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20世纪以来世界移民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从苦力移民到精英移民对人类社会的不同影响
(2)观察本课教材的插图,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现代世界不同区域的民众进行移民的特征和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认识现代社会的移民与全球化的关系。通过理解现代移民与多元文化的关联,培养家国情怀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表
现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世纪
90年代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原因
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表
现
苦力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精英迁移
原因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
现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说史仔细观察教材第44页图片“硅谷”并阅读文字介绍,从中你可以看出现代移民的哪些特点?
提示(1)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地区移民;(2)全球劳动力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3)精英移民从事的主要是高科技或贸易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工作。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含
义
内涵
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
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来源
第二次
世界
大战前
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第二次
世界
大战后
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困境
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救助
1950年
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1951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1966年
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2000年
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问题
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史料实证仔细观察教材第45页的“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图片,这些历史文物佐证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提示(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推行屠杀犹太人的政策;(2)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利用上海租界的有利条件,为大量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帮助犹太人躲避了纳粹德国的迫害;(3)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既是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居住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中国与以色列命运相连的历史见证。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概况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典例
项目
美国(世界大国代表)
新加坡(城市国家代表)
历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使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在人口构成中,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特征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图片说史仔细观察教材第46页和第47页的“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和“福德祠”的图片,从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1)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说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2)福德祠是新加坡著名华人聚居区中的最古老的寺庙,是中国人移民新加坡的重要基站,是新加坡成为移民城市国家的历史见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全球化的孪生物——现代世界的人口迁徙
史料实证
材料一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移民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②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欧洲国家殖民地宗主国人民回迁和殖民地移民到西欧宗主国为特征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移民。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73年,以招募外国劳动者为特征的工作移民。如德国成立了“招募委员会”,通过招募,共有1
400万外国人来到德国。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是冷战体制背景下的移民,以德国为例,1949—1961年,大约有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西德。
——摘编自宋全成《简析欧洲移民历史进程及移民类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③欧洲各国移民政策的严厉化,是全球化以来西方社会反移民情绪上升的反应,其直接原因是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④第一,“移民问题”首先集中在移民对西方民众经济状况的影响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各国为缓和社会矛盾,逐步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福利制度。高水平的福利和较多的工作机会吸引着大批移民进入欧洲,加重了欧洲人的担心。第二,“移民问题”同西方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近年来,欧洲各国的犯罪率不断上升,恐怖活动猖獗,社会治安成为欧洲民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多数欧洲人认为犯罪和移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第三,“移民问题”易引起文化冲突。
——摘编自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时代欧洲各国移民政策的调整》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①从总体上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移民分三个阶段;②则从三个不同角度具体讲述了大量移民进入西欧的原因。材料二中的③点明了“移民问题”导致了欧洲各国移民政策的严厉化;④则从三个角度讲述了“移民问题”的具体表现。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移民进入欧洲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原因: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欧洲国家重建和经济恢复,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国家移民政策的调整;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区别;福利国家的吸引等。
(2)影响:西方社会反移民情绪上升;冲击了西欧各国的劳动就业;西欧各国的犯罪率上升,恐怖活动猖獗;加剧了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西欧各国移民政策趋向严厉化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现代世界人口迁徙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1)阶段
①1918—1945年,国际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停滞和政治动乱。
②1945年以后,长时期的繁荣导致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移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2)特点
首先,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改变。传统的国际人口流向是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而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其次,国际移民成分多样化。随着国际分工的出现,不同劳动力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由此构成了多样性的移民群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接受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和就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②消极:对原籍国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约有1
500万到2
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的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这股移民潮( )
A.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
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
题目立意本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量移民进入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相关史实作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移民潮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西欧和北欧国家,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故A项正确
B
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项
C
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项
D
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项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人道主义的警钟——世界难民问题的产生及解决途径
史料实证
材料一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②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③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往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④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一中的①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难民感谢上海成为容纳他们的“诺亚方舟”;②主要从寻求稳定家园和亲友团聚的角度,阐释了犹太难民离开上海的缘由。材料二中的③从接纳地区、接纳人群、接纳国家等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安置的特点;④阐释了战后德国人迁居海外的规模和人员类型。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安置的特点,并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提示(1)背景:纳粹疯狂屠杀、迫害犹太人;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愿接收犹太难民;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性。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团聚的需求;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中国内战爆发带来的不稳定性因素。
(2)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积极接纳东德难民)。
影响: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德国的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世界难民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产生原因
①政治原因和种族迫害:如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迫害、驱赶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黑人和有色人等。
②战争:据估计,两次世界大战仅在欧洲就使7
000万人丧失家园;20世纪70—90年代,越南侵略柬埔寨、苏联侵略阿富汗、以色列侵略阿拉伯国家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等战争,使这些地区产生大量难民。
③自然灾害:如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产生大量难民。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解决途径
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最理想的一种途径,是难民选择自愿回国,前提必须是国内环境变得良好和稳定,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第二种是就地融合,也就是让难民在庇护国得到妥善安排。第三种是将难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国。
从长远来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为此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如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战争,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题2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波、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到1950年,有超过1
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这一难民潮( )
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
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
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题目立意本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东欧众多德意志难民的迁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这一难民潮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45—1950年,而柏林墙的修筑是在1961
年,故A项错误
B
题干中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大量的德意志难民流向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这必然为联邦德国的经济重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故B项正确
C
题干中强调美、英、苏三大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导致了大量德意志难民的出现,显然这是大国强权政治和冷战政策的产物,不是民族自决原则的体现,故C项错误
D
题干强调的是东欧的德意志难民大量迁入联邦德国是被迫的,不是强调东欧劳动力之间的自由流动,故D项错误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全球流动现象。下列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劳动力流动方向的是( )
A.拉美→欧美
B.非洲→拉美
C.中国→东南亚
D.中东→非洲
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影响,全球劳动力迁移的方向主要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故A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的新趋势是( )
A.苦力迁移
B.“精英迁移”
C.难民迁移
D.投资迁移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故B项正确。苦力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主要劳动力迁移方式,故A项错误;难民迁移是与政局动荡有关的人口迁移,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劳动力迁移,不是资本迁移,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成千上万的移民从北非、中东出发,渡过地中海前往欧洲,在欧洲造成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国际社会与相关国家应解决好( )
A.民生问题
B.霸权问题
C.民主问题
D.恐怖问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欧洲造成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可知这与民生问题有关,故选A项。难民问题的出现主要是难民产生国政局动荡,未解决好民生问题导致的,与霸权问题、民主问题、恐怖问题关系不大,故B、C、D三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水平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可知,这些措施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民主参政意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可知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故C项正确;促进移民文化与德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知识水平不一定提高,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滞留着约200万难民,是饱受战火浩劫的欧洲国家根本无力接收并安置的。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欧洲的难民问题在国内积极倡导立法,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难民法《1948年战争难民法》最终制定。其将“在战后因种族、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到政治迫害或害怕受到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列为接纳难民。在《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将流亡英国的波兰难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的难民也纳入安置范围,并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向将会有力推进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难民发放一定数量的签证。”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接纳难民的能力下降,接纳大量“逃离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成为了美国社会沉重的负担。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社会各界民众都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难民政策,严格限制难民入境。出于反共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80年难民法》,有选择地允入难民。
——摘编自李晓岗《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等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难民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难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1)目的: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利用难民搜集情报,遏制苏联。
(2)变化:从大量接纳到严格限制。
原因: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美国经济实力下降;美国民众的抗议。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将流亡英国的波兰难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的难民也纳入安置范围”可得出为了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从材料中的“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向将会有力推进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难民发放一定数量的签证”可得出为了利用难民搜集情报,遏制苏联。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中的“有选择地允入难民”可知变化是从大量接纳变为严格限制;第二小问“原因”,应从国家利益、实力下降、民众要求等角度来说明。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1.下图是1860—1970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年)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左右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故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人失业,经济萧条,故移民处于低谷,故B项正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是1900年左右,故A、C两项都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不是1930年左右,故D项错误。
2.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与国籍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答案D
解析美国的移民法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故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不存在恢复和重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故B项错误;美国“滞胀”问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
3.2017年,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 )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美国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原因是“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可知体现了美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与联合国在移民问题上的分歧,与冷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美国对移民的限制,并没有涉及反全球化运动,故B项错误;国际迁移具有双重性,D项结论过于偏颇,故排除。
4.据《中国教育》记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
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答案B
解析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出国的看法,故选B项;C、D两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
5.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说明我国需要更多的紧跟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更先进,可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留学人才,故D项正确;留学人数尤其是自费留学人数的增多与恢复高考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我国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便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
6.1938—1940年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向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这些签证被誉为“生命签证”。导致“生命签证”出现的原因是( )
A.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
B.犹太人四海为家的传统
C.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D.中犹文化交流的需要
答案A
解析1938年的维也纳已被纳粹德国占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大量犹太难民逃往上海,题干中的“生命签证”是犹太人躲避纳粹德国迫害的历史见证,故A项正确。
7.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
200万人。2009年纪念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头号敌人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难民问题非常严重,从材料中“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可以看出是因为他们在原来的生活地区难以生存下去,所以才会成为难民,这反映出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故A项正确。题干中讲述的是难民问题,不是安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难民问题是否是民族和宗教冲突导致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难民问题是否是恐怖主义导致的,故D项错误。
8.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92年猛增到1
820万,到2019年已经有7
080万。这说明( )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
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国际难民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于难民生活苦难,政治无权,因此必然成为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大障碍,故A项正确;难民问题不属于跨国间人员的自由流动,因为难民迁移往往都是被迫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强调多极化趋势与全球政局动荡的关系,故C项错误;国际难民迁移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面临严峻挑战,故D项错误。
9.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
842—25
535人,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
000—17
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
000
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政府的移民政策,而非欧洲知识难民涌入的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欧洲知识难民,可见其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故C项正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D项错误。
10.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 )
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瓦解,国际力量失衡,导致材料中的现象出现,故选C项。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不是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根源,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会产生双重影响,不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故B项错误;难民潮的涌现不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故D项错误。
11.2015年9月,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海岸,两艘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造成至少11名叙利亚移民溺水身亡,其中还有儿童。警方发现儿童遗体的照片被曝光,引起国际言论一片哗然。造成叙利亚难民潮的根源是
( )
A.叙利亚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
B.某些西方国家实行霸权主义政策
C.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伊斯兰恐怖势力的极端行为
答案C
解析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大量难民流动,故选C项。
12.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移民的涌入(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为欧洲的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瓦解”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恐怖主义,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排除C项;大批移民涌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选D项。
13.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故选C项。
14.下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答案C
解析从图片中可看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这必然会增加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从图片中不能看出美国各民族间的分歧,不能得出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将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的结论,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最高到了39%,由此不能得出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的结论,故D项错误。
15.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C.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D.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新加坡的不同移民族群仍然分别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而且新加坡将四大语言均定为官方语言,这是对各族群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现象说明新加坡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因此不能得出新加坡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的结论,自然也不能得出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的结论,故B、C两项均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对各民族语言的尊重,不是宗教,故D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们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们对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参考答案(1)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意图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作准备;历史宗教因素。
(2)贡献:使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积蓄了大批人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
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坚定文化自信,直面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论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的扩张。特别是美苏冷战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竭力拓展世界文化市场,控制思想文化资源,把建立文化霸权作为谋求世界霸权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建立对全世界的文化霸权,将会使吸收该国文化的国家的政治文化不断被边缘化,进一步会引起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危机,直至演化为国家政权的颠覆或国家主权的分裂。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要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上,积极应对西方的文化霸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扩大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潮流,反对文化霸权,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根据所学知识,理清“全球化”“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信”的基本关系,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受冲击的国家则要坚持文化自信。其次再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化全球化现象,如西方大国是如何推行文化霸权政策的,受冲击的国家是如何坚持文化自信的。最后,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进行总结。