青铜工艺的推广、商路的扩大与延伸。
——摘编自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③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当匈奴人离开东亚草原进入欧洲腹地之后,这个游牧部落迅速得到发展壮大。374年,匈奴人渡过顿河,毫不费力地击败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罗马帝国东部边境的众多游牧民族惊讶地发现,不论是勇敢的阿兰人还是野蛮的哥特人,在匈奴人排山倒海的进攻面前都是一触即溃。于是败北的阿兰人、哥特人纷纷向西逃奔。④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原本被安置在帝国东部、北部的边境游牧部落纷纷涌入,并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袤领土,各自据地为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①主要阐述了印欧游牧民族第一次大迁徙的时间以及对古代文明的重大影响;②则阐述了印欧游牧民族第一次大迁徙的三大成就。材料二中的③主要阐述了印欧人第二次大迁徙的时间和原因;④则阐述了印欧人第二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政治版图产生的重大影响。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欧游牧民族的两次大迁徙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印欧游牧民的两次大迁徙分别对亚欧政治版图带来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原因
第一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稳定;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第二次:匈奴人的西进。
(2)影响:第一次大迁徙导致了众多古文明的出现。如希腊文明中的迈锡尼文明和荷马时代、西亚的赫梯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等;同时还促进了马拉战车、青铜工艺的推广和商路的扩大与延伸。第二次大迁徙主要导致了一些新的国家的先后崛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印欧人两次大规模迁徙的原因及引发的政治地图的改变
(1)第一次大迁徙
①原因:古印欧人由于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性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而公元前4000年左右轮式车的发明和马的驯化,则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②变化: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促进了众多古典文明的出现。其中,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语为载体的印度文明;另外一支来到伊朗高原,建立了古波斯文明;亚该亚人和多利安人入侵了希腊半岛,并建立了以古希腊语为载体的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亚平宁半岛,并在半岛上建立了以拉丁语为载体的罗马文明;大月氏人西迁建立了贵霜文明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第二次大迁徙
①原因:374年,进入欧洲腹地并迅速发展壮大的匈奴人渡过顿河,击败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并压迫着边境上的游牧民族纷纷向西逃奔,从而引发了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
②变化:这次大迁徙再次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地图,如西罗马帝国被西哥特人灭亡,继而他们在西班牙和高卢南部建立了西哥特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了汪达尔王国,法兰克人在西欧大陆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1公元前2千纪,古代雅利安人从遥远的东欧平原,经过翻山越岭进行集体性迁徙;后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征服当地原住民建立自己的文明。这主要得益于( )
A.马匹及马拉战车的大量使用
B.雅利安各种族间的团结协作
C.雅利安人拥有先进的铁兵器
D.当地原住民还未进入文明社会
题目立意本题以古代雅利安人迁徙的相关史实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古代雅利安人对古印度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古代雅利安人作为印欧人的一支,过着典型的游牧生活,其驯养的马匹及马拉战车的大量使用使长距离的集体迁徙成为可能,而且提高了其武力征服的能力,故A项正确
B
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各种族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
C
题干要求从集体性迁徙和征服当地原住民两个角度来分析,C项只强调军事征服,故错误
D
古代印度在雅利安人进入之前早已建立了自己的文明,故D项错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多样一体看交融——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史料实证
材料一 ①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②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摘编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今天中文的“移民”一词,原意是“(通过国家下令)迁移人口”,③从派兵驻守遥远的边疆,移民屯垦人烟稀少之地,再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边陲,中国历代官僚机构曾经将数百万人移民他乡。在清军入主中原的战争中,四川丧失了大量人口,因此,北京的政策就是鼓励向人口锐减地区移民以复耕。然而,④到雍正年间,四川宜耕之地已经基本都已有人复耕,自发的移民仍然源源不断,这令雍正皇帝惴惴不安,因此要求移民必须申领通行证,逐一登记注册。尽管国内自发无序迁移引发安全方面的担忧,朝廷对于朝向国外的迁移更感恐惧,对那些在海外滞留两年以上者严加惩处,跨国流动被贴上不忠不孝的政治标签。
——摘编自[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①主要叙述了两晋、唐、宋时期移民的阶段性特点;②主要叙述了明清时期移民的阶段性特点及影响。材料二中的③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大多数统治者对移民的政策和态度;④则阐释了清朝雍正年间对移民政策和态度的变化。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性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移民实施的政策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特点:移民方向,两晋、唐、宋时期由北向南迁移,明清时期是由人口密集地区向人口稀少区域流动。移民原因:两晋、唐、宋时期是由于战乱,政治特色浓厚,明清时期是为寻找更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经济特色明显。移民方式:两晋、唐、宋时期举家举族迁移,明清时期是个人、小家庭迁移。
影响:两晋、唐、宋时期,有利于江南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交融。明清时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思想观念更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政策和态度:把移民作为惩罚犯人的手段,通过移民补充居民稀少地区的人口。对移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对自发的移民感到恐惧和不安,严格禁止向国外移民。
原因:中国古代的土地税收是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移民的随意流动会导致土地税收的减少;稳定的人口与统治的稳定密切相关,移民的流动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及表现
类型
表现
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在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引发的三次北方人民南迁高潮
以行政手段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
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明初洪武年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秩序,采取了三种移民政策:一是自山西大规模移民到山东进行屯垦,以配合国家推行的“安养生息”政策;二是从湖广地区迁出大量人口以填补四川的空虚;三是将四川、云南两省的明氏的残余势力迁移出去以消除反对势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类型
表现
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这类移民往往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山区或其他边疆地区,被称为客家人。以平民为主要构成的客家先民对于开发我国的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与当时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现象
非华夏族的向内和向西迁移
这类移民主要表现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几十万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生活。同时以匈奴、突厥、蒙古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大规模的向西征讨和迁徙的现象
东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的迁移
在唐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的居民为缓和土客矛盾、缓解人口压力,就有下南洋向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现象,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出现了一个高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题目立意本题题干以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移民的区域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促使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对移民趋向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人口稠密”,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这对于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出现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民众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迁移的趋向,故A项正确
B
“严重不均衡”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排除B项
C
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主要通过“改土归流”来推进,排除C项
D
区域经济分工早已出现,排除D项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印欧人的早期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商周文明
答案C
解析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一般被称为雅利安人。他们征服当地原住民后,建立了古印度文明,故C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 )
A.赫梯帝国
B.亚述帝国
C.贵霜帝国
D.罗马帝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的是贵霜帝国,故C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崛起于叙利亚和北非一带
B.通过严格的种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宗教部门是国家机构的最重要部分
D.在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答案D
解析阿拉伯人崛起于阿拉伯半岛,故A项错误;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重要制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阿拉伯帝国作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习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 )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答案D
解析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不属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未涉及两大世界之间的相互学习,故A项错误;罗马帝国的建立、希腊城邦的扩张均不是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故B、C两项排除;贵霜帝国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其一度统一了印度北部的农耕地区,因此其统一过程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而且内含两大世界之间的相互学习,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编自陈燃《简明希腊史》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和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以及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
影响: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原因: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洋阻隔,海岛众多;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
影响: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明;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世界文明是多样的,由于各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文明;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鼓励文明间的包容共处,促进其共同发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农耕文明的特性(即封闭性和自给自足)、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封闭的大陆环境等角度来考虑;第二小问“影响”,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积极方面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传承等角度来分析,消极方面可从闭塞、缺少交流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分析,一是因为土地的贫瘠,二是相对有利的地理环境,三是城邦布局的特征;第二小问“影响”,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分析。第(3)问,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要尊重和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1.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的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故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故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过上了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了,故D项错误。
2.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
3.下图为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其可以佐证
( )
A.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
B.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C.赫梯人与古埃及人在西亚的争霸
D.赫梯人击败埃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
答案C
解析埃及雕刻中出现了赫梯战车和士兵,说明古埃及人对此印象深刻,这是古代赫梯人与埃及人为争夺叙利亚在西亚争霸的一个历史写照,故C项正确;单纯从一个雕刻中无法得出“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的结论,故A项错误;因为图片中没有比较,因此不能说明“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故B项错误;历史上赫梯人并没有控制尼罗河流域,故D项错误。
4.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伊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5.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
6.学者一致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是指( )
A.匈奴人的西侵与伊斯兰教的崛起
B.蛮人的南侵与基督教成为国教
C.土耳其人西侵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胜利”的结果,具体是指日耳曼人的入侵,消灭了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宗教胜利”的结果,具体是指基督教的兴起湮灭了古罗马文明,故选D项。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故D项正确。A、C两项中“全部”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干中的现象是内迁少数民族政权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与西晋的仁政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
8.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
B.先进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C.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
D.民族交融对汉族的文化提升
答案B
解析从题干的表述中既可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也可看出以匈奴人刘渊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喜好当时汉族的先进文化,因此体现了先进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少数民族大力推崇汉族文化的措施,故A项错误;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不是题干要强调的主旨,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涉及民族交融提升了汉族的文化,故D项错误。
9.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动,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无论是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流动,还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外迁(即中原人口南迁),其方向基本上都是由北向南,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人口的流动,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政府组织的人口迁移方式,故D项错误。
10.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西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不断向中原推进,导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大开发,故C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晋朝之前,时间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衣冠南渡”是指在黄河流域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B项空间范围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成都平原,故D项错误。
11.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文字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人以采集渔猎为生,故B项错误;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
12.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答案A
解析从年代尺可看出年代尺下面的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A项正确。
13.在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能够基本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地区是( )
A.拜占庭帝国
B.中国和印度
C.阿拉伯帝国
D.西罗马帝国
答案B
解析在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受到的冲击较大,各个区域的文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如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日渐繁荣;西罗马帝国则在冲击中被日耳曼人灭亡,在其废墟上诞生了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结合的欧洲新文化,故A、C、D三项均可排除。中国和印度受冲击较小,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在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世纪时,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们也有助于向帝国边境地区传播罗马文化。……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
——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文化传播》等
材料二 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在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横纵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城市内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为市民的社会活动和娱乐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
——摘编自尚德君《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
行省罗马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军队在罗马帝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作用: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了文化交流。
背景:2世纪,罗马帝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对内、对外战争相对较少;万民法的推行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基督教的兴起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原因:安置罗马退伍老兵。
影响:促进了西部行省城市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板;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应从军事、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应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世纪”,结合罗马帝国的统治状况进行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应从战争减少、万民法的推行和基督教的兴起均有利于环境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的“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城市发展、文化融合等角度来分析。
15.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民族迁徙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要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表现,要结合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图表可知,第一寒冷期至第四寒冷期分别为西周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及明末清初,历史现象主要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或入主中原。故可从“气候或者自然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气候环境影响王朝兴衰”等角度结合历代王朝更替的史实进行论述;也可从“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第一至第三寒冷期少数民族南下造成的动乱与人口迁移并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等知识进行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